2011年06月25日 14:14 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为加强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研讨金融风险理论与实务问题,武汉大学、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人民出版社等单位于6月25日在北京举办“2011年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论坛”,同时发布《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报告》等研究成果。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博士发表演讲,他认为,在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步伐。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以下是张云演讲全文:
张云:尊敬的谢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同仁,今天非常荣幸来参加这次论坛,因为我是武汉大学的在职博士生毕业,与武汉大学这么多的老师、学者在一起,谈不上作报告,我想只能作为一个校友、学生,来谈一下我自己对中国银行业如何融入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谈一些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东升董事长作为一个校友,对我们武汉大学体现的校友忠诚、体现的一种做好各方面贡献的热诚,值得我虚心的学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如何融入国际化的问题。其实,关于中国的银行业融入国际化的问题,大家有不同的视角。我记得当年有一个案例炒得沸沸扬扬,就是当年南京的爱立信这家公司,从中国银行把帐户转到了花旗银行,当时我们国内的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认为狼来了,当时正好是我们加入WTO的过程当中,所以认为这是不得了的事情,认为中国银行业从此可能将面临着灭顶之灾。但是,从这个案例炒作到现在,已经7、8年过去,可以说外资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大展拳脚,但是从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大体不到2%,中国的银行业发展依然体现出蓬勃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刚才杨会长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趋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提出了我们如何面对国际化、如何看待国际化。
我们现在在讲中国的银行业走向世界,可能往往从我们的网点涉及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对象延伸到哪里、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到达什么程度,这些当然都是对的。但是在我看来,我们考察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问题,我作为一个在中国的银行业工作了26年以上的老同事,我有我自身的体会。我觉得中国的银行业融入国际化实际上这个进程早已经开始,它的视角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着眼。
一个实际上我们的资本已经实现了国际化,从几大家银行上市,我们无论是在A股,还是在H股,实际上都面临着资本结构国际化的问题。第二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国际化。其实在我们服务的这些对象里面,国际500强的企业比比皆是,现在中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力早已跨出了中国国企、民企的概念,早已延伸到外国的居民、外国的大中型企业。第三是网络渠道国际化,当然这一点现在显示的比较充分,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向境外设立营业网点,来体现我们全球化的网络布局,同时,通过资本兼并来体现中国的金融资本走向国际,这一点也开始体现出来。第四是竞争对手国际化,这个首先表现在中国的国内,我们现在开展竞争,不仅仅是国内中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与境外的对手进行竞争。第五是监管规则国际化,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推行新巴塞尔协议,其实巴塞尔协议的推进,表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规则早已趋向国际化,所以使中国的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有了进行同台竞技、同台进行评价的一个基本指标体系和一个基本的监管规则。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步伐。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第一,企业国际化客观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且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境内企业对海外市场、资源、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和2009年,我国境外非金融企业的投资年均增长54%,2010年又继续增长36%。2010年底,境外投资额已累计超过三千亿美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海外客户基础不断扩大,迫切要求银行经营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在这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加快进程,2010年底,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设有89家一级境外金融机构,收购或参与十家境外机构,但整体上看,国内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依然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比仅在4%左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依然有限。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危机后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加快,在周边流通和使用的范围扩大,境外结算业务量加速增长。2011年的一季度,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3603亿元,为2010年全年结算量的7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存贷款结算、托管等业务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有望在人民币结算、清算、金融市场和海外融资领域确立领先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目前正在推进的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还是大力发展的人民币跨境投资和香港的离岸市场,都为国内银行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和动力。其实我们这几天也在研究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问题,这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密切关联的。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只不过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最终还是要体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在这个进程之中,将来会不会形成一个人民币的离岸操作中心、一个融资中心、会不会形成一个亚洲人民币源,使中国人民币在亚洲以至世界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银行业,对于未来的趋势要有充分的预计,作为经营来看,我们也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觉得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之中,首先要关注中国周边地区网点的布局,和中国周边地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考量。只有在亚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那么以至于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才能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银行业整体实力增长。国内银行业整体明显增向,银行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末的28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95万亿,净利润从262亿元增加到8991亿元。中国现在这几大银行的利润总额加起来恰好等于国资委主管企业一年的利润总额。不良贷款率从17.9%下降到1.13%,根据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已进入全球一千家大银行的前十位,目前中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不仅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冲击,也为银行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对照,危机后的欧美银行受损严重,不得不经历一轮去杠杆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获得更多主动权。尽管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内银行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前景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面临的风险范围更大,涉及更广,性质更为复杂,这是我们必须重点考量和应对的问题。
第一,监管法律风险。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审慎监管。美国银行监管强调无盲区、无缝隙地全面覆盖,提高银行资本标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欧洲银行监管也体现出去杠杆和控制综合经营的趋势。大部分东道主对外资银行董事会的构成、业务范围等方面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2010年3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跨境银行处置的十条建议,对系统重要银行和跨境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人的保护、信息披露、隔离规则方面强化了监管约束。中资银行必须深入了解对机构准入、业务开展的影响,特别要了解当地特殊的法规框架,以便得到监管当局的确认和支持。目前看来,国内银行对国外法律监管条件了解不够,隐藏较大潜在风险。比如说中国银行业在走向国际的时候,有几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第一个反洗钱的问题,按照美国的法律,他对反洗钱的规则是非常严厉的,但是由于各国的法律是有所不同。美国的法律在到我们中国的时候,我们怎么应对美国的反洗钱政策,怎么样应对美国银行业对某一个企业,同样一个银行业、同样一个客户不同的反洗钱的规则,这是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个,包括美国法律管辖权问题。比如说美国一家企业在美国资产被冻结、被处置,美国的银行监管当局也要求中国的银行业冻结这家企业在中国的资产,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法律处置关系,还有其他方面的复杂问题。所以,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之中,对于面临的监管风险、法律风险要有充分的意识。
第二,地区政治风险。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不稳定,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地区政治危机此起彼伏,银行海外经营环境复杂,近期西亚、北非的情况导致银行境外风险显著上升,增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政治风险。目前,中资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认识相对陌生、风险监测控制和缓释手段较为薄弱。
第三,资产估值风险。很难完成了解海外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等,极易作为市值评估亏损。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成本偏高,容易使银行面临较大的支付风险。
第四,对长期服务本土、比较内向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不遵守当地的商务惯例,甚至违背文化禁忌,就很难获得当地企业和居民的认同,导致水土不服,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说现在中国的银行业走向国际,根植于当地时间比较长之后,也应该融入当地的客户主体,但是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客户主体还是以自身的国内企业,或者中国在外的侨民,或者是我们的旅游者为主。
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要与国际化经验积累程度相适应,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机遇,又要防范风险,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考虑国家海外发展战略的需要,循序渐进,走积极审慎国际化的模式。首先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益,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长高达34.5%,国内金融市场机遇较多、发展潜力较大,国内银行不顾境内外客户关联和业务联系,盲目抢占新市场,结果必然得不偿失,因此中资银行走出去,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要与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相协同,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客户结构,打造多元化服务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的合理布局和优势互补,逐步建立海外市场产品优势和客户优势,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同时,也要与当地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对方的网络、经验和资源优势,扩展海外业务。
其次,由近及远进行企业部署,根据国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态势选择网点,努力增加境外企业贷款,境外工程项目的融资,加大对国内产品、设备、劳务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提供服务,优先选择高成长性、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地区作为走出去的市场。在欧美金融中心城市实施战略性布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把握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要积极跟进贸易投资进程,有选择进出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再次,因地制宜选择进入模式。根据东道国实际状况,采取差异化进驻,在准入和监管条件限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地区,通过设立子行方式进入。在监管限制严格,但收购机会较多的地区,通过收购当地机构的方式进入,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以参股方式进入的监管壁垒较低,能够避免知识和管理不完备产生的风险,吸收先进银行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实我们身临其中,我们也深深感觉到,我们虽然说目前是以一个金融全球化的整体趋势,但是每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其实都有隐性、或者显性的壁垒,每一个国家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都有自身的保护本国民族金融业利益的战略考虑,从持牌、从机构设置的模式到业务范围的绝对,到资本结构区隔等,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我们所需要掌握的方式和途径也应该因时而变。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短缺,必须以国际视野加快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过硬的国际化团队,这是成功走出去的根本保障。
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农业银行始终坚持境内外联动和协同发展,目前已经在香港、新加坡设立了分行,在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首尔和悉尼等地开设了代表处,正在开设分支营业机构,配合客户走出去提供全球化的授信和境外融资业务。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积极审慎地推进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边境贸易融资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进一步强化国际金融中心机构的业务功能,探索差异化海域布局和业务发展策略,加快农业银行国际化步伐。谢谢大家!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