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6日 09:14 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为资本共同主办的“中欧-成为 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于2011年6月26日在深圳举行,上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严隽琪。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严隽琪:各位来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院长、老师和校友们,上午好!昨天晚上在吃晚饭的时候,张维炯教授给我们作了一个题目为中国震撼的讲话,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给世界带来的震撼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深圳震撼。
最早知道深圳就是深圳速度,体现在高楼的速度、崛起的速度。今天我们看到深圳地铁建成的速度,刚才许市长讲话中提到在这样高速发展同时深圳将强调深圳质量。我觉得深圳质量将更进一步吸引各方的目光。昨天下午我到了深圳,抽时间去参观了华大基因,让我对深圳质量有了一个直接的认识。因为它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科技实力的迅速崛起,深圳的科技早在好几年前我在上海市分管科技的时候,就曾到深圳学习过。这次到了华大基因依然给我极大的冲击。我看到了自主创新这样一个理念、这样一个口号在深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一个现实。深圳的质量在我和许市长交谈中,我觉得还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它教育的崛起。深圳,它如何体现它城市的特质,在一些富有战略性、开创性教育改革方面,我期待在深圳有更大突破,给全国的教育改革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这样的论坛放在以蓬勃的创新活力而著名的深圳,因为我们今天题目是创新中国,是再适合不过的。创新的必要性似乎人皆知之。创新也是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围绕创新的议论许许多多。本人是搞自然科学出身,多少年来在每次申请科学项目、指导研究生立项的时候,都被要求或者要求别人必须阐述创新点何在。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为什么在创新在当前的中国会成为最热的话题。我想这是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所致,是人口、环境、资源的压力对实现经济转型的迫切性要求所致。是创新的成效和期望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引起的焦虑所致。也是对已经明确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如何真正落实的深入思考所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从历史上看到了中国曾经的苦难,看到那么多仁人志士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然感到了将中国小康社会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的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但是我认为现代化在时间上、模式上甚至在理论上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绝对的观念。所谓实现现代化是人为设定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已,自然界和地球在变,国际关系和规则在变,科学技术在变,人的思想在变,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变。我们必须把现代性、历史化阶段化,要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中国在迈向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一定是无法抄袭照搬西方现发的现代化之路。看看经济贸易方面,我们没有可能依靠殖民掠夺,不可能不顾及自然环境,也不再可能挥霍资源。再看一下政治制度方面,我们选择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协商民主纳入决策程序,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着高层的决策权,就是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们自下而上的参与。我国城乡结构经历了从二元到四元的独特路径,这是胡鞍钢先生的话,这个四元就是农业和非农经济,城镇中的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因而中国未来演变也是会十分独特的。又如我国面临着世界上地区间最大的人口规模流动,2010年达到2.6亿。再如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中国能否做到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沾边成创新驱动型增长。投资驱动性增长是粗放式发展,迟早会遇到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这里有一个材料,拿富士康和苹果关系举例,几乎就是中国经济当前的缩影。富士康在深圳雇佣了几十万工人,是苹果在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虽然苹果公司股价飞涨,利润惊人,但是富士康获得的利润很少,富士康雇佣的员工收入就更少。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富士康已经属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了,可想二流、三流企业的日子会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齐备,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跳过收购品牌,提升创新内勤,走出微笑曲线底端。所以中国必须走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创新文化的精神价值,什么是文化?据说文化定义可以找到200多条,英国泰勒说:“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有中国学者简要概括成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我认为无论各种各样的定义如何表达,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精神价值。一个民族的终极性精神价值一定会普及到绝大多数国民,是一种最广泛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文化是一种思想方式、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组织结构,一种群体认同。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力图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寄托。或者说就是说信仰。
我看到一本书上一个学者指出,新的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形同,人的任何行为都能找到文化的根源。文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软实力地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从科学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愤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预示着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着创新文化。中国处于关键转型期,非常需要发展与弘扬创新文化。从观念、制度层面上提供社会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化是从最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活动密切关联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制度安排的观念基础。在现实中,人们在对待创新的基本态度上是很不相同的。有的积极主动迎风弄潮,勇于开拓,有的被动消极,故步守尘,害怕创新,有的持之以恒,有的临难而退。这些都是因为价值取向不同所致。创新文化就是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人的创新积极和毅力的前提。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学前教育阶段主要保持学生好奇。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广泛学习兴趣。高中教育阶段促使学生兴趣成为志趣。大学阶段使学生志趣转化为志向。我认为这段话说出了学习的动力是可以来自不同层次的。
同样,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的激情也是既可以来自于兴趣,也可以来自于使命,或者来自于不同层次。有学者把人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就是满足人生活的最低欲望。第二需求是求知境界,人有了认识客观规律的要求,人生的意义大大提升了一步,走进了精神的元素。但是如果人是出于公用性,是想通过认识客观规律达到使客体为所用的目的,这个时候的自我也是不自由的,精神经常会陷入矛盾,于是就会要有外在的欲求转向内心,这就是第三层次,道德境界。这时候的我独立负责,与他人相互尊重,平等相爱,对他人负责,客观规律与自我融为一体。当然最高的是第四层次,就是审美境界,人们已经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认识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且欲念、功用、外在的目的消失了。现实中的人一般都有道德境界,如果他渗透在较低的求知境界中就会使我们科学活动具有道德意义,当然如果最高的审美境界能够渗透在下三层境界中,就使科学活动本身具有的不计较功利的自由精神带给科学家一种愉悦之情。我想这是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会不经意间感到到一种愉悦之情,这是科学美,是经得起磨炼的。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摆脱功利,如果自由的不受利害得失影响,同时兴趣盎然从事一项工作,真是一个人难得一求的难得言表的幸福。所以创新文化应该能够保护、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宽容创新的失败,应该能够激励起担当振兴重任的志向。这个振兴对象可以是国家民族,可以是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品牌,也可以是一项技术,等等。创新文化对创新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价值观念上,一个创新者个人或者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来驱动,有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对国家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引领,有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导航。二是从文化氛围上,一个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能使人思想解放,精神振奋,不断创新。即使失败时,获得的也不乏鼓励和支持。所以创新文化是创新者的精神家园。当然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市场经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日益物化的条件下,人们对现行政策评判、对社会前途的关心,往往更多的与自身利益能否得到实现联系在一起。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诉求,但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根本利益的精神力量。因此创新文化中也不可忽视有效的功利制度的设计。
创新文化是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不仅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而且要让科技创新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一思路是有效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风险,为亿万人民谋取更大福祉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的体现,好的愿望、好的主张提出来了,如何实现就需要思想观念转变、文化建设,需要相应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否则只能是空洞的口号,甚至愿望和效果背道而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正确。我们要认真及时总结过去30年改革开放经验,做好十二五乃至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大文章,这样可以避免改革的碎片化,就是只有局部的改革,但缺乏配套措施,所以注定难以深入走不远。同时也要避免利益部门化,要争取全局优化和协调。还要避免改革随意化,不能轻易出台或者废止某项改革,不能胡折腾。
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必须重在建设一个合理的创新体系,之所以称为体系,就不限于指定某些重点领域、推行某些重大项目,不只限于对某些人重点倾斜,它应该是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规律性的,应该包括丰富内容和合理框架。丰富内容就是包括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产品更新换代、市场开拓、制度变革等多种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国有和民营单位,大中小企业、个人等各种机制各异的创新主体,以及人才、资金、制度、政策等多种资源要素。这个体系必须开放,使要素能够流动,因为活水才能永保新鲜。无论人才、资金等都畅通流动,在流动中保持活力。各个环节之间要没有不可逾越壕沟,要有合理制度安排和适应环境。都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而各个主体、各个部门之间又能进行合作。
一个科技成果从发明到成熟到应用,再到市场份额的扩大,它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数量、性质都不一样。所以就要有不同的政策设计,这样的体系中全社会的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才能大量涌现。如果一个国家有良好创新体系,有技术创新能力,就可能成为下一轮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所以对我们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稍纵即逝,创新型体系建设任务紧迫。创新型体系要给创新者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虔心研究的时间和文化环境。自由是一种创造力,没有了自由,你的创造力就要没有了。当然自由不是指毫无控制的力量,让每个人尽可能最大限度享有想象自由、表达的自由。
作为个人有不断学习自我修养的必要,作为社会有文化环境和制度建设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有创新型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创新型体系还必须特别体现对年轻人的鼓励和支持。因为年轻人是创新的新生力量,是明天的希望,创新创业经历对青年人来说是艰难的磨炼,不管成功与否都能获得积极感悟,都将成为其一生精神财富。尤其当我们注意一生中所看到的思维上的新事物,往往会发现每一种新观念在刚产生时几乎都有一些愚蠢的地方。所以有创新活力的社会我认为一定是不重论资排辈的。我原来稿子写的是宽容怪异,后来想想觉得“怪异”是贬义,所以就改用宽容差异。尤其是要宽容年轻人失败的社会。创新型体系还必须体现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是创新的一大障碍,研发投入是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如果研发成果得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投入研发。所以我认为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定是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权益的社会。
通过寻租获取高额利润,显然是比激烈的商场搏斗来得容易。将寻租机会降到最低的制度环境就能够大大激励企业创新,所以我认为有创新活力社会一定是廉洁与法制的社会。教育改革是一个永恒的,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教育十二五规划即将发布,教育改革和创新应该是其中的重点。我认为在创新的社会中,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追求。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应该成为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宽容并蓄,教学相长,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次论坛的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商学院就是教育创新的一个范例,因为它的成立与发展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开放创新、不断克服旧体制的约束,踏实进取的过程,所以被温家宝总理誉为众多优秀管理人士的管理模范。想想他才建立十几年,我们希望下一个十几年,中欧继续成为创新人才的摇篮,为推动中国创新经济的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我想说,创新不是不要历史,而是要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或者说要创新型转化、转化型创造。冯有兰先生对此提出抽象继承法。所谓具体意义是指当时情景下的具体价值,而抽象意义则是指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冯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是抽象继承,即继承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应于古人,也适应于今人的思想,同时把抽象意义和新的意义、新的时代结合起来,抽象意义是可以打通历史,服务当代,我赞成继承传统,更赞成发扬传统。我曾经自己创造了一个字谜,这是我们机关春节联欢的时候,我不会唱、不会跳,后来想我创造字谜,继承与发扬,打一城市名。这个谜底就是我们浙江省的绍兴,可见对继承和发扬不可偏废。创新不是不要民族的,只要世界的,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人类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基础上发现差异性文化的心灵相似性,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东方的,而且应该走出去,让世界共享。创新文化不是只属于学术界的,更是属于企业界的。特别在困难中艰苦奋斗的实业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主要力量源泉。各位企业家创业者以无畏开拓的企业家精神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事,就在建设着、弘扬着新时代的创新文化,祝愿中国的企业家抓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企业价值,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涉及多种要素的社会现象,创新系统成功保证要靠法规和物质投入,对相关创新要素进行约束或者激励,也要通过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来实现约束和激发。如果说企业研发机构等社会组织和科研设施项目经费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硬件,那么文化、包括制度、政策、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则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在这里,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虚拟的价值和气氛,而融入组织体系和人心之中,显示出来的无形力量。他会时刻发挥着导向、激励、协调和约束的功能。谢谢大家!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