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4日 14:34 来源:新浪财经
导语: 2011年,阳光私募迎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清盘、发行遇阻、并购重组等关键字成为行业内外议论的焦点。在经过7年来的高速迅速扩展之后,2004年诞生的阳光私募正首次遭遇成长的烦扰。
私募排排网 陈伙铸
亏损、清盘、并购、募集困难、发行失败成为了私募基金2011年的主旋律,阳光私募迎来了行业诞生以来的首次大洗牌。发行成本高、缺乏对冲工具、风格理念认同度不高、规模扩张与团队建设等问题成为了困惑私募前行的因素。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97%私募坚信洗牌有利于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私募基金会再度扬帆起航。
私募基金集体陷入迷思 行业洗牌大幕拉开
过去7年,阳光私募行业经历着高速增长阶段,处于最好的时代。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6月25日,国内阳光私募公司从1家增长到513家,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1043只,结构化产品634只,资产管理规模从不足2亿元增长至1500亿元。
2004年初,赵丹阳推出首个信托私募产品“赤子之心”,2006--2007年的大牛市,催生了林园、但斌、李驰和刘明达等私募元老,2008年大熊市中,金中和、星石和武当上演了经典的防御之战,阳光私募声名鹊起最终站上资本市场的舞台;2009年,新价值和景良投资能一大批私募导演了精彩反击之战,罗伟广更是上演了192.57%年收益率的神话,阳光私募受到市场的追捧,江湖地位得以确立;2010年,市场震荡起伏不定,世通、泽熙等新秀异军突起群雄并立,阳光私募继续着辉煌战绩,享受着掌声和媒体聚光灯的追逐;2011年,行驶在高速道上的阳光私募却突然陷入了集体迷思,明星私募集体陨落,私募行业大洗牌大幕徐徐拉开。
2011年,是阳光私募纠结的年份,行情低迷,业绩不如人意,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媒体的穷追猛打使得阳光私募焦头烂额:亏损、清盘、并购、募集困难、发行失败等关键词不断见诸报端,常士杉、罗伟广、徐翔等明星私募不断被媒体“追打”,泽熙为“第一恶庄”之名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姜广策微博(http://weibo.com)掐架、星石投资者见面会肢体冲突、私募向投资者解释道歉等一系列报道天天翻新层出不穷。
山雨欲来风满楼,诸多现象表明,私募行业诞生以来首次大洗牌不期而至。私募排排网针对这一问题,对全国60家私募管理公司进行调查,74%私募认为私募行业会进行大洗牌,23%私募持否定态度,3%私募表示不确定。
私募管理人对行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绝大多数认为私募行业经过了7年快速发展后,累积出来的问题开始陆续暴露出来,疯狂后必然要经历洗牌,行业必须经历过阵痛后才能完成蜕变。
私募对行业洗牌的看法也得到了数据的有效支持,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
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整体业绩迅速下滑,不少规模较小的阳光私募正面临生存危机。截至6月25,存续期阳光私募总数达1674中,累计净值最低的10只阳光私募中,4只产品跌幅超过50%,鑫鹏1期亏损幅度最大,最新净值0.3124。另外三只亏损超过50%的阳光私募产品为深国投—龙马、时策1期和中国优质1号,三只产品净值分别为0.4609、0.4631、0.4800元。
单位净值跌到0.8元以下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达到78只,其中成立于2007的阳光私募为15只,成立于2008的阳光私募为10只,10只成立于2009年,39只产品成立于2010年,4只成立于2011年。
阳光私募一年期净值最大回撤率超过20%的阳光私募数量为19只,其中表现最差的4只阳光私募产品的最大回撤率为28%,它们分别是新价值4号、深国投·龙马、国淼一期和新价值5号。
随着业绩的大面积亏损,上百只阳光私募产品净值也逼近清盘红线,今年上半年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已达12只,而结构化产品数量更多。
今年以来,延期募集的阳光私募数量达16只,其中不仅包括尚雅、云程泰等明星私募,2011年上半年收益冠军呈瑞投资也遭到“冷遇”。
随着行业进入洗牌期,今年已发生4起阳光私募并购事件,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巨大的“地下私募”期待合法身份欲正式进入阳光私募行列,它们为了争夺“壳资源”而蠢蠢欲动。
“这些现象显示阳光私募行业已经进入首次洗牌期。”融智研究中心副总监龙舫指出,阳光私募进入门槛较低,行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私募公司在投研、产品等方面也未跟上行业的发展。这次股市调整使得行业积累的众多问题暴露出来,接下来洗牌在所难免。
思辨私募基金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风光无限到集体陷入迷思,阳光私募正经历着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阳光私募在发展中面临着哪些困境呢?
据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40%私募认为私募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发行成本过高,各有25.72%私募认为缺乏对冲工具和法律地位不明确制约着行业的发展,2.85%私募为人才流动所困。
“苛捐杂税”猛于虎 第三方机构或迎来春天
成本是考验阳光私募生存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营一家阳光私募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信托费用,大概在100万-200万/年;第二部分是日常经营费用,一般在200万/年以上。经测算,私募规模到达2亿-3亿元,年收益率达到15%以上,才能做到盈亏平衡。
然而在中国,阳光私募需要承担的还不止这些,由于私募证券信托账户暂停,账户要价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渠道少,银行渠道变得异常强势,银行、信托、第三方等分享阳光私募的部分收益已经成为行规,阳光私募能拿到手上的盈利再度被盘剥。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多数阳光私募是在“赔本经营”,只是在“赔钱赚吆喝”,为以后的盈利铺路而已。
在过高的运营成本中负重前行,为维持生存,只能通过不断扩大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来盈利,这也是阳光私募急于扩张的重要原因。然而不幸的是,在团队配套还不能完全适应规模扩张的情况下,业绩下滑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规模瓶颈”也就成为了阳光私募挥之不去的阴影。
阳光私募急功近利快速扩张事出有因,要想改变运用成本过高局面,急需改变信托账户费用过高的难题,私募证券信托账户重开也许会带来春天。同时,要改变“银行渠道独大”的局面,渠道多样化,加强销售渠道的竞争,降低私募运用成本,才能使阳光私募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银行渠道一枝独秀的地位,暂时还难以撼动。但第三方机构会迎来机会,其专业性和专注性使得其在私募行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会成为私募销售渠道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第三方的崛起,渠道竞争的加剧,私募运营成本高的局面或许会得到改变。”融资投资董事长、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说。
规模之殇:规模扩张与团队扩张需两翼齐飞
城头变换大王旗是私募界的常态,每年榜单前列基本上都被新面孔占据,私募的持续盈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导致私募业绩出现天翻地覆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规模的变化,每年业绩靠前私募都会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大力追捧,而追求规模是私募的天性,私募管理的规模会急剧膨胀,如2009年的新价值和2010年的世通资产,一战成名后,规模急剧增长到35亿元和20亿元。在规模快速扩张后,团队的建设没有跟得上脚步,操作难度加大,业绩也就开始随之下降。
“管理2个亿和20个亿,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虽然上半年经历了下跌,但我相信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下半年,我相信会有好的表现。”常士杉坦言规模扩大后带来的变化。
私募基金应该摆正管理规模的心态,将业绩作为公司的准绳,了解公司能够管理的规模上限,将规模和业绩掌握在可控范围,不宜盲目扩张。在伴随着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加强团队的建设,增强团队的投研能力,使得管理规模和团队规模两翼齐飞,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才是最终的取胜王道。
可喜的是,私募已经开始在反思规模和管理能力的问题,部分私募主动清退部分产品,将业绩真正放在第一位。
风格之辩:私募和投资者的双向选择
新价值激进风格受到广泛质疑,星石稳健风格却也不得部分投资者认可,在罗伟广已经证明了自己进攻能力,江晖获得防守大师称号后,选择他们的投资者却出现了阵前倒戈,何解?
罗伟广坦言:“在熊市末端捂住那些被错杀的成长股是新价值的一贯策略,我的基金管理内部配置的策略是复制的,10多只产品都配置了投资组合中的这十五六个个股,进前十大股东一点也不奇怪。这种操作方法偏激进,缺点是波动比较大,优点是属于进取型更能博取超额收益。”
罗伟广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他赖以成名的操作方式,为何会受到投资者的质疑呢?根源也许在于客户对其投资理念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认同度并不高,净值一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投资者的情绪就出现了变化。
市场一向存在追星的现象,根据名气选择私募,而不是选择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私募,是我国绝大部分投资者选择私募的方式,这就会导致两者投资理念相左的现象,矛盾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部分私募为了追求规模,对客户也是来者不拒,对培养客户对其投资理念的认同度努力也不够,导致后续客户挽留的困难出现难以幸免。
“我的净值出现下跌后,我的客户不会打电话给我,一旦他们打电话过来都是问是不是到了加仓的时候,因为他们高度认同我的投资理念和风格。在客户选择上,我们会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如果不认同我们理念,或者通过后续培养后仍无法认同的客户,我们宁可有选择性的放弃。”菁英时代董事长陈宏超说,在前期市场大跌,大部分私募陷入无尽烦恼的时候,他依然轻松自如。
风格本无所谓错对,只在于双方选择的对错。私募和客户加强对投资理念和风格的理解,寻找或者培养合适自己风格的对象,才是上策。
而私募也必须考虑客户对亏损的承受能力,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立足于长远发展。“投资和资产管理是两个概念,资产管理必须考虑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我们要在客户可亨受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云程泰总魏上云说。
对冲时代即将降临 私募风格多样化局面将现
2011年的市场哀鸿遍野,私募基金也难以避免出现大幅亏损,没有延续前几年的强势表现。在单边下跌,市场热点混乱难以持续的行情中,缺乏对冲工具加大了私募基金的操作难度,净值出现下跌也在所难免。
25.72%私募认为缺乏对冲工具是私募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困境,使得中国私募基金成为真正的对冲基金迟迟不能到来,抵抗风险的工具不能运用,业绩波动大就成为了一种常态。
随着《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在银监会获得通过,信托公司将成为继券商、基金、QFII后,又一股指期货生力军。
对冲时代的到来,会催生不同风格的私募出现,届时,百花竞艳的场面又会促使新一轮的行业大洗牌,能有效运用对冲工具的私募公司或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赢家。
私募产品创新 杀出重围
2011年上半年,一些产品设计理念较新的产品却依然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刘宏管理的“博弘定向2期”以42.15%的年内回报率勇夺私募冠军。
定向增发私募产品在2011年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其他创新型产品也屡出不穷。如国内首只“半结构化”阳光私募将于近期面世,该产品首创结构化和非结构产品联合发行,试图打破私募发行困局。
清盘是投资行业“市场淘汰”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行业的创新发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私募开始尝试将对冲等机制引入产品设计,目前市场中性、宏观策略等多类型对冲基金形式已经在国内投资市场出现。
随着阳光私募的发展,信托参与股指期货也即将放行,阳光私募产品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其业绩和风格表现更分化,而稳健投资者把眼光投向了TOT产品。
创新是一个行业生存之源,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创新型私募产品会不断出现,杀出重围,赢得市场。
风雨后见彩虹 私募基金洗牌后再度扬帆
中国私募基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牌,处于行业成长的阵痛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还是风雨后见彩虹呢?
据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97.14%私募认为洗牌有利于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2.86%私募持不确定态度,没有私募认为洗牌会不利于行业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任何一个行业在成长中都需要经历阵痛,疯狂后肯定会面临一定时期的冷落期,目前,我国私募基金正处于这一敏感时刻。在这期间,行业需要经过并购、整合,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成长的烦恼无碍阳光私募灿烂的明天。
中国私募基金已经茁壮得足以低档风雨的冲击和洗礼,经历过大洗牌后,私募基金会反思自己产品操作的模式,真正去走符合自己模式的路。经过洗礼后的私募基金,会越发壮大,破茧成蝶,诞生大型的私募基金公司,让中国的资本力量真正站上世界的舞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