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 正文
新浪财经

袁峥怡: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理想

2011年07月17日 15:37 来源:新浪财经

图为袁峥怡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泓君摄) 图为袁峥怡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泓君摄)

  新浪财经讯 7月17日,复旦大学在南京举办以“中国转型经济需要怎样的商业人才:企业家抑或职业经理”为主题的蓝墨水论坛。图为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金融机构联席主席,复旦管院本科校友袁峥怡。

  以下是讲话全文:

  袁峥怡:首先大家下午,非常高兴来到南京,我觉得我对南京还是有特殊的感情,我刚才跟校友在聊。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现在虽然在香港工作,我是在上海长大的,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才到香港。

  我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的老家和一些小朋友结伴同行,第一站就是南京。所以非常高兴又回到这里。

  刚才我们两位非常优秀的校友已经做了很多的分享。我想今天的这个题目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我自己觉得我的定位是挺难的,其实我觉得应该还有第三个,叫做专业人士,这个可能在国内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职业群吧,包括像会计师、律师等等,基金经济等等,这些可能是一个专业人士概念,你说是企业家也谈不上,是职业经理,我们的管理也千军万马。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作为一个同行,其实主要是帮助企业进入到这种市场,上市也好,并购也好,我也是一个推销员。所以我很难定义。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没有在国内工作过,虽然我经常在国内出差,我毕业了以后就去了海外,也一直是在海外工作。我先说一下我的情况,我也会谈一下我对所谓成功之道的一些想法。

  说起来在复旦大学的生活,我大概在20年以前,1990年进的复旦,具体学的什么,现在都已经淡忘了。可以说的是,复旦大学的整个过程还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

  我记得当时穿梭于课堂、学生会、活动中心,或者是自助商店,当时一直是忙忙碌碌,就是非常渴望能够接触外面多一点的世界,能够早一点走出去。

  也是因为这样,我在1994年的时候,当时1990年进校,在南昌陆军学院,一年时间的军训。1994年有一个机会,我们已经学习三年了,有一个机会就是可以提早一年毕业,当时全校18个学生可以毕业,我想早点出去看看,我就参与到了这18个同学之中,作为第一年毕业,本来是想到外面看的,没想到一下子直接去了香港,就去了汇丰银行。

  在这个过程当中,再说的偏题一下。在18位同学当中,有一个叫陈天桥,他也是盛大网络的上市人,当时我也是运气比较好,18个同学本来就比较少,他也没有参加争取,所以我就进了汇丰银行,否则他可能进了汇丰银行,他也创不了盛大了。

  到了汇丰银行之后,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从一个萌动的心态到一个很叛逆的心态,我到香港工作,两个语言,所有的书面沟通都是英语,还有广东话。这两个对我来说都不是我最擅长的语言,尤其广东话完全不知道。

  第二个挑战,我们当时去的时候,是作为他所谓的管理培训生,实际上是管一部分的业务。我第一个部门是进出口部,基本上所有的信用证,开的进出口的单据需要做审批工作。我当时有一大叠的信用工作要我批,我当时是一个小经理。稀里糊涂的就批了。到了当天结束的时候,批了五千万美金的单子。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验,还包括到餐馆去用广东话点菜。这也是一个快速学习的一个过程,了解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一些事务。

  到一年之后,基本上就驾轻就熟了,对情况有所了解。当时也萌生了我想做金融业,我想说,我的整个职业是不是应该跟金融业相关了,因为这个确实非常有意思。

  在做的过程当中,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案子,上市、并购这些案子。我们在做信贷的时候,如果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话,一般给它的信贷额度大一点,一般比较容易批,或者说我来拿它的股票做抵押。比如我们做一些贷款,是并购性质的贷款,如果是涉及到并购了,通过一个上市公司做并购,我们才给它贷款,公司才可以做大。

  我是不是应该走到价值链的再更上一步,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帮这些企业去上市,去并购?这样的话,我是不是可以更多的价值?

  带着这样一个想法,我就决定去读一个MBA,当时是去了美国读的MBA。我报了两家,这也是我运气好,因为我没得选择。我就去了斯坦福。我在汇丰是一个很亢奋的状态,斯坦福是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这是我第一次到美国学习和生活,又见识了很多不同的东西。

  我想很快又开始思索下一个问题了,你到底是创业还是职业经理人?美国各家名校都有所不同,培养的人才不一样,斯坦福最出名的就是培养创业者的一个地方。而且我在学校的时期是199年进去的,大家知道2000年的时候,整个互联网泡沫达到了最高峰。我进去的当时,每一个人都在谈我的业务计划、商务计划是什么?每一个都在想将来要出来。我当时抱着理想,金融业是我的职业的。进去之后突然发现有点不太对,但是我也没有选择。

  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我也看到创业等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是不是我自己能做的事情。

  我们在两年的MBA期间,中间有一个暑期打工,我就去了。因为我抱着一个做同行的想法,我报的是高盛,我就去了那边。到了那边之后,他把我录取了,我跟他商量一下,一半是回香港做主席工,另外一半就是在高盛的硅谷。这两边做同行业完全不一样,在硅谷完全是高科技的业务,帮助这些高科技公司上市,那一年的暑假是非常累,做了16个星期的暑期工,完全没有休息,两边都做了一下。

  在持续的两个寻找自我的争论之中,到底是做高科技,像很多同学一样去创业,还是回归金融?到底是留在美国?还是说我早一点回到亚洲来?到2001年我毕业的时候,当时做了一个选择,就是回来,还是做我自己最喜欢做的金融方面的工作。

  回来以后到现在十年的时间,我做了三家不同的投行,我觉得是两个转变吧,一个是从最初期的时候,作为最底层的人员,每天废寝忘食,花大量的时间做最基础的工作,写调研报告等等之类,到现在我花更多的时间是去营销,去为客户策划,为他们的提供建议。

  我刚回来的时候,当时在亚洲的投行圈可能比较少,有中国本土出去的人,可以是做的比较高层次的。中国在整个亚太区里面地位也不是那么高的。现在包括整个投行,中国业务可能占到了一半以上,应该说多有很大的变化。

  当时陈天桥跟我没有竞争到现在一直都非常好。在关键的时候做了一些关键的选择。所以目前还是在做我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情。

  不一定是我的体会,也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跟我的同事和朋友的交流,以及在复旦大学当年打下的最好的基本功。几个好的方面,一定程度上,很多成人士都拥有的方面,我不知道这是企业家精神?还是职业经理人精神?我觉得都是适用的。

  一个就是学习的精神,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因为我们在过去的20年,我们大家都经历一个飞跃的发展阶段,要抱着不断学习的精神,在比较短的时间掌握比较好的技能和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是要有理想。当年在学校里的时候也在想,将来我要做什么,我觉得这个理想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的话,每年要考几次试,把这个试考好就行了,工作也是一样的,做几年提一级,但是这些动力很多都是外在的,如果要有一个自我发展的动力,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外在给你的动力。

  第三,我现在带上我推销员的帽子,就是商业实践的精神。一定要将你所学的东西跟市场的实践,社会的现实情况有一个紧密的结合。在我现在做的工作来说,你怎么样去理解你所面对的客户,企业也好,它们想要什么?他们想做什么?

  你在一个电梯里面,可能你跟某一家企业的CEO有两分钟的时间在电梯里面,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面,你怎么样跟他说要他买你的产品,或者让他跟你谈。这可能还是要有一个商业方面的理念。

  第四,领导能力。这个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刚才两位校友都讲到了非常重要。你怎么样建立一个非常强的凝聚力,把人才团结到你的周围,并不仅仅是是你能够发号施令,你能不能引人而用。

  另外一个体会,作为一个领导、同事,不能够只仅仅把同事做同事,有时候还要把他作为你的家人,如果没有这份亲情的话,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勉强,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体会。

  我觉得品牌很重要。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最早是进了最好的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我又参与了很多不同的学校机构也好,一些大的企业也好,我觉得这个品牌对我个人来说,至少跟职业发展有非常良好的帮助。所以我也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机会,我也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加入复旦。谢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