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0日 16:20 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做客新浪EMBA频道《商学院院长系列访谈》,就如何挖掘本土化深度,开拓国际化广度,让商学院在追求中不断成长,在学习中持续创新发表看法。他还表示,商学院从学术角度扮演为政府出谋划策的角色,为社会输送优秀企业高管和政务人员,以商学院人才优势不断回馈社会,给学员终生受用的财富,奠定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期嘉宾朱晓明简介:
朱晓明,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及管理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至2003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2003年至2008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8年至2011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浪财经:欢迎走进商学院院长系列访谈,今天我们有请到的嘉宾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中欧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定位,是最中国的国际商学院、最国际的中国商学院,那么中欧是如何体现这个定位的?它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朱晓明:中欧最新定位的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这个定位完整地描述了中欧所追求的目标,要在本土化中开掘深度,在国际化中开拓广度。这种深度、广度表明中欧既要在差异化竞争中不断地进取,同时也要在自我超越中不断深化。用两个“度”来取代过去的两个“最”,多一些包容性,少一些商业性。
新浪财经:那这两个“度”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朱晓明:这个定位具体体现在中欧的课程设置、学院背景、教授团队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
新浪财经:刚才您也提到了中欧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那么中欧如何做到国际化和中国化融合的?是如何在国际化中带中国特色的?
朱晓明:先说一说我们的国际化。中欧的MBA的学员是全英文的考试入学,全英文授课,全英文的作业和考试,同时他们有1/4的课程到海外进行交流,也就是他们有机会到沃顿、INSEAD等去交换学生。EMBA课程当中也有国际班,类似于像MBA这种课程。我们的教授有68%是国外的外籍教授。本土化也是中欧的一个特色,虽然有不少外国的教授,可是他们所采用的案例相当一部分都是中国本土的,我们的MBA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将要学习100个案例,而EMBA将要学习200个案例。这些案例的采写和研究对象在本土化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朱晓明:关于商学院的案例,中国过去差不多都是用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的。中欧商学院自从2001年成立了案例室以后,我们编写了不少中国的案例,累计到目前大概是260多个案例,所以我们现在有一部分用哈佛的案例,一部分就用中欧自己的案例。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