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四清:全球化市场中国银行业面临层层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17:20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国际财务总裁协会联合会(IAFEI)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CACFO)联合主办的“国际财联第41届世界大会”于2011年9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作题为《迈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四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和企业财务领袖探讨投资与机遇。今天在中国有两个大的论坛,一个是在大连达沃斯的论坛,媒体炒作的很热烈,一个在北京国际财联这样一次盛会,我们来谈投资和风险。

  当前整个国际金融危机讨论,本来以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和美国两房债券作为第一波,世界经济危机都认为已经差不多的时候,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摆在桌面上来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整个金融界展开讨论,世界金融危机到底有没有结束,会不会有第二次金融危机?那么目前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由于五家大的中央银行注资有所缓和,但是希腊、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告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讨论统一欧洲债券这个问题又摆在桌面上来,有的国家提出通过欧洲统一债券解决这个危机。

  大家知道国际上有三大货币非常强势,第一大是美元,美元是主权国家发行货币,但是又在世界通行。欧元为了抗争美元而生,欧元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可是主权国家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产生尖锐的矛盾,欧元诞生以后有的国家得到发展,比如像德国,那么有的国家在旁观比如像英国,有的国家像欧洲五国深陷债务危机。第三种是人民币,人民币目前以非常强势的姿态走向世界,人民币也是主权货币,弄不好可能新兴国家也会出现新兴国家债务危机,所以07年发起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还有三波,第一波在美国、第二波目前在欧洲、第三波可能是新兴国家,有悲观说法、有乐观说法。

  我们希望美国这次大的金融危机持续到现在能够结束,不再新兴国家产生发展,但是投资和风险是孪生兄弟,是并存的。企业界面临很多的机遇、金融界也面临很多的机遇,银行、企业是结合在一起。所以今天给大家汇报迈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

  近三十年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公开提出了要发展金融机构要求,这个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世界课题。下面我从中国银行业发展取得成绩、面临挑战、抓住机遇、未来方向谈一点四点认识。

  一、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银行业成绩卓著。纵观历史,中国银行1906年成立为标准,1917年在海外设立第一家机构,几经起落,应该来讲成绩卓著,尤其最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银行海外扩展基础更加坚实,步伐更加稳健。我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海外资产已经不断得到扩张,仅五家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海外总资产1.74万亿,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3.53万亿,五年间翻了一倍,而且这个速度正在加快,最近三十年我们国家金融业发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生产总值急剧增长,也实现四个大的转变。

  1、由中国银行一枝独秀,转变为诸多银行的百家争鸣。中国银行是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的先行者,目前海外资产、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国本土银行,而且2010年末中国银行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984个机构,海外总资产占到整个中国银行业海外总资产71%,同时一些银行明确,将跨国经营定为自己的战略重点,加速开拓海外业务,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现在很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等纷纷在海外设立机构和业务。

  2、全球机构布局由单点布局转变到点面的结合,到本世纪初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设立机构,其他地区很少,但是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明显加快全球化布局,到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已经延伸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建成了跨越全球五大洲的全球金融网络,同时也加大渗透的力度,将单个点连成一片,从布局一个网点转变到抬头一片市场。比如像中国银行它在澳大利亚一个国家,现在有七个分支机构,基本上从悉尼到佩斯、从墨尔本到布里斯班,所有澳大利亚大的城市都有中国银行分支机构。

  3、海外业务由量的扩张转变质的飞跃,海外资产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海外产品、客户基础发生根本变化,从过去简单存款、汇款,扩展到兼并收购贷款、人民币产品、衍生产品、投资银行产品等,从主要服务于走出去企业和侨民,发展到大型金融机构和当地中高端居民客户。我这里有一个例子,伦敦分行1929年设立的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在90年代以前,90%以上客户都是当地华人华侨或者中资客户,到现在90%客户是当地主流客户,由过去1:9客户,变成现在9:1形势。

  4、境外机构设立方式由单纯机构设立转变到机构形式和并购相结合,发展早期中国银行主要设立涉外机构方式,支援外延式的延伸,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展的方式多元化,并购、合资等方式越来越多。自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共在海外进行20多场并购,中国银行已经变成世界上飞机最多的银行,我们手上有170架。工商银行也收购泰国SL银行,并且参股南非标准银行、加拿大银行,目前考虑新的并购。

  总揽中国银行百年发展历程,有两点认识。一是银行业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强则银行强,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崛起和中国经济强盛,中国银行业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绩。第二银行业在海外每一点成就,都是与社会各界支持密不可分。

  二、全球化市场,中国银行业面临层层挑战。

  我们看到发展新形势,必须认识到中国银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国际金融初级阶段,离全球化还有很大差距,国际化和全球化经常被混淆使用,其实这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全球化是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与飞跃,全球化实现主要标志资金运行全球化。就像企业要在每个国家设立机构比较简单,要在每个国家并购也是简单,但是我们企业如果走到100个国家销售产品、推广他的整个产业链那就比较难。比如像华为,我们给他服务起来都感觉难度大,因为他现在推行全球战略,400亿美金销售收入有300亿是境外,同时在100个国家有他的机构,是全球化战略。我们中国银行33个国家有全球机构,但是我们人员还不具有国际化水平,我们还谈不上全球化,因为全球化最重要标准是资金运行全球化,全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中国化规模化,还包括金融管理的全球一体化。

  中国银行从国际化到全球化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中国银行本身,跟领先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发展本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1、海外资产占比还比较薄弱,2010年末新增总资产7.28%,我们海外资产和海外收入大概是20%,这个相当于发达集团海外资产一半左右。

  2、国际化人才比较少,从数量上看,海外分支机构占比还很低,从质量来看海外员工本土化比较低,熟悉当地金融环境、服务当地客户人才较少。

  3、资本和业务不够清楚,缺乏零售业务的基础、稳定资金来源较少,境外机构自筹资金比较弱,主要依靠境外机构提供资金。

  4、中国银行业对国际上个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海外机构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

  5、海外机构管理效率还不高。

  第二个条件来自金融保护主义的态势,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最不好,金融不是越来越开放,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重新保护金融的现象出现。比如说美国1991年就颁布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提高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2007年11月招商银行获准在纽约设立分行,这是自1991年以后时隔16年才进入美国市场的金融银行,金融危机以后保护主义更加抬头,典型的例子就是实行直行化,对来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设立银行一概拒绝,对已经设立分行的机构或者要求转为直行,或者按照直行标准监管,极大增加拓展海外的难度。

  第三条件来自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开篇的时候就讲,国际金融危机从0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四年,我们远远不能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第三股金融危机。从08年开始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并且蔓延全球,导致欧美日发展经济体,到现在为止美国、日本经济还是非常缓慢的复苏,甚至复苏中又有衰退。欧洲受主权债务影响前景迷盲,新兴国家也面临通货膨胀强大压力,全球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刺激经济猛烈负作用正在显现,中国银行业境外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我们人民币也面临着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挤压,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严重挑战。

  三、全球化道路上,中国银行业迎来机遇。

  挑战伴随着机遇的,“十二五”时期未来五年是中国银行业发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仍然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金融业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感觉到必须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可再来。这些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国崛起为中国银行业发挥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来看,大型银行跨国集团都出自经济强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是这个丝毫不能说明经济就不是金融基础了,金融仍然是经济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银行业傲视群雄,上世纪70年代欧洲经济从二战开始恢复,伴随黄金时代的来临以法国的德意志银行等为代表欧洲银行业再次崛起。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日本银行也逐渐风头,打开一千家银行名单,前边银行大部分是日本银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当中经受严重考验,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2010年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都列入英国金融家杂志世界四大银行前列,同时中国有110家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银行前列。今后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是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未来四年的银行业会不会是20世纪初的日本银行业、会不会昙花一现,会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这是我们金融界、企业界朋友要面对的问题。

  2、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银行业加快跨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人民币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前几天人民日报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讲跨境人民币结算。他们讲到在非洲有的国家已经把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当然在亚洲已经有菲律宾和泰国列为储备货币,而且在非洲用人民币结算已经占到中国与非洲结算的四分之一,所以到2015年,有一个初步的匡算,人民币跨境结算达到6.4万亿,海外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超过6000亿,从历史来看货币国际化将催生一批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跨国企业集团和跨国银行集团。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将直接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3、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加快,直接投资、产品出口、承包工程都呈现持续增长的局面,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银行业加快发展。

  4、中国银行也势力此消彼涨,欧美银行业目前处于去杠杆化和回归本位的过程,大家也知道国际化评级公司已经调低美国信用评级,最近国际全球系统性银行正在考虑中国银行业一些大的银行能够进来的问题,所以这个对于致力于巩固本土市场和核心业务,有一些在发达地区正在考虑需求非核心业务、裁员,同时在大中华区特别在中国拓展机构。中国银行业背靠大市场,杠杆率平均只有14倍左右,加快跨国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现在几大银行股是严重被低谷,我们失业率低的一塌糊涂,实际上是中小投资大好机会,但是中国银行业股太大,作为长期投资非常适应。

  四、目前中国银行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区别好立足本土与国际发展基础,国际领先银行通常在母国有坚实的基础,才开展国际海外业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仍将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以本土为基础,推动跨国业务。目前阶段中国银行业发展不积极全方位开拓、多元化开拓海外业务,更重要还要学会和借鉴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本币外币两种资源,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形势,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跨国经营推动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的完善。

  2、结合海外市场特点,制定可行的区域战略。目前中国银行业跨国金融重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亚洲地区、二是新兴市场。在亚洲特别在东南亚,中国银行海外业务已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抓住中国银行作为亚洲领头羊,将亚洲作为基地向其他地区辐射,金砖四国对金融服务需求比较大,是一块极具潜力的市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联合新设和跨国并购的两种策略,中国银行业比较习惯于新设机构外延式发展,对于并购这个问题往往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在发展一方面根据不同市场特点和业务特点采取自设机构方式,更要考虑依靠自身资本势力雄厚,抓住时机收购海外具有发展潜力的资产。

  3、我们就是要建设全球化一体化的金融管理体系,练好内功。建立全球客户战略、建立全球产品战略、建立全球化的销售渠道、同时建立全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银行业全球化战略这个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回首过去中国银行业已经取得成绩,展望未来我们愿意和企业界朋友一起打造中国银行业全球发展的美好明天,谢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