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企业家论坛论坛全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22:22 来源: 新浪财经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大会。图为企业家论坛论坛全景。
主持人李俊峰:第一个企业家论坛我们开始,我们请华锐风电风电的韩俊良先生、金风科技的武钢先生、三一风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佳梁先生、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黎翔先生、广东明阳郝义国先生、苏司兰能源中国首席执行官何耀祖先生、哈电通用风能(江苏)有限公司韩强先生、西门子的领导也都到了。
各位早上好,咱们一年一度的风能大会,每次都有一个企业家论坛,特别是制造商,这场是特别受关注的。昨天大会开幕式结束之后,有新闻记者在问我,风电市场今年这么不好,你还能够神采奕奕的主持会议,我说没觉得太不好啊,我们小日子过得还可以。现在我想和各位来谈一谈,我们怎么来看待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市场会怎么样,在全球市场会怎么样。我们风电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我想每一个老总用不超过三分钟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两分钟之内,陈述一下自己这个观点,从制造业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风电的市场状况和他存在面临的问题。这个结束之后,我再提问一些问题,再留给观众,让观众也提问一些问题。
我想韩总从去年来说你们是中国行业老大,全球老二、老三,你先发言来看一看。武钢先生做一些准备。
韩俊良:非常荣幸的参加今天的风能专场的制造商的论坛。每年度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电视节目,要讲几句话。我想今年对全球的风能和中国的风能形势,我就觉得简单的来概括的话,是一个全世界新能源和风能发展过程当中一个非常正常的形势。特别是中国过去连续的100%高速增长的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平衡点之后适当的回调,我认为是非常正常。
第二,中国的风能在全世界是刚刚开始,我个人认为还是一个学龄前儿童。所以它的未来,它的成长是光辉灿烂的,我们应该是充满信心。无论是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也好。因为风能是未来今后几十年人力解决能源供应的主要的清洁能源方向,这一点我是充分信心,谢谢主持人。
武钢:谢谢主持人,今年的整个风电的形势有一些特殊,国家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我们行业的调整刚好重合在一块,所以使得我们风电人感觉到环境的压力特别大。从未来长远发展我和韩总观点是一样,昨天有幸参加了我们国家能源所发布的中国未来风电产业和技术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上给我们展示了到2020年、2030年一直到2050年我们风电发展的规划和路线图,应该说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但是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还是有一些事,行业发展需要注意。最近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些新的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向既要保持增长,又要保持健康,要强调质量。
金风在行业里边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坚持指向第一,尤其是中国制造,谁打质量牌,谁就能走到底。
主持人李俊峰:谢谢武总的发言,维斯塔斯应该是全球老大,如何从全球角度来看待我们这个风电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Jens Tommerup:如果我们看一下全球的风力市场,那么我们确实面临着全球的挑战,比如说融资还有项目的市场化。如果看一下中国的话,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情况,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环境。因为在很多年当中我们在谈论怎么样来创造一个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我们觉得今年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们不仅要发展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还需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这样子的话,我们才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发电站。
因此在我们角度看来,我们觉得我们行业现在在日益成熟,我们要证明自己,证明我们能够提供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同时也能够为整个中国的电力供应提供非常有利的支持,所以我们需要提供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重要的向前发展的途径。
主持人李俊峰:有一个问题,不光是过去一直到现在说中国的市场是特别不规范的市场,是过度竞争的市场。好的东西到中国之后就开始乱,就开始有问题。比如说我们的零售业的问题,我们的电视机的问题,我们的冰箱的问题,我们好多的家电都到了几乎是一二三个百分点的利润状态。但是电力这个行业在过去很长时间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竞争力,在这里我想提几个问题给我们的电力行业的龙头,西门子,GE,你们怎么来看待风电这个市场?
我有一个比较,不能说反动的观点,不太一样的观点,我其他东西可以随便换。我经常拿这个举例子,这是苹果昨天公布又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他靠什么呢?靠花样来骗取观众或者用户的信任,我明天就可以换一个,iPhone5出来了这个就可以扔掉了,三个月就可以换一个。也有用手机十年不换也有。电力系统不是这样的,电力系统无法做到三个月换一次,我高兴就把它扔掉。他必须是以质量取胜的东西,我赞成武钢说的话。从西门子、GE,西门子先回答,待会GE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把电力行业质量取胜,保持合理的利润率和合理的竞争力,你们有什么高见?
Henning Kruse:这是对风电的一个认识的问题,在能源领域风电越来越重要。我们在过去几年里边我们也看到风电它的安装容量很高,在很多市场都是这样的,对产业来说它是越来越有希望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市场的生产率非常高,特别是西门子在中国增长非常快。我们看在全球领域,全球市场将继续增长。中国现在领先了,我们看到每一个市场,不管是什么产品,在中国增长都是非常快。
那么至于质量问题,毫无疑问这个以后应该在市场上面,这个技术在市场上需要很高的质量,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可靠的产品。这样我们的风电才能够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可靠的能源形势。在未来可靠性、质量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保持高质量,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会说不。如果这个利润太低,那么我们要说不,我们不能说好,而同时为了市场而损失利润。如果我们学会说不的话,我们就会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主持人李俊峰:GE方面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韩强:我是来自于哈电集团和GE的一个合资企业,我们公司叫做哈电通用风能(江苏)有限公司。哈电集团和GE在发电领域里头包括电网领域里头,一个是做了60年,一个是做了100多年。我们号称是五电并举,传统发电方式上煤电、水电、气电、核电、风电。我们感觉到研发这一块相对来说我们是弱一些。但是在发电设备领域里,恰恰是在国内跟有些行业比是很成功的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包括改进和提高。发电设备真正能做到把国际上先进的发电技术引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国产化。那么令人欣喜,也看到了风电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国内这些企业也在成熟起来,也都非常重视研发这一块。所以说我想说的就是研发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李俊峰:谢谢卜总,三一重工和苏司兰和歌美飒过去都是做电力装备的,那么开始从另外的行业转向风电或者是电力装备。从你们角度来看,这个风电市场,特别是装备制造竞争力的问题。我想请吴佳梁谈一谈你的看法。接下来我们请何耀祖和歌美飒领导做准备。
吴佳梁:谢谢主持人,我觉得三一的发展历史从根本来讲就是改变中国产品品质的历史,在我们工程机械行业里边。所以说三一最核心文化就是品质改变世界。三一这么多年高速发展和它的高盈利,我们仔细总结下来就是质量品质。就是我们以接近于中国市场的成本把产品做到世界一流的品质。所以我觉得在风电行业从长期来讲一定会遵循这个规律,我觉得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整个行业过度竞争。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从制造业来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我认为现在应该说我们已经安装的4000万千瓦的设备,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质量风险。今年我也派人系统的到很多地方去调查,应该说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五花八门。有的风场可能两三年都不能交并,这样的问题表现在我们在制造上面的急功近利。我是了解过一些公司,我们产品出厂的时候连个实验台都没有。你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日用消费品,我们的手机可以一年换一个,但是我们的电力设备是要做20年打算的。在我们目前行业的态势下面,我们的设备是由哪些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表示很大的怀疑。
刚才武钢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质量是行业的生命。但是怎么能保证这个行业的质量,我觉得我们整个机制里面,刚才西门子先生说了一个很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说不。当我们把这个行业当白菜做的话我们就完蛋了。我们有很多产业就是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走出国门。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不可能像国外做到那样的品质,你的价格体系决定了你只能低成本,要做出很高质量的东西来是很困难的,是一个铁的规律,谢谢。
Jose Antonio Miranda:早上好,各位,我们从中国的需求方面来说,中国是最好的市场。因为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我们有稳定的五年计划,我们有很好的技术设施,有很好的电力供应。从需求方面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但是问题从供应方来说,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在中国有60多个供应商,显然这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情况。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市场的反映,我们看到未来我们要联合,我们认为只有真正的企业家先驱、领军人物,他们在依靠高质量,依靠研发才能够具有竞争力,才能够拥有未来。我想,在未来几年里边中国不仅仅要注重增长,而且要注重高质量的增长,要强调质量。
何耀祖:我是苏司兰的何耀祖,苏司兰是一个全球公司,他在全世界好几个国家都有分支,主要在亚洲。中国已经汇集了全世界主要的品牌在中国运行,我们重要的是要理解亚洲的文化。作为一个国际品牌,不分中国产品还是国际产品,我们都认为是同样的产品。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苏司兰的产品是中国的产品,从国际来说苏司兰也是国际产品。苏司兰在对中国充分信心,我们为中国提供产品。我们也在条件我们的方向来利用中国生产的基础,来为中国提供产品,我想这是黄金的一个机遇。
主持人李俊峰:刚才大家讨论了很多,现在可以说风电有两个企业,一个是瑞能,一个是恩德,这两个企业在风电上面也是元老,发展都是不紧不慢,你们怎么看待这个市场,在中国快速竞争的态势下,你们在比较稳健的发展,你们的想法是什么?怎么来看待全球风电市场和中国风电市场?恩德先说。
Jens.Olsen:我们从全球来看我们稳健的发展是因为全球在今后四五年里边发展的速度不会很快,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稳健,问题是现在的18个GW的问题。我想我们现在的竞争要迫使价格下降,这是我们在座各位最关心的市场上的问题。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做一些事情,希望明年有一些积极的发展。
我想我们要考虑的是中国市场现在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市场开始许可证制度了。我们看到有16个公司在中国运行,现在中国公司也开始注重研发,而且也在强调质量、安全和可靠性,我想这是很重要的。现在这个战场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注意这种产能过剩,供应过剩,而且要强调达标。我们很高兴看到现在新的监管制度、新的技术规范也在出台。那么在很多这些问题现在都是热门话题,我想今后会进入一个良性的经济运行的态势。我想说现在中国不是一个本地化市场,而是一个国际市场,这个市场的挑战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就是如何在这个国际市场上寻求生存,谢谢。
Wolfgang Jussen:我参加这个会三次了,我在中国生活了13年了,这个题目我想说中国是一个挑战的市场,去年来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看一下过去三年的情况,中国是一个艰难的市场,但是这对于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一个好市场。中国在告诉全世界他们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现在有60个厂家在运行,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是产能过剩。现在需要我们寻求一种平衡,现在看到中国在强调质量和可靠性、标准化,加强研发,所有这些都是好的。同时,产品的价格让市场变得越来越能够接受,我们必须为中国量身定制。现在中国在改变游戏态势,我们正在祝贺瑞能进入中国十年。那是1994年我们拿到第一个许可证,我们理解这个市场。但是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厂家都必须强调他的优势,我们瑞能风电我们优化我们自己的资源,海上风电为美国、为亚洲市场提供产品。我们在中国目前大量的采购零部件,也可能我们会重新组合我们的业务组合。
主持人李俊峰:谢谢Wolfgang Jussen先生,广东明阳和联合动力起步并不早,发展很快,这两家企业在中国都进入前十名是前列。你们在快速发展的风电市场当中,特别是从你们发展的经历和历程来看,确保风电的发电质量,特别是装备制造质量你们怎么看。
郝义国:大家上午好,大家知道我们中国风电行业通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从去年下半年进入一个调整虚实期,如何虚实,对未来行业很多前景,尤其是制造业在未来能够有竞争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时刻。从当前包括广东明阳这几年的发展,之所以有这样的业绩,技术创新,质量可靠性,快速响应服务体系都是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来培育的。当前我觉得有两个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一个是行业怎么样大家怎么做,第二是企业内部怎么做。行业层面前景很好,但目前只能进入一个低价高成本的时代,应该说当前市场竞争发展不利好企业发展的。尤其是目前正在主导销售的产品,都进入稳定时代,甚至处在一种不挣钱的状态,这种状态对行业和运营商对企业发展都是不利的。我想大家如何在虚实调整期从不理性到相对理性,共同使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前提。
同时在这个时候前景很好,我们每个企业能不能在下一轮行业的爆发式快速增长的时候,还有我们的位置。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我们要一方面要消化高速增长时期带来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实际上是我们行业每一家制造企业都是必须要面对的。另一方面我想是在我们产品技术创新,当然现在行业低价格、高成本的时候,要想保证一定的盈利能力,我们就要产品技术创新,盈利能力转型这方面要有突破。未来,我们每一家企业如果要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能就是看谁的质量可靠性有保证,谁的服务响应能够快速,我想这两点是我们未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支撑点,谢谢大家。
孙黎翔:我是国电联合动力孙黎翔,很高兴今天参加个会。今天有特殊感受,在风电很多年了。今天这个会上我们看到基本上世界前十大供应商基本快来齐了,我们有幸进入前十名。我想国电联合动力我个人认为在风电界来说因为我们本身过去就是电力设备的使用商,我们在进入风电的时候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从开始就注重了产品的质量。过去我们是使用设备,现在在制造设备的时候,所以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的感触是不一样的。
这几年我们得到了快速发展,我想第一个离不开整个大环境,也有幸我们坐上前五年快速发展的这趟列车。未来我想应该说是十一五或者引用行业里边某些关心风电的这些人士的一句话,十一五在国内应该说我们风电发展是高速发展的五年。十二五应该说也就是后五年,从今年开始应该是我们高质发展的五年。刚才前面嘉宾提到质量、市场、价格,我想价格、市场在国内,在我们中国这种现在目前来说也是市场化经济的一个国家来说,我想在前面主持人也提到了关于家电、关于其他的。我想在国内不管是哪个行业,在过去都经历过这种市场,不管从小家电也好、大家电也好,汽车也好,我想风电和日常消费品和其他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在今后,在这几年我们也着重在这方面更加做更多的工作。
谁能走到最后,那就要看你的质量。前几年发展,这个路能不能走到底,我想主要是靠质量。所以我想我作为风电制造的一员,我想我也呼吁我们的质量能够在今后过程中能够保持在一个高的质量发展,而且能够走向世界。如果要走向世界的话,质量是更加重要的,谢谢。
主持人李俊峰:谢谢,我们换一个话题,因为十二五咱们中国的风电发展提出了两项挑战,一个挑战从规模化发展向规模化和分散式或者是分布式发展相结合。一个是原来以陆上为主,现在是陆上海上风电发展相结合。出现转型之后,同时在技术发展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有一些开发商做了一些深入的调查,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风机进一步大型化的问题。在两年前或者三年前,在07、08年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1.5兆瓦可能是一个优化很久的很好的机型,性价比是很好的东西。现在慢慢到2兆瓦,现在甚至有人提出3兆瓦可能是比较好发展的方向和机型在陆上,海上甚至更大一些。哪一位老总就这个问题来发表一下,从你们发展风电角度,装备制造角度,面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陆上和海上相结合。风机大型化是不是一种趋势,在这里边你们有什么一些部署或者是想法?是不是韩总先说?
韩俊良:主持人提了一个很前卫的问题。我首先对大家刚才讲的关于各个企业重视不重视质量,关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我想说一句话,真正的企业家,一个企业的老板没有一个不关心质量。我们通用质量语言在高层论坛上可以讲,不建议我们这种论坛变成一个推销自己的一种场所,我们应该去研究探讨中国的风电和世界的风电,要重点解决的重大的核心发展的议题。哪一个企业不关心质量呢,哪一个企业不关心发展呢。
第二点我觉得目前的中国市场完全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市场。你这个企业能不能生存发展,不是我们自己用嘴讲,我如何好,他如何好,我怎么关心质量。而是用市场和客户来检验的,你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不是靠我们自己讲,是靠我们的市场来检验。无论是你的大型化,你的技术,你的综合能力,市场是标杆。我总觉得市场经济是经过全世界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探索出最具备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所以我想市场竞争是永远也回避不掉,大家不要去有任何梦想,说这个行业会怎么样,能不能一个高价格,回到某个集中的时代,不可能,所以这是我提醒所有在座企业家。市场永远都是活生生的一种完全的竞争模式,优胜劣汰,这是我讲的第二个。
接下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第一个我认为我还不能说我最有发言权,但是在中国的海上风电,中国的大型化,中国的规模化的发展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第一个我讲是关于十二五,我个人的评价,中国的十一五是中国风电,我可能跟他观点不一样,是中国风电起步的五年,不是我们发展到顶峰的五年,而是刚刚起步的五年。这是我们中国风电产业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加强我们的研发,加强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我们陆上和海上同时发展,加上我们完全市场化产业链的能力建设。并同时在积极的初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这是我初步评价。
我们在十一五用了五年时间来建立一个完整化的中国的风电产业链的体系,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这是大型化建立的初级阶段。第二中国的风电有幸在十一五完成了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从立项到运营到风机的研发到整机的整个风电场成功的运行。我认为中国风电在过去十五取得的成就是辉煌加辉煌,结论还是刚刚起步。
第二点有了第一个观点,我认为第二个观点才成立。十二五应该说是中国风电在调整当中规范我们的标准,规范我们的体系,通过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来引导我们中国的风电产业更加健康发展。我为什么说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这是我们同行与国际这么多企业在这里,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我觉得刚才李老师讲的,为什么说十二五是一个调整和一个方向和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五年,是一个更加健康的五年。我觉得是中国的风电发展一定要跟市场要结合,其实我们为什么要建议分散式的发展和集中发展相结合。我们的经济发展大部分是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风力资源非常好,能力很强,市场消纳能力很强,这是市场的需要,是我们中国风电发展的需要。我个人认为分布式的发展应该有它相当的比较前景。
第二个问题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我认为也是市场的需要,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能源消耗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区,海上风能的开发利用能够非常好的支撑起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成长。我想在十二五中国政府和行业调整集中和分布相结合,陆上和海上相结合,同时向解决和市场为导向这么一个方向转变,我认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明智和非常有前瞻性的一个战略调整,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的问题。
第三个还是讲十二五以后时期,我认为中国的海上风电一定能够成为风电发展和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开发的三大板块,这是我个人评价。
最后讲的是我们风机研发和发展的方向问题,个人观点,跟大家没有交流。我认为通过钢铁行业在全球,通过我们的燃煤发电、火电,通过我们水电,我多多少少,包括我们的工程机械、港口机械,所有行业的机械装备。我个人认为大型化、高效、资源的节约利用,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我们的火电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讲的都是中国的发展,从20多年的时间,从5万千瓦发展到100万超超连接,现在正在做700度的超超连接的电站的发电。钢铁行业我们老早的小高炉是几十立方,我毕业是100多立方,现在发展到五六千立方亚洲世界都顶级的宝钢工程。为什么他就是高效集约化发展,大型化,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象征,也是一个高效利用资源的象征。我个人认为海上风电的大型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肯定从三兆、五兆、六兆到更大型化的发展,这是未来十、二十年能够验证的。
总结过去,我们领先的这些同行,特别是我们国际上现行者实际都是把国际风电从几十千瓦到一百、二百到我们的五兆、六兆,这是历史总结,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想法。
陆地我个人的感觉也是中国风资源再多,我们资源再优化,也是存在资源高效利用,我个人认为未来五年还是向三兆瓦以上级不断发展和规模化过渡一个过程。这是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率不断的创新的过程。
主持人李俊峰:西门子是从制造业角度来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一落地准备用3.6兆瓦机组起步,你们怎么看待大型化发展这么一个问题,从西门子的角度。
Henning Kruse:首先西门子在风电市场已经20多年了,我们的风电发展是基于原来电力的经验,这点我要澄清一下。我们谈到海上风电的时候,我们和陆上风电有同样的问题,哪一种更便宜一些,哪一种渡电(音译)价格更低廉一些。长期来说哪种价格更低,才真正是问题。我想今后问题主要是要关注渡电价格,我们好的价格来自于高质量,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不管是1、2、3、4、5、6、7、8、9兆瓦的风机都无关紧要,最关键是哪一种能够用最低成本来提供电力。我们在研发新的规模和技术的时候,很多事情是以前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
我们认为海上风电今后将成为中国电力的一部分,那么特别是复合中心现在主要是在东南部、沿海,他们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如果我们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风电的规模,我们很确定他们海上风电大规模化的话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价格很贵,而且它的学费也很高。我的建议是海上风电在中国的发展要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来对付这些挑战。这不光中国风电今后不仅可以走到海上,而且可以走到远海,包括潮汐能。所有这些技术我们都要进行深度的考量,如果我们鉴于分散风电,西门子是百分之百的赞成分散风电的市场竞争。我们用户抛弃任何的政治、经济障碍,我们要呼吁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这就是我要关于如何降低渡电价格的考虑。
Wolfgang Jussen:主席去年问过我,关于瑞能能够在中国开展海上风电,因为我们勇敢,我希望就那些风电能够采用三兆瓦的技术,可以用我们瑞能的三兆瓦的设备。我完全同意西门子的看法,生命周期的成本,20年的成本考虑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事情。
最好的技术,更长的叶片,这是我们今后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我要说在中国来说,我要建议根据我们的经验,路上技术的经验,我们要稳健的一步一步发展。中国有这些技术,我们要采用成熟的技术,但是不一定想在深海处以上去搞十兆瓦的技术。我们在今后两年我们计划,我们知道欲速则不达,如果走的太快会搞跨一家公司的,我们要做20年的打算。
Jens Tommerup:我想我们应该记住中国现在的状况和三年前的状况,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情况,很多学校行业都在中国发展起来了。我们将能够共同和中国一起开发新的标准,同时引进国际上的知识,也整合本地的技术。这样能够平衡国外学来的知识和国内学到的经验。我们相信我们将能够让可靠的高质量的行业向先发展。我相信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国际上的知识,我们要提高行业的标准,同时也要改善可靠和质量标准。
如果我们看过去三年的话,这个行业很艰难,如果看今后三年,如果我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的话,那么中国将能够实现很好的质量的飞跃。
主持人李俊峰:武总,因为金风科技虽然比不上西门子,但是在风电里面也介入差不多30年了,正式介入制造业也是十多年的时间,发表一下您的看法,从发展趋势。
武钢:关于机组容量大小的事,我想这个要和我们现在国家的整个工业发展的水平相匹配,比如说你的加工能力是不是和你大机组是能够匹配的,你能够在一定的成本下能够得到批量化的零部件。第二个就是你的吊装,还有你的维护能力,因为总体来说单机容量他一定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个上升的速度我觉得要市场相匹配。你如果要是过快的话,你的吊装的能力,还有你的维护的能力,可能因为出一个故障,你要等一个特别大的吊车,等很长时间,这样会给投资商带来影响。
海上风电,金风是2007年在国内第一家把风机和中海油一块合作,立到了渤海湾。随后今年又立了两台2.5兆瓦的风机。我非常同意国外同行的观点,海上风电又增加了我们风机的风险,本身风电这个行业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到了海上,他就是风险更大。可以说,维护一次可能就把他一个大的部件,可能就把他的整个投资模型就颠覆了。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小步快跑,要稳步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做六兆瓦的风机。
主持人李俊峰:受时间限制,我们结束之前我想给我们观众留一到两个问题。
提问:我是来自大工起重集团,我叫杨宏伟。问题是提给李俊峰老师,看您指派哪个企业家回答。我们作为兆瓦级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去年已经达到100亿产值。我想提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行业标准的问题,各位企业家都很关心是成本还是质量第一。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供应商也很纠结,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风电刚刚起步,我们能够向其他行业学习一下,规范我们整机的行业标准,这样对于各位整机商将来的成本和质量我认为都有好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提问又哪位回答?
主持人李俊峰:关于标准和质量问题,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一些标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吴佳梁先生回答这个问题吧。
吴佳梁:谢谢把这个问题交给我来回答,我觉得就整个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来看的确是前一段时间是一个草莽时期,我们中国风电很有一点像早年中关村卖电脑的搞法,所以出来若干个风电企业。这带来很大的隐患,刚才您提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规范这个行业的话首先从标准开始,提高技术门槛,可能制定我们行业乱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如果这不这样的话,我们会留下更多的隐患。我说一个现象,我看过一个企业,有的很有规模的企业,我们出厂连实验台都没有,而且我们这个很成熟,不需要实验,就把现场当成实验台。有的风机到了现场之后居然要调试好几个月不能发电,这是很荒唐的搞法。这不是卖个手机那么简单,你卖的是要运营20年的重型工业产品,所以应该说规范行业的标准,提高技术门槛,可能是保证我们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非常有利的措施。
提问:谢谢,我是来自丹麦的一家顾问公司,我提问有两个问题是相关,今年被称为LVRT年,众多厂家都面临升级问题,尤其对于华锐和金风而言,我想问一下对你们的压力有多大?今年大家都知道现金为王了,LVRT升级会不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很大影响?
主持人李俊峰:武总和韩总回应一下吧。
武钢:我觉得电网提出这个要求实际上是规范我们风电市场,让我们风电逐步走向健康很重要的举措,现在是把电路板装进去,问题不大。第二是现金为王,我补充一下关于质量的话题。中国的行业现在已经世界走在前面,只是他的装机容量和增量。我觉得中国风电市场给世界作出什么样的表率非常重要。我们在质量上有两点,一个是中国风电市场要讲诚信。诚信不是一家企业,是整个行业,从投资商,整机厂到零部件供应商。诚信也是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商业诚信,付款,履行合同。第二是产品质量,质量问题在中国市场不是小事,短短一年多之内发生30起恶性事故。对投资商的投资收益有非常大的潜在影响。投资商的收益经过20-25年才能得到,我们现在讲质量不是小题大作。
韩俊良:这个问题不敏感,LVRT年也好,我认为DDR技术是风电行业通用技术,大家不要对他大惊小怪,也不要过度敏感。全球没有一家,我们在国际同行也好,中国领先同行业好,DDR穿越技术是基本技术,不是神秘的。我们08年开始对DDR穿越技术全面攻关升级之后,1200台风机,两个月时间全部升级完备。我们整个DDR穿越技术全面升级时间,跟每个客户时间表不一样,我们是到明年一季度左右应该是把我们所有交付接近7000台逢集全部完成DDR全面改造,有一些是合同规定,有一些是本身就具备DDR穿越功能。对华锐风电来讲没有什么成本压力,本身我们就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第二大家讲现金威望的问题,华锐风电是不是发了55亿债,怎么刚刚上市钱又花掉了,我们帐面有多少钱,大家可以看我们季报和半年报,帐面是100亿还是多少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现金流非常充足。我们对于应对任何时期市场的研发、质量、控制,特别是规模化的发展我们都是有非常前瞻性的战略性的预备和准备。我们会充分的考虑到市场任何环境的变化,来对我们企业带来未来三到五年的影响,谢谢这位女士对我们的关心。
主持人李俊峰:大家虽然都意犹未尽,我们不得不结束,结束之前让每一个嘉宾用一句话看待我们现在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未来五年市场,大方向是有的,但是怎么走呢?
Jens.Olsen:我觉得一句话很难,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的整合,更多的质量改善,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过这点。
Henning Kruse:我们必须强调可靠性的问题,质量问题,还有电网问题,我们还需要强调我们单价的问题,还有从市场条件来改善我们的产品。
郝义国:今天话题就是质量决定未来,一颗螺丝钉的质量会决定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谢谢大家。
何耀祖:从需求角度来讲,未来五年我们因为中国还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所以我们还是积极,还是加大力度在中国市场谋求发展。
Wolfgang Jussen:我觉得苏司兰和我们的整合会是我们成为世界第六大的生产商,同时我们也希望所有市场都可以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哪个机器是由谁来生产,哪里生产。
韩俊良: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恒心,第三是我们的创新,最后做一切事情要用心,我们肯定能成功。
Jens Tommerup:我得说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建设我们的行业,使得我们行业能够承受现有的压力,能够与中国现有电力整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觉得可靠性和质量非常重要。
武钢:诚信和质量是保证我们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因素,金风将一如既往要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Jose Antonio Miranda:我觉得未来的游戏名称就是能源的成本,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成长,而且这个也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好的安全标准。
吴佳梁:我觉得是前途光明,困难不小,三一将会一如既往以保证客户一生无忧的理念来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
孙黎翔:我想也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联合动力会用自己的诚信产品赢得我们联合动力毕生梦想。
韩强:重视产品质量要从研发和设计抓起,DDR穿越概念是从GE模式提出来的,我们设备具备这样的能力,根本不是问题。我们期望行业、政府和协会、开发商、制造商要密切配合,为下一步点发展作出我们制造商应该做的贡献,谢谢各位。
主持人李俊峰:谢谢诸位嘉宾和听众,本环节到此结束。
主持人秦海岩:我们企业家论坛零部件专场马上开始。
刘建国:大家好,我来自于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Jari Tukia:我来自ABB,我们主要生产电气产品和连接产品还有海上风电,有电站,主要是风电的发电和输配电的电气产品。我们有30年的历史,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边历史悠久,我们的产品你们都知道。
董万里:我们主要是生产发电机齿轮的发电机。
应太福:我来自LM风电,是全世界最大的叶片生产厂家,我们的叶片生产的页面比这个房间还大,这个房间60米,我们叶片长76.5米,比这个房间长。
张定金:我们是做风电叶片,产品从1.25兆瓦到6兆瓦,产品也出口国外。
Anders Torud:我是Windsea业务经理,来自北欧,我们为风机提供结构,我们是一个新公司,我们的产品现在还在开发阶段,我们在海上风电有很悠久的历史。我们把我们的经验带到中国来,非常期待帮助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
李辉: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科凯前卫风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这个风电主要做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是中丹合作公司。
罗虹:大家好,我们企业是生产风力发电经营主轴的企业,谢谢大家。
温剑波:我是来自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的温剑波,我们企业主要以风力发电,齿轮箱、舰船齿轮箱为主的专业齿轮箱生产厂,我们围绕提出就是品质决定未来。
陈淳:大家好,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陈淳,主要产品是风电叶片。
主持人秦海岩:过去五年中国风电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我们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今天所有嘉宾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还有电控等等。中国前五年实现规模化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下一步我们也是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尤其是过去一年里,我们发生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扰,我想在座的各位老总提一个问题,在过去一年里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是挑战是什么?
陈淳:在今年一年里边对我们来讲困扰最大是现在产品的开发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一方面老的产品随着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减小,批量化的生产,以前发展势头速度没有过去那么快了。这样就要求我们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对我们这样企业来讲我们立足于自主品牌的一个发展,我们在培养我们自己设计的力量,但这个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在这么时间内要求我们快速的针对这种市场需要量,6兆瓦、7兆瓦来自主开发产品,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在坚持去做。
温剑波:实际上这么一年说困扰我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现在感觉是群雄着陆,整个行业有点无序的竞争。给我困扰问题最大的,我想一个就是品质和价格,这块对我们企业发展是困扰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使我们的清洁能源产业做大做强,需要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整个对于我们零部件配套厂商来说上下游给我们的价格压力,使得我们生存空间逐渐减少。这块是我们做企业最挠头的,包括风电资金。所以我觉得风电通过一系列的发展,从快速增长到现在平稳发展,最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要制定我们的规则,制定我们的标准,使我们进行有序竞争。
罗虹:星夜轴承来说我们把它定义成一个是技术先导型企业。我们进入这个市场来说,当初也是靠我们有一些自主研发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来说对我们进入市场产品的可靠性、降低成本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来说,随着风机大型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快的话,我们现在研发的时候认识到了以往的1.5兆瓦或者2兆瓦以下的在风机轴承上面的技术来说,是无法满足2.5以上、3兆瓦甚至5兆瓦轴承的技术要求。我们这些年联合包括科学院、一些高校和我们自身来说进行了这方面非常多的探索。可是探索的步伐也是非常非常艰难的,说实话我们几乎很大的精力放在这个上头。
李辉:我实际上很同意温总的意见,对我们公司来说他是应该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份,也就是刚刚遇上了我们风电大面积的降价的问题。因此,实际上我觉得最困扰我们的就是,我们是中丹合资公司,怎么把我们的产品尽快用上去。我们前面几年是属于潜伏期,希望从明年开始能够使我们的所谓亮剑的时期。特别是随着我们风电机组包括国家标准,包括能源据下面行业标准都陆陆续续在出。包括上一场人家提到LVRT年,我们公司目前也正在做所谓高电压穿越,不仅是DDR穿越,包括电网适应性等等,很大程度是电控系统。我希望能够是在今后几年是我们真正是一个亮剑的时代,谢谢。
Anders Torud:作为相对年轻的公司,我们主要是做海上风电技术,我们没有具体的顾虑,过去几年我们没有太多顾虑。我想在海上风电业务的最大的挑战跟欧洲差不多。也就是要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而要降低成本。在欧洲也是有过的挑战,我想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了,我希望我们能够把一些好的风电知识转移到中国来,我们往前发展。我测试可能是今后一个挑战,这对海上风电发展在欧洲曾经是一个挑战,我想今后对中国也会是一各条战。
张定金:我觉得在风电行业,去年风电是冰雪两重天,困扰我们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和价格的博弈。因为价格这么低,又要保证一个20年的寿命,这对我们零部件制造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想保证质量,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就是亏损甚至严重亏损。我们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创新的困惑,我们公司从1.25兆到2、3、5、6兆,包括3.6兆,我们都是全面开发。我发现我们很多创新的产品到现在,因为整个行业的周期发展速度调整的问题,并没有为我们公司带来价值。
应太福:挑战和困惑,叶片这块像手机一样,风叶的寿命跟手机寿命差不多长,我们公司热爱中国,我也热爱中国,我不想批评中国的质量问题,50%的制造业都在中国。我们认为中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我们会与中国政府推动风电发展,在十二五我们很高兴政府在推动。我们认为中国在引导风电的产业发展。尽管中国也是在财务来说做生意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但是我们需要在中国成功,才能在世界成功。我的困惑就是叶片的生产现在不挣钱,零部件不挣钱,但是电力行业在中国挣很多钱。为什么中国政府不把这些利益给整个供应链来分享呢。
董万里:我是觉得我们风电行业发展从十一五期间发展到现在价格一路走低。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认为现在的话要想靠一己之力或者是靠行业自律使我们价格实现理性回归非常困难。在这我建议我们的特许权招标能否在价格这个权重上给予降低,提高我们的质量权重和服务权重和技术权重。我觉得这样非常有利于我们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就质量问题而言,我在中国风电行业从业十多年了,永机的发电机就有将近一万台,截至去年我们国家3万多台在运转。我的深刻体会就是我们的质量解决方案作为整机制造厂来讲没有系统把它结合起来,而是往往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通过我们这两年的摸索,和主机厂家进行了协商。事实证明大家各个部件厂家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大家能坐到一起,系统来解决风机的质量问题,我觉得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Jari Tukia:我非常同意刚才各位同仁的见解,我觉得ABB自己也在价格方面面临很多的困境,对于我们顾客而言,对于我们行业来说都有这样的挑战。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虽然中国市场比较严峻,但有很多机遇。比如我们经常说危中有机,我们希望能够向我们的顾客来展示我们在这方面做法,从而能够抓住更多的需求。我们觉得我们今天的业务不可能像去年那么多,也不会下降很大。首先我们的产品应用在很多行业,有助于我们尽快走出困境,并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头。所以,我们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我们的产品线也是全球化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发和其他行业的相辅相成来度过难关。我觉得对中国而言,我们这个挑战在于怎么样进行更好的整合,我们知道在所有这些行业都会发生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度过难关,目前来说确实有一些问题。
刘建国:作为上市公司,过去风电高速发展五年给我们股东很好的回报。过去五年对我们最大困扰是什么?我的感觉是资源,这个资源在快速增长的时期,不是外部市场的资源,而是企业的资源,针对这样的快速增长,如何建立优秀团队,建立高级蓝领,还有最优的技术人才,还有内部硬件装备还有产品测试等等。企业产品整个一个链条还有我们的供应链,一个完美的齿轮箱需要最好的轴承,最好的铸件,原材料等等,很小的机电零部件。资源过去五年最困扰我的。
我的体会最大的挑战是品质和高可靠性。我们风电要注重质量,20年生命周期,要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品质和可靠性,来自每一个经营环境的细节,来自每一个细化的流程。在过去五年高速增长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确保20年寿命,确保高可靠性,把过程做精、做细,把过程控制更严谨。去培养我们每一个员工,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主持人秦海岩:刚才几位老总都谈了他过去一年里的困惑、挑战,我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是三个词,第一就是竞争、第二就是创新,第三就是质量。刚才竞争说的很多,我们三个问题分别谈,先谈竞争的问题,竞争大家谈的很多就是价格问题,这五年风机价格连续下滑,从五年前六七千块钱每千瓦,到3500到4000块钱每千瓦,整机价格跌了差不多一半的趋势。有的老总谈到受到上游整机厂的挤压,下游原材料也在飞速涨价,这个挤压下使我们零部件制造厂商是非常难过的一个冬天已经来临了。
我想问在座老总,我也一直思索这个问题,我觉得竞争是好东西,竞争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的提高,促进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到中国以后不仅是我们风电行业,其他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往往竞争到了过度的阶段,风电场业在中国发展有五年时间,五年一个新的行业一下做到过度竞争的行业,所有产能过剩等等,价格战,在其他行业上演的问题在风电也上演了。国外竞争也是有的,为什么不会导致恶性竞争。你们针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从机制、体制甚至从政府、行业角度来讲有什么真知灼见,能解决这个竞争的问题。首先有请应太福总裁,他来谈一谈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智慧,在中国怎么解决恶性竞争的问题,怎么把开发商的钱也分我们零部件一些。
应太福:你说的很对,实际上中国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低很多,我相信中国会成为零部件很大出口商。现在很多人是指望印度市场,因为他的成本很低。我觉得美国一些零部件生产已经移到印度,他们国家也有类似举动。我们希望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上得到支持,建设更好基础设施,能够支持LM这样的公司在中国设立自己的业务,不知道这样做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不是就可持续性。我觉得中国所做不仅仅是风能,而是把风电做成经济发展一部分来抓,中国也在鼓励行业发展,创造竞争氛围,制定相关的规则,这些规则使得质量第一,竞争能力差的企业得到自然的淘汰,促进产品出口。
大家看一下华锐风电、金风还有联合电力,他们都在全球市场上有拓展。HCMC虽然公司不大,但是在美国有很好的发展,甚至在马尔代夫,在印度他们也有自己的业务。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不断国际化,我们注意到中国价格战在其他地方也比较少见。
主持人秦海岩: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们还是请中国企业家,我觉得叶片可能比齿轮箱、比发电机最有过之而无不及,请国内两个叶片企业谈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们现在要保证好的质量就亏本,怎么办?先请张总先说。
张定金:谢谢主持人,竞争是市场经济一个必然结果,中国风电发展到现在是非常的正常,没有什么奇怪的。给大家感受是相同的,中国情况跟国际不一样,中国还是正在发展中一个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确确实实这方面很多东西无法相比。在中国么多企业进入,中国现在整个制造业,叶片商,中国的叶片制造商加起来比全球的叶片制造商还要多。中国可能占国际70、80%,这个条件下产生竞争毋庸置疑。
这个经济如果是靠企业刺激起来,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最后肯定要死一批企业,因为没有行业发展,没有死的行业,只有死的企业。我认为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除了大家比较理性,比较强调质量,强调渡电成本,强调20年寿命这个不是问题。最重要就是在规则上面来改进,比如怎么样来鼓励竞争、鼓励发展。比如我们的特许权招标,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改革的成分占的权重,我觉得相对比较理性概念就是应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价格标准,比如把他定在4200块钱一千瓦,这个时候作为整机上你应该按照这个价格提供什么质量,质量高、质量好的产品来中标,鼓励先进的。我说的话不代表别人观点,咱们这种体制下,领导者都是短期,反正我这任期间把我规模做上去我好升官,短期质量价格必须是要满足要求。后面的问题后面的人去解决。现在大家都会说,你的价格是这样,别人比你更低的价格,比你有更低的提供,永远是无止境的。这个行业有基本的规律。质量是需要成本的,没有成本,你不可能做好的质量。从来我就不相信有免费的午餐,我也不相信有什么物美价廉。这是相对而言,中国整个制造业水平没有特别的成熟,能做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吗?像做飞机,波音787,都是人家工业革命几百年形成整个工业技术的积淀造成的。中国这方面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这方面理性就是每一个企业家希望得到,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产品是好的,每一个人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条件下,整个行业变化,是任何个体企业家、经营者,作为微观主体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强调政府引导,在积极方面,政府还是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改变性,这样可以解决根本问题。要不然我们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陈淳:我觉得张总讲的非常对,竞争实际上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竞争是不可避免,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中国现在的竞争我感觉恶性或者是对行业会造成一定影响。对行业影响,前一个主题的时候大家一直在谈的问题就是质量,会影响到质量。我想一方面竞争是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在中国这种情况、环境下、竞争又会给质量和成本带来很大的困惑,所以应该解这个题。
一方面我们感觉希望政府和行业能够做一些工作,不是说去修改规则或者是保护企业。应该做什么?一方面把主机和我们零部件的供应商能不能结合起来,更紧密的来合作,通过紧密合作来抑制价格的下滑。不是大家无序来竞争,单独来看价格,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为什么中国企业经不起竞争,一旦竞争我们会对质量产生担忧,这可能行业要规范质量标准,这是很关键一点。在国外大家说认证,一定要强调认证,中国我们也都在做,也都在花很大精力,制定很严格的质量标准,这个就是很好的进步。在统一标准下面,这种竞争,在统一质量标准下的竞争,我想是一个良性好的竞争。
从企业本身来讲,刚才您讲抱怨或者放弃,我觉得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策略来讲,一个是要坚持品质、坚持创新,通过创新,通过品牌来保证企业的发展。不要这个时候微利,我就降低成本,我就降低质量标准要求,把成本也降下来,我跟着去市场去拼,这样整个行业就会跨掉。另一方面也是要坚持信念,对行业的信念,不要说快速发展的时候,利润比较好的时候就是朝阳产业,竞争的时候说个不行了,夕阳产业。要坚持,这是我对竞争的看法。
主持人秦海岩:关于竞争问题确实比较热点的问题,我认为叶片企业身受其害,用了不太好的词,各位老总对于竞争问题,了刚才三位谈的见解之外,还有什么更好更有智慧的见解。
罗虹:关于竞争肯定是不可避免,下一步竞争也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跟我们企业经历有关系,我们一直谈质量、技术、服务,希望主机厂和电力公司能给我们在价格上更理性,重视这些东西。可是我们认为我们谈的很多,可是很少有企业有独到的载质量上、技术上、服务商让上游企业实际获得好处。如果是说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怎么说呢?水不会自动向高处流,一定有一个抽水机,什么东西呢?你要用这些东西实际上给上游企业获得好处。关于技术,我们一般认为我们要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里边去,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技术,我们把它定义成颠覆性的技术。因为这个技术使我们的产品跟别人不同,其实我向台上有些老总推荐我们产品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肯定不会去重复简单的产品的仿制,而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推上去。这个进程是很漫长的,零部件向电力公司推荐我们的服务,我们从一年半以前就找各大电力公司谈,没有人理我们。今年就不同了,很多电力公司发现他的产品可能要走出质保期了,首先想到我们,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案,我们有一些服务小组,主动到各分场去对我们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跟踪,我们当时要求所有装我们产品的风机,每一年我们一定对这个轴承做一个检验。所以说最后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现在我们有一部分的企业就接受了我们这样的理念。技术带来竞争的好处,我们在轴承的时候,06年起步的时候,提出与全世界所有生产这个产品不同的技术,核心技术方案。由于采用集装技术给我们获得很高成本降低,我们这几年对成本的降低不是那么敏感。
主持人秦海岩:刚才谈了竞争问题,我也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几位谈了几个观点,一个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开始还不完善,需要继续完善我们市场规则,比如提高我们标准、标准执行力度,依靠认证、检测认证提高标准执行力度,使大家站在一个公平起跑线上来竞争。
第二点作为企业角度来讲,我们要靠给客户创造价值,你到底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我想这样才能真正不是靠同质化,为什么竞争这么激烈,很重要问题就是中国的同质化水平太高。企业自身角度来讲要杜绝这个,靠我们创新,靠我们服务,还是围绕社会价值来出发避免跟别人同质化竞争。
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很重要一个。创新这个词也是老生常谈,在中国还是内容行业一样,创新是挺难的。往往在中国创新很难 成为先驱,往往成为先烈了。我们风机部件行业创新就更难,因为我们要满足上游整机开发商的要求,我看这几年我们基本上跟整机场跑,别人搞1.5,你要搞1.5,别人搞得3兆瓦,你要搞3兆瓦。38米叶片突然不存在了,所有客户用88、92都出来了,导致一些企业38米就等于还没有使用基本上没有产生利润,模具就闲置了,弄得很被动。
我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作为部件厂怎么能创新,我想在座从齿轮箱企业的温总开始。
温剑波:实际上说到创新有几个方面,几个是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这些创新的理念来说各个企业或多或少我们都在做。对风电行业的创新,正如主持人所讲的我们作为零部件制造厂商,下游是主机厂对我们的影响,上游也会受到影响,逼着我们自主自愿找创新点。刚才我也谈到了我们困惑最大就是一个品质,质量和价格。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我们坚守的就是质量。我们想在这个竞争中我们想独善其身,这个质量要保证它,我们的创新点,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技术创新。我们第一台风机是在98年是600千瓦,在新疆投入运行,现在运行13年。第一批次是在2002年在甘肃22台。那时候是优质高价的时候,由于急速的行业发展,现在也有点无序,鱼龙混杂,使得价格走低。我们要坚守价格,价格低不做了,我们要坚守我们的品质。我们创新就是以技术为创新来做。我们从事一个军工企业,我们做的可能是军品,我们军品通过多年可靠性验证,移植到我们的风电齿轮箱上,保证产品可靠性。通过我们工艺的革新和创新来做好我们对品质的要求。
非常欣慰的看到,塑料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严冬,我们更应该通过我们自主研发,通过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使我们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提升,用创造力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这一点我们相信在咱们现在8月份已经开始了整风运动,国家也在提高门槛,对我们来说就是机会,我们有了质底线,就可以在竞争中,创新赢得我们客户的尊重。
主持人秦海岩:下面李总,然后再听国外的观点。
李辉:我说两点,我们公司本身是做风电系统,风电技术跟常规装备不一样,他涉及到电机、控制,传统就是一个电机或者是加变频器。总是把自己或者风电技术看成是很复杂控制技术。如何去控制,控制系统里面在技术创新是很多的。第一控制系统很坏,可以影响我们各个部件,包括齿轮箱、传动电,如何进行我们功率平滑,对电网的影响。现在提出18赫兹也希望可以运行,这方面希望在控制系统方面来提高所谓大家都谈到电网友好型的机组。我认为在控制系统方面从我们的怎么样跟零部件的协商,然后跟电网的友好,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正在做所谓的一个运行模式上,希望跟控制系统、电机、电流器一起来进行设计。
另外在设计方面跟整机厂更多进行合作,现在我们提出理念就是因为现在整个整机厂有很多供应厂所谓的选择,控制系统有好几家。现在提出理念希望我们提供平台是通用性,无论是接口,相应数据采集,他可以去匹配其他的比如变频器、相应的电机。一个是技术上,一个是整个运行模式上都存在很多的创新。
主持人秦海岩:我们请ABB的老总关于创新谈一下。
Jari Tukia:非常感谢,我觉得研发是我们公司的根本,我们公司非常着重于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风电行业发展,而且我们也非常关注价格与质量关系,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觉得我们非常受益于从过去30年当中学习相关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开发我们产品。关于风机质量涉及到整个系统,每个零部件都非常重要。要把恰当的零部件有机整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相关的开发标准,同时永远以质量为第一要素,而且我们觉得以前我们是不断改善质量。
主持人秦海岩:我们把下面的时间留给听众。没有提问的话我来问。刚才谈了竞争,谈了创新,我觉得质量最近也是风电行业比较热点的一个问题。这么多质量,到底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董万里:的确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风电质量出现很多质量问题,质量问题表现现象基本都在零部件上。我觉得还是我们对风电行业的认识不足。再加上我们的基础原材料,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是感觉到体会比较深刻一些。
从技术角度来讲,因为发电机是一个传统产品,从技术角度来讲没有什么难的。那么永机电机在十一五期间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引进了世界上所有的先进的发电机技术,现在基本上在风电行业进行了移植和创新。我们自09年之后,我们的发电机的质量就大幅提升。应该讲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我们的差别可以和世界上所有先进的企业和一流企业技术、质量相媲美。
刘建国:刚才主持人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当前品质最深层次原因我个人认为两方面,一个就是技术,一个是过程。当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里面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对一些技术环境和整机概念把握很好,包括整机概念下面子课题把握不好的话,也会出问题,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这也是有很多例证。第二是过程的控制,在风电这样高速增长的过去几年当中,把握商机是每个企业最高的指导选择。在快速增长时期里面,我们把过程控制住了,过程的失控会暴露出问题。第三实际上我觉得最重要,刚刚钢了创新,其实我们不断技术创新是降低我们成本和提高我们品质的基本保障。
主持人秦海岩:谢谢各位,最后每人说一句话,今天我们谈了竞争、创新、质量,我觉得对一个行业、企业来说都离不开这三个词,这是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最主要三个方面。在座每个人用一句话,未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你们最期待是什么?最想解决的是什么?
刘建国:我们要既有国际化的视野面向全球市场,用技术去实现我们的价格、利润、客户的认同。
Jari Tukia:我非常同意你们的说法,许多的客户企事业在国际化,所以户更多的关注质量,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行当来说质量竞争是第一位。
董万里:坚信我们的行业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规范。
应太福:说一句话的话,75米的大叶片以及更大的转子,在中国我们可以生产更大的叶片,因为以后的风机是3、5兆瓦,甚至更大的风机,我们觉得更长的叶片更大的转子就是行业解决方案。
张定金:企业用心做好质量、创新和服务。
Anders Torud:盼望着能够在中国开展海上风电的开发,我觉得我们这些企业在不断学习,我们正在开始学习海上风电开发方案,我们也在试图解决相关的问题。我们觉得海上风电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非常盼望这方面跟中方开展合作。
李辉:风电市场从量到质的转变,希望尽快的转变,在大家比较公开或者说公平信息平台上面竞争,从我们自己本身控制系统来说,我们希望从控制系统角度提高我们风电机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以及低的维护。
罗虹:我相信一方面是中国对环境的要求,一方面是风电本身竞争,我对风电行业很有信心。
温剑波:品质决定未来,我们应该以我们品质为核心,以我们社会友好为已任,以创新为动力,以客户为客户增值为我们目标。把中国创造屹立在世界之上。
陈淳:坚持信念,抱团过冬。
主持人秦海岩: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感谢再台上就坐各位老总、嘉宾,这节就结束了。
主持人施鹏飞:我先把今天嘉宾介绍一下,第一个龙源代表是我们张宝全先生,另外一位是Tore Engevik,他是挪威一个风电开发商。还有李书升是我们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还有胡国栋先生是大唐新能源的,还有余维洲是中国风电集团的代表,最后是吕联成是UPC,由六位开发商的代表。
刚才两个论坛是风电整机和风电零部件的论坛,他们共同提出今年风电发展到这步,他们感觉到是冬季来临最困难的时期。我们这个议题看看我们开发商符合看待中国风电在高速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大国以后可能面临的哪些问题?
我们开始有这么几个议题,先请各位开发商代表,除了挪威的,他在中国没有风电项目,请中国一些开发商先简单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年在政府严格控制项目核准的规模和银行收紧贷款形势下,作为中国的开发商对于你们如何来做进一步的发展,陈述一下你们自己的观点?从龙源开始。
张宝全:今年国家能源局提出风电发展的三个转变,核准管理也加强了。我们认为这些政策不是限制风电的发展,应该是规范风电发展,保障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用户积极响应执行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我们要调整的是我们要在风电前期工作,要加强质量和深度,做好风电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尤其是GW的条件,积极申报计划。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展前期工作,也根据这个计划我们安排和调整我的年度拓展计划,这是关于核准的变化,我们是这样的情况。
关于信贷,确实国内信贷情况非常紧张,资金成本也确实上升很快。我们想通过各种途径和我们自身优势,我们龙源还是完全有能力满足我们风电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我们有四方面优势,第一我们自有资金比较多,09年香港上市筹集170多亿资金,够我们10、11、12年发展资本金的支出。第二我们有比较好的信誉,国内外投资银行对我们的资金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比较认可,国内两大评价机构给我们都是AAA级的评级,我们融资比较有优势。
第一有资金,第二信誉比较好,第三我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渠道融资。第一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渠道,2010年底我们多家银行对我们守信额度是1000亿,可使用额度650亿,还有债券市场,企业融资债券,私募债券等等。还有保险资金的渠道,委托贷款渠道等等。我们高度集中保障资金链的安全,谢谢。
主持人施鹏飞:下面有请中节能的李总谈谈。
李书升:大家上午好,施老让讲一讲风电在严格控制项目规划和银行收紧情况下讲讲,我先谈一下行业情况。我认为风电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进入到正常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不能把现在的发展看成一种下跌,而是过去高速变成常态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也谈谈感想,我觉得可能所谓开发商有一个策略转变,由过去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过去我们讲谁大,回头看我们效益怎么样,应当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益。
所以一个公司来讲,如何提高效益呢?我觉得起码是说在自身下功夫上有四个方面,第一首先在项目上可能就得优中选优,不能说是上去就不行。第二是风场,我们在座规模都很大,也有精细化管理问题。向管理要效益。第三还有一个改造创新问题,过去我们一些风机由于适应国产化的要求和快速扩张的要求,技术标准还是不高的。如何提高现有风电场的效率还是我们考虑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是人才提升的问题,过去节能风电,过去四个人就能够进入节能风电,现在经过六七年的发展,不是来一个员工就能适应中节能发展的要求,包括它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以及整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很多的肯定。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理念的培训,技术的培训,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人才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觉得现有形势下,施老提出来的问题我谈点感想。
第二讲讲节能风电,我和胡总还有张总还也区别,我是中节能环保集团下属二级公司,中国节能环保是国资委旗下唯一在节能环保唯一的国家级公司。我们定的基本原则就是有规模的效应和有效应的规模相统一,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在做强的同时,争取扩大规模。所以说提的这个问题目前国家出台这些东西可能对我们冲击还小一些,我想在这方面讲这几条。
主持人施鹏飞:谢谢,下面胡总讲。
胡国栋: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大唐新能源公司胡国栋,首先向各位介绍一下大唐新能源发展经历,我们公司是2004年成立,第一个项目3万千瓦在05年发电的。到去年我们的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大唐新能源的发展就是中国风电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缩影。中国风电快速发展从05年起,到去年到了非常高的阶段。他经过了一个快速的跳跃式的发展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稳定持续这么一个阶段。不但是风电行业,所有行业都是这样。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国家能源局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从注重速度到注重效率转移,从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这么转移,我觉得在国家各个政府部门非常英明的决策,也是我们开发商非常环境的一个决策。
从我们公司现在的状况,从县到市到省里的过程,没有非常好的规划。现在也是逐渐,我们公司从原来县公司到全国性公司又到上市,又到走向国际。我们也经过了逐渐的规范的发展这么一个过程。正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过程和国家的发展行业正好相匹配。在今年大家觉得风电遇到寒冬情况下,实际今年项目核准超过去年,比我们去年翻一倍。去年是100多万,今年是200多万。包括明年、后年我们每年风电发展都超过200万的规模。
因此我觉得我们对中国的风电发展我们是非常有信心,在这个过程我们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核准方式、核准速度写问题可能有些变化。总体我们有相信,我也希望大家对中国的风电行业有信心。
去年12月份刚刚上市,资金比较充裕,贷款对成本相对高一些。工程进度上没有什么影响。另外上市之后我们可以发债还有其他的融资模式。我们感觉我们从前期到建设这一块都按照正常发展,而且不断没有减速还在增速,就是这样的情况。
余维洲:中国风电集团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是07年香港上市的一个上市企业,是一个外资股份制的企业。我们香港整个风电集团,国内又有一个内制的投资公司,协和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大家看到电场打的协和、中国风电这两家都是我们一家企业,都是共同的股东。现在并网到150多万这样的规模。
施老师提的话题我想说一下我们公司应对的策略。审批严格之后,我们从去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尽快做大做强,我们也看到北方风电在并网、运行、审批上都很艰难。现在我们在国内24个省都成立了分公司,同时开发风电,这样我们一个项目的规模也是很可观,一个是科大我们原来少的,我们克服这样的困难,我们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年在南方设备都有投产的项目。明年可能南方非商业地区风电可能投产超过我们北方,这是第一个应对策略。
第二就是国外积极寻求我们的发展,我们在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北美、西非这些国家我们都相应有分支机构,有一些项目要投产。在做前期开发和建设工作。
第三我们也在往太阳能方面转,现在今年我们已经在青海要投一个三万千瓦光伏项目,在江苏包括屋顶电站都在涉足,这是我们应对的一个策略。
在资金上今年年初在香港发了9亿的企业债,去年我们利润4亿多,今年利润会好于去年。目前有10多亿的现金,应对目前开发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现在风机价格下降到7000块钱的话,100万投产有6、7亿,资金量没有什么问题。在香港上市这种平台外资金融机构,我们跟国外很多金融机构建立很长期联系,国内工行、建行跟我们有相对授信,资金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把风电建设和审批都收紧了,更有利于以后的健康发展。过去肥肉吃多了,啃骨头锻炼锻炼身体,对以后发展有好处。现在我们南方6米左右的风还是很不错,没有限电,我们风机的技术在进步。国家这种调控,我觉得是让我们想到更好的办法,开发商多想应对策略,对我们风机制造商也提高他的技术进步水平,应对这种情况。对这种收紧,我们持怀疑态度,我觉得大家都能够更理性搞风电。技术上大家风机制造厂,我们国家资源分布,南方、海边,这些年都扎根都集中在北方,南方、海边没有大规模开发,这样可以让大家更广阔和国外的市场。国内我们看我们风机这么便宜,出口应对国外市场,对这个我们怀疑态度,积极应对。
主持人施鹏飞:吕先生从外资投资中国风电厂讲一下。
吕联成:我介绍一下UPC公司,我们是在中国风电领域来讲是一个新兵,但在世界这边已经有了近20年的风力发电的历史。UPC公司是专业的从事风力发电项目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跨国集团公司。简单讲UPC公司是风电专业的开发公司,有20年的开发管理风电场的经验。我们在美国、意大利已经主导完成了超过15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的项目。公司是在07年正式进入到中国,进入到亚洲市场,目前是在亚洲菲律宾等市场,正式进入中国。
目前随着中国风电发展力度和高速,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UPC公司也把战略发展重点布局在亚洲,特别是咱们中国市场。目前我们在中国的辽宁、内蒙古有三个风电场在今年年初正式运营投产。
针对施教授谈的两个问题,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昨天晚上也是在看到问题做了一下作业,第一个是控制核准的规模。昨天在会议上听到施老师讲,目前说的数字国内风电的装机吊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473千瓦,实际并网容量3100多万千瓦。以此推算,风电装机容量在十二五末平均增速每年1500万千瓦左右。上面数字看到两点,第一核准容量增速降低,我们认为由于整体容量绝对值比较大,装机实际容量并不少,达到1500万千瓦。第二个在统计当中,吊装容量和实际并网容量有较大差距,适当控制核准规模,我们认为可以更好与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可再生能源定价的补贴一个友好的衔接。这也是从公司角度来讲,这是规划衔接和总量控制两者平衡、协调的一个发展。也给了国家各相关部门,特别是电网公司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这是从国家严格控制核准规模角度处理。
第二谈到银行贷款收紧,其实我们到香港也是比较乐观,因为国家已经在颁布了四步定价,加上并网调度协议,实际上从投资商来讲,如果选出好的风电厂资源和区域,我们知道收入是电价×运行小时数,这个风电厂收益有了。银行贷款国家角度是紧,银行放宽看中并不是紧了,5%,10%、15%的利率提升和利率上浮。银行放宽角度来讲他更重要是贷款资金回笼时效性和资金回笼的安全性。我们认为在国家从UPC公司研究和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支持下投资风电收益是有保证,所以银行还款有保证。时势造英雄,银行放款紧张情况下,另一方面对于其他融资渠道开发和发展就创造了机会,融资租赁,信托等等其他金融供给运用和实施有了发挥的余地。
作为我们风电开发商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解决项目融资遇到的问题,也是UPC看中中国发展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在国外做了很多项目融资,特别是我们在05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全世界当时最大的一单无追索权的项目公司,在风电行业来讲是起到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主持人施鹏飞:谢谢六位开发商的讲话,听完之后和刚才两场完全不一样。刚才那两场作为制造商来讲现在日子难过,但是从现在看起来刚才我提这个问题对他们影响都还不是太大。我想再提一个问题,不知道中节能现在算纯国有?(是),好,你们现在是上市的。有一个问题,因为刚才制造商都说了,现在是价格的恶性竞争,到了质量和价格这样的底线。所以对于开发商来讲,现在应该是制造商的上帝。但是在保质期之内你是上帝,过了保质期你可能要变成三孙子了。那时候不断出现矛盾和故障的时候开发商就跑了。你原来投资模型、回收计划可能就要完不成。
现在一个问题,你们实际上是掌握了我们风电机组质量能不能保住的一个命脉,如果你们对质量无所谓。只要最低价格就让设备中标的话,我认为中国设备的质量就很难保住了。你们怎么来看待现在制造商如何保证质量,在你们选择设备的时候怎么来选。我最担心国有了,这个问题李总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李书升:首先我们觉得,我们的投标策略不是最低价中标,我们内心来讲希望风级设备制造商自相不要残杀。国有企业也面临着50分,电价占50。但是我们绝对不提倡这是低价格中标,因为你是几年质保期,但是我是20运营,这不是今天看。我们坐在台上的人都是看的很清楚的。我们针对出现近几年从08年之后大规模下降的状况我们采取几次措施,第一延长质保期,由两三年延长到五年。第二我们锁定大部件设备,为了保障我们今后运营质量,但是光靠我们的努力是不行的。现在核心问题是在设备商不要自相残杀,互相恶性竞争。风级制造商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我当了五六年的老总,08年以前风机设备制造商我得拿着钱求人家,那是供不应求。08年之后下来了我们不求攻关,但要求设备优良,把这个关,希望各个设备商不要竞争,要把真正的功夫用在企业上、用在技术改造上,提高自己的品质上。
胡国栋:我这么认为,目前风机价格从最初卖进口设备从六千降到3500-4000,对设备制造商肯定很伤心,我们是欢欣鼓舞。我觉得这种局面是完全正常,初期竞争就是价格竞争,这是完全正常。第二阶段竞争就是质量、技术的竞争。第三阶段是服务竞争,设备企业你一定要注重你的质量和技术。你的质量和技术提高之后,还有服务,原来阶段大家私有行业都是一个规律,电视机是这样,冰箱是这样,不都是这样吗。最后有几个公司生存下来,最后肯定不是太多,这是必然结果。因此市场是残酷,就是这样,只有认识这样的规律,适应这种规律,才能生存下来。否则的话,怨天尤人没有用,我们也改变不了,我们说是同样的东西谁家的低我就用谁,就是这样的。我一开始发言的时候介绍中国的风电市场是非常有前景,大家一定要看好,不要任何悲观。但只是这个阶段有些企业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是必然。我们要正确认识,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提高中国整个风电制造业、风电运营商的水平。使我们中国的风电处于一个世界前端,谢谢。
李书升:上个月21-26号陪刘淇(音译)局长到英国、西班牙看了一下,其中4.5兆风机,三台样机,第一台样机运行两年,我们看的是第三台,从研发到制造八年了,照这样我们风电不要发展了。我们要杜绝8个月研究5、6兆的风机,这是我们最不踏实的。我们要追求速度,更要保证质量。
主持人施鹏飞:民营企业谈谈机组质量选择是不是最低价,谈谈质量。
吕联成:作为跨国公司,首先我们在中国选择风机的时候很同意胡总讲我们三点,第一我们拼的是价格,第二拼的是质量,第三最后用的是服务。除了这个之外,UPC在国内开发风电,做招标,评标的时候,还重要一点,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有七八十家的风电制造企业。我们委托研究机构做资料来讲,下一阶段存活应该不超过20家,这个数字还比较乐观的数字。所以我们会在考虑价格,更重要考虑两个字,活着。出了质保期之后,一个备品备件一个及时有效的提供,是否及时,是否有效提供,对我们风电场的盈利能力来讲至关重要。过了两年,三年,现在说过了五年质保期之后,这个风电企业没了。我们作为开发商、投资商怎么处理今后盈利问题。我们在考虑企业的技术条件,其他的风机制造厂商给我们提供应标文件基础上,我们更重要也是对于该企业今后的市场,今后的发展是不是能够活着我们会给一个评判。
我举个简单例子来讲,我们在今年的1月18日我们胡主席访美,我们作为美资企业跟国电集团也是签100亿大单来开发中国风电市场。当时一直问为什么找国电,国电下面还有联合动力,两三年前我们做合作的时候,从我们外方董事会对联合动力有质疑的。那时候联合动力很小,我们当时也是在这么说服董事会,联合动力依靠国电集团强大市场,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两三年前的话到现在我们看到了联合动力已经跻身全世界风机制造厂商前十位,这是我们一个评标的标准,也验证整个中国市场发展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施鹏飞:现在我们再换一个话题,大家对电网的事情非常关注,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电网现在都提高了并网一些标准,不光是DDR穿越,整个要求都比原来严了。今年又发生了几百台拖网的事故,如何应对,如何适应电网更高要求?先请张总谈谈。
张宝全:这个问题我介绍龙源情况是这样,一方面我是及早准备,也就是在两三年前比如DDR穿越,两三年前我们订购主机设备的时候就要求具有DDR功能。再比如功率预测,三年前我们龙源开发功率预测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已经能够满足我龙源集团绝大部分的风电厂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就是积极整改,现在毕竟还有一些老的机组是不具备这些功能,我们集团统一和主机商一起谈改造的计划,使他计划落实包括价格都是比较好的。
另外龙源有比较多老旧的机组,600、200、300老旧的机组,借这个几乎苦于一下有关部门对又老又少又小,单机容量小,数量少,时间老,运行十好几年的风机我们建议应该在入网技术标准方面应该给予一个区别对待。因为这样,无论是他改造可能性,改造成本和对电网的影响上面来说,他都和其他的机组和风场都不太一样。
余维洲:我们中国风电集团应该是在香港上市公司,原来不是央企,这几年国家搞得千万基地、百万基地搞一些项目,我们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一个一个抽出来的。所以说电网和我们风电,我们运行当中一些问题比可能在央企要好一些。因为我们相对来说是比较分散的介入。
下一步我们在20多省设立公司,我们也想风电扎堆大规模的并网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前几年咱们国家批项目的时候,要求国产化率70%。我们想分散介入,南方这些省份,这些电网接入比较好一点的省份都做一些。另外不讲求规模,能并几台并几台,能做多大做多大,这是我们应对的一个策略。
另外我们在风机选择上,刚才大家观点一样,我们是一个上市企业,我们对风机质量还是了解比较高一些。前几年必须要买的时候我们也是买前几名,其他品牌我们用的很少,以后我们还会坚持这个原则。
上一个话题我就想,咱们国家风机目前这种市场的洗牌,我觉得是非常非常有必要,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做风电,全世界知名品牌就十几家而已,中国有必要进行一次洗牌,死掉一大批,保留几个品牌我觉得就行了。同时也想,通过这次风机洗牌,比起我们风机制造企业提高质量,提高服务,压强管理。同时必须有技术创新,要适应中国的这种电网的现状。一方面就是说适应电网技术方面需求,同时也适应咱们国家电网一种长距离输电,跟国内网状不太一样,这给我们风机制造厂家提供一个课题,希望他们能适应中国电网的现状。你要适应不了,你就死掉,要不就走到国外去。这几年做风电,跟我以前在国华做风电,我在国外考察了很多风电场,我国的风机跟国外比确实存在很大技术上的差距。现在国家取消了国产化率一个限制,我想我们在风机选择上还是想选择好的,也希望通过这次对风机制造商的洗牌,提高我们国产风机质量。咱们技术质量确实达到这种要求,技术指标都很好,我们还是希望我们公司多多采购我们国产风机,但是国内产品跟国外产品还是有很大差距。
主持人施鹏飞:今天有一个外国朋友是搞海上风电的,把这个话题请Tore Engevik先生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海上风电你的观点。
Tore Engevik:谢谢给我这个机会,我想我们刚才谈到这些挑战和在全世界的风电产业都是相似,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我们主要是做海上风电。我们也在关注刚才各位同仁谈到的挑战,比如说标准化的问题,还有创新的问题,显然风机它的寿命是20-25年,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质量,而不仅仅是最开始一个出投资的问题。
另外我还坚信我们是有可能从其他行业引进消化吸收成功的技术,比如说从海上平台,比如说从海上风电,从其他的领域学习,我们可以把这个技术消化,然后把先进成功经验应用在风电上面,而不是过度的强调研发。对我们来说,我们坚信这将帮助我们来降低成本,这样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好处的。降低成本,这样我们才能够使风电生产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一个电力生产方式。
主持人施鹏飞:他把关于风电争取要降低成本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法。但是我想让中国的开发商特别是龙源、大唐你们有海上风电,请你们对海上风电的看法谈一谈?
张宝全:龙源现在也积极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潮间带实验场已经运行,15万潮间带已经开始建,还有招标也都在积极推进当中。另外关于海上风电我们特别注意和陆上风电开发有很大区别,不能照搬陆上风电开发一种模式。海上风电开发成本很高,设备很大,运输、安装都有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是需要特别注意。
胡国栋:大唐新能源是中国最早进行海上风电开发的一个公司,现在我们拥有上海东大桥第一个示范特权项目。同时上海东大桥第二个示范目前准备已经进行了,明年就能开工。我们同时又在去年江苏国家组织的特许权招标当中中标30万北海项目,这些正常往前推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体会。第一个就是我们觉得现在目前造价偏高,使得我们海上风电项目受到影响。我们现在也正在跟国外很多设计单位还有施工单位也在不断进行交流,怎么样控制工程造价。第二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风机效率,比如说我们在上海东大桥第一个项目,风机效率提高很多,也会带来收益提高。
海上风电我们觉得从大唐角度来讲,还是作为一个的发展方向。中国风电基于国家规划,我们在三米发展受到了限制,限电、网控制就会发生,再继续发展,不会达到国家每年一千多万目标。怎么办?有两个方向,第一是聚拢开发项目,分散转移。我们在全国30个省市同时开展项目工作,保证我们每年开发规模。同时由陆地向海上转移,他在复合中心,因此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海上风电分散介入,保证我们公司每年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国家规划具体实施,我想海上风电肯定是我们作为一个发电公司包括各个行业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一个方向。因为我们作为中国海上风电带头,我们希望做更多工作,为我们中国海上风电发展作出贡献。
主持人施鹏飞:海上风电在中国是要积极探索,靠他们开发商大胆向前发展,效率最近是低的,将来是发展方向。下面听众里头两个问题,对开发商的问题。
提问:这个问题提给大唐新能源的胡总,风电行业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赚钱地方不多,所以产业链额度非常强。整机厂商都在搞垂直整合,他们也在收购一些零部件企业,甚至自己在做。我也看到像咱们开发商也在做垂直整合,比如说在国电这块,龙源和联合动力是兄弟俩。大唐新能源也收购了华创70%的股份,这种趋势是否越来越明显。风电开发商规模大的一定程度考虑在收购整机商,独立整机商在这种条件下在剩余蛋糕很小一部分。大唐新能源怎么考虑,未来这种趋势会不会造成整机商无法生存?
胡国栋:你这个问题很尖锐,但实际在发生。刚才我说中国的风电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特点,实际你说这个苗头,一个要纵向整合,一个是横向合作和整合。横向合作是什么?大企业和小企业,专业公司和投资公司直接整合。技术和资金他们在结合,这也是横向让开发企业已经开始或者正在开始。第二是纵向整合,纵向可以加整合,也可以叫合作。华创是大唐集团收购,不是我们新能源收购。中国两大最大的新能源企业,它都有自己的制造企业,应该引起关注,没有办法,市场就是这样。因此我们觉得我们只有认识这样的规律,适应这样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企业。我觉得这种整合之后,我们认为会提高风机的质量,我们会把我们的需求和要求,和他直接的结合,使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按照市场要求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技术水平。我觉得对行业目前看还是有利的。
提问:在瑞典很多开发商对中国风机感兴趣,希望知道中国风机厂的业绩,都是中国的开发商所掌握这些业绩。第三方信息透明度不是很高,这个在中国开发商是不是有什么举措、想法?
主持人施鹏飞:如果国外想要了解机组的运行业绩,问你们的时候,你们能提供吗?瑞典想买中国风机,想知道风机的运行业绩。
张宝全:一个外商,我就不确定是不是可以提供给你。国家主管部门现在都有信息管理办法,都有专门的部门来做这个工作。这个信息对国家主管部门,对行业这都是清楚的。但你一个外资,我就不清楚了。
主持人施鹏飞:六位嘉宾你们一句话简单对中国风电厂开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吕联成:一句话,其实我们都在做企业,其实做企业就是做人、做事,我们说做好企业就是做好人,做好事,所以一句话跟大家共勉,我20年前读书的时候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胡国栋:我们国家人均电力装机容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由于化石能源短缺和问题,促使中国风力发电事业,无论中国随着跨越式变成经济大国和强国,风电应该有一个更大发展,中央政府应该更多支持风电大发展,我对此充满信心。
余维洲:希望大家对中国风电充满信心。
李书升:对风电认识是困难的现在,光明的未来。
Tore Engevik:坚信风电是未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我觉得中国、欧洲都在发展风力资源,我觉得海上风电也会得到大力发展。
张宝全:我们为中国发展风电更好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更少一些。
主持人施鹏飞:谢谢。论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