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尚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10:18 来源: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2011中国改革论坛”于10月22日在北京市远望楼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与市场”。图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

  高尚全: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上午好。我的发言题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什么写这个题目呢?我是用了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讲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我的印象当中,锦涛同志对这个观点讲过两次,有一次在2006年两会上在上海代表谈论的时候有一个发言,也讲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两次按照背景来说,都挺有意思,9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改革也遇到不少障碍。包括要强化政务、行政配置资源。2006年的背景是改革回潮,对市场经济有争议。我们回顾这两个时期都很有意思,我选择了这样的题目。下面我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第一,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靠市场、靠行政配置资源都没有好的结果,教训是很深刻的。我们国家大家亲身体验到,在国外像匈牙利、南斯拉夫搞改革比较早的,为什么搞改革呢?为什么搞市场经济呢?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市场靠行政来配置资源效果不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到捷克去访问的时候,人家给我说,捷克原来出的皮鞋是名牌产品,有一些老同志在上海呆过能买到这样的皮鞋,可能知道,靠捷克的计划局主观的意愿来编制计划,当时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合在一起,有1600万人,计划局按照一人两双,做了3200万双皮鞋的计划发下去,结果造成了大量的积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皮鞋是固性化很强的,钱多和钱少不一样,大人和孩子不一样,要搞统一的计划到了生产部门,哪个产值高的就先完成,因为是追求产值,所以这样配置资源是不成功的。

  今年7月份研究图们江的开发,吉林省安排我去朝鲜待了两天。朝鲜还是坚持计划经济,他们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2007年我也去了一次,今年7月份去了,他们没有变化,现在给我几个印象:一是农民不能养牛。因为牛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公有,所以农民不能私养。二是农民上工是集体的,一到地头上,大家坐下来,出工不出力。三是老百姓的日用生活品都是政府配给,12种商品政府配给,没有市场。所以政府发挥作用,政府来配给。四是所有的商店都是国有、国营的。我们去吃饭要跑很多地方,因为国营的饭馆,老百姓不能搞私人的饭馆,为什么这样搞?就是要坚持所谓的社会主义,结果贫困、落后,老百姓中没有一个胖子,倒也好,没有得糖尿病的。马路上很少看到汽车,因为汽车老百姓没有私有,都是自行车。光是政府,没有市场。现在老百姓吃不饱,有的没有饭吃,贫困落后的状态,还是坚持社会主义。我们从历史上看,从国内外比较来看,通过行政来配置资源都没有好的结果。

  第二,市场化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简而言之是市场化改革。从行政化配置资源到市场化配置资源,世界上经过将近100年的争论,过去长期停留在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实际上我们中国共产党最讲群众路线,尊重老百姓的意见,但是计划经济恰恰是脱离了群众,计划部门主观的意识大家来执行。长期的观念,后来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提出来“计划跟市场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因此,根据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来十四大提出我们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们长期在争论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我们体改委委员廖季立同志,他访问了匈牙利,回来说南斯拉夫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家就批判说他胡说八道,怎么取消指令性计划,取消指令性计划就是取消计划经济,取消计划经济就是取消社会主义。经过这样长期争论得出结论,中国的改革必须要靠市场经济。

  第三,强调中国模式必然要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国模式的背景是什么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都出现困难,中国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4万亿的投入,2009年我们增长9.2%,世界上认为是一个奇迹。人家说是因为“中国模式”。我倒不是说反对讨论“中国模式”,我反对是把“中国模式”固化为政府的行政主导,加上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我们中国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固化下来以后就不要改革了。提出“中国模式”,把“中国模式”固化为政府行政主导,加上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要害就是影响改革的深化。干扰我们改革的方向。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也是必要的,行政干预。我在2008年12月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开了形势讨论会,我讲了三点意见:一是在危机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政府干扰,并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二是政府在于操纵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三是我们在非常时期,包括金融危机的时候采取行政措施,经济恢复到正常的时候要有退出机制,不要长期固化。会议上我的发言,光明日报有一个记者整理了一个材料,2009年1月9号左右发表,后来温总理看了以后,把我的观点做了批示,我们市场化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而形成的体制,这种体制不能随便加以否定。

  第四,怎么样正确理解宏观调控?现在一提宏观调控,因为对宏观调控的理解不同,有的理解是宏观调控就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搞行政的措施就是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不对的。我记得参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对宏观调控在十四大里有一个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到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上还是这个提法,把“社会主义”四个字去掉了,内容还是一样。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时。我们准备给曾培炎同志起草发言的时候,他是副组长,组长是温家宝,发言稿上还是写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是不赞成的,这么表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你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是一个前提条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但是我们文件里提出来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不是前提条件。我们搞市场经济,每一项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这个市场经济怎么搞?

  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到底是在政府还是在市场?我认为主体在市场而不在政府。

  三是发挥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还是市场经济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四是谁代表国家?国务院当然说我代表国家,到了省市、到了下面也是代表国家。我是坚决不赞成的,在起草文件过程当中反复提出意见,后来起草小组定的是没有以前的表述,就是更好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最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是这样的表述。我们往往引用的时候还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但是党的文件也要与时俱进,后来的文件为准,不能以原来的为准。现在还是有人在引用老的文件。

  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的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1995年提出来的,现在快20年,为什么长期转不了呢?关键是政府。我们过去长期的理念是,政府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搞政府主导。实际上市场经济的理念是市场和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过去搞计划经济,把纳税人的钱集中到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各行各业都去投入,撒胡椒面,甚至卖肉的都是国营,认为是政府创造主体。事实证明,政府是创造财富作为主体的话,财富的源泉不能充分涌流出来。只有老百姓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企业作为创造财富主体,内在的动力才能激发出来,才能够创造财富,财富的源泉才能涌流出来,涌流出来以后,老百姓富了,政府税收增加多了,政府的税收多了以后,政府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这就是良性循环。理念上不转变,我们还是靠政府作为主体,政府要审批,要搞创新,审批的人不懂创新,怎么创造财富呢。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为老百姓、为企业创造财富和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这样的话,企业才能搞活,政府也主动,为什么政府要庞大的机构呢?政府因为什么都要审批。乔布斯为什么没有出在中国呢?中国人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乔布斯这样的创新人物呢?因为我们的理念上、体制上有障碍,要政府主导、政府审批、政府控制,就出不来。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首先要转变职能。只有转变职能,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转变,才能够进行更好的结构调整。

  我们现在改革不是已经完成了,好像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滞后了,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改革已经差不多了。远得很。按照十六大提出来的两大任务:一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都是2020年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还有不到八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真正拿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来加强顶层设计,这样才有希望。

  我就做这几点说明,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