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评论:纳指疲软不足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21:47 来源: 新浪财经导读:近期以来,纳指相对于其他主流指标表现疲软,而根据某种理论,纳指对于大盘是有前瞻性意义的,因此这也就引发了忧虑。然而,投资通讯专家、MarketWatch专栏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纳指早已不再是个前瞻性指标了。
以下即赫伯特的评论文章全文:
纳斯达克(微博)综合指数呈现出的相对疲软态势,到底有多值得我们担心。
比如,本月迄今为止,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损失幅度相当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两倍有余,而周五更是道指上涨,纳指下跌的结果。
有一种理论说纳指对于大盘而言是有着领先指标的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数据所描绘出的,显然是一幅让人战栗的画面。
可是,这种说法正确吗?我可不那么肯定。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对纳指1970年代早期创建以来的相对强弱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以怎样的周期度量——短则一两周,长则数月——纳指的相对强弱情况与之后的大盘表现之间,大多数时间都说不上有什么关联。
统计学家的要求是,必须有95%的机率,才能做出确实存在某种模式的结论。基于这一前提,我发现,只有纳指在四周时间内的相对强弱情况,才和之后四周大盘的走势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不过即便如此,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是因为,这里所说的关联,主要都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数据作用的结果。到了1990年代以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关联,情况的发生显然都是随机的。
换言之,纳指的相对强弱情况或许曾经是一个靠得住的领先指标,但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那么,曾经的指标为什么会失效呢?我的推测是,这是因为伴随时间变化,纳指已经逐渐变成一支由少数股票统治的指数了。毕竟,这一指标使用的是市值加权的方法,这就意味着市值愈大,在指数中的“发言权”也就愈大。比如说现在,十支成份股就占据了指数大约36%的比重,不必说,这都是些苹果(AAPL)、微软(微博)(MSFT)、甲骨文(微博)(ORCL)和谷歌(GOOG)之类的巨无霸。
近年以来,这些股票的表现与其说是更多和整体经济挂钩,还不如说是更多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发展变化。
我没有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可比数据,不过我的直觉就是,那时候纳斯达克市场“寡头政治”的情况远没有现在严重。如果真是如此,那时候纳斯达克市场上,较小公司的股票自然就拥有比现在更大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眼下我们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担心,但是至少纳指的相对疲软还不在这个清单上。(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