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东琪:产业园区是下一轮长周期新产业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15:39 来源: 新浪财经
“2011产业中国年会”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1产业中国年会”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产业中国年会”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东琪: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就讲两个观点。本来就这个标题,政策非对称性操作与经济走势,概括成几分钟的内容。主要讲一下短期的小周期经济的态势。总体想法目前就是下行过程。第二个观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下行的周期性质,到底是短期意义,中期意义,还是长周期意义,我原来写的博士论文是长周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关于长周期的性质,产生的动力,变化的阶段,最新的特征,还在思考,今天我用几分钟,将我的想法简单贡献一下。

  先讲几分钟短期。总的想法是目前经济延续2009年到2010上半年的调整,为了防止经济的下降,特别是西方的主权债,尤其是欧债危机深化蔓延带来经济增长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快速下降,各国最近政策是有一些调整。特别是调整的像利率政策。但是总体来讲,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利率政策没有做调整,没有空间了。欧元区,欧洲央行在调整,最近不到40天,欧洲央行把利率调到50几个基点,1.5调到1。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开始陆续有国家在调利率。但总体来讲,我更感觉到这次调跟2009、2010年调不一样。表现为利率空间,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放松的空间都是很小。更重要的是跟前两年不一样的就是货币政策放松的时候,利率下调的时候,财政同时是宽松的,双扩张,因此是同步的。或者说是对称对齐的。这一次西方实际上在紧财政,因为他们的问题,短期是增长下降,但是中期来讲,要紧缩财政利率,紧缩开支,这样就面临一个长短的矛盾。因为如果不紧缩的话,危机又会放大。主要是道德风险蔓延和释放,所以面临这个问题,欧美日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操作是非对称性的,财政结构性的深化。不像2008年底,应对经济快速下滑当时的政策储备情况。新兴市场的情况好一些,起点的利率,起点的存款率,起点的所有政策调控工具都是在上面,所以往下调,是有空间。比如说21.5往下调,每次0.5的调,有很大的空间。眼前的CPI不能下去,能下去多少。但是依然有财政问题,这个财政问题主要不是总量,主要是结构性的财政问题。欧洲的主权债务根本上也是结构性的问题,膨胀的支出开支,导致福利膨胀,工作人员支出膨胀、社保膨胀,也是结构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膨胀去泡沫化,膨胀的福利、膨胀的财政都需要去泡沫化。

  所以,这个角度来讲也是类似,但是发达国家还有他们的特点。总体因为他们的财政储备能力比较强,价格泡沫是强一些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不对称,也不能对称。因此我想全球东西方的国家,发达、发展中的国家,这种不对称,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这种情况下,这是主观遏制经济下降短期的能力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客观的变化,客观的变化是往下的,这个指标大家很熟悉。

  比如说,我们就集中讲,需求,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各国的出口也好,因为各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各国的进口。现在总需求是收缩的。而收缩,还会因为企业利率的下降,被迫的裁员增加,资产性、财产性收入的缩水,包括全球的房地产、全球的股票,还是调整了一段时间,中国也调了很多,其他的国家也是一样。但是总体来讲,我感觉到,各类行政收入的放慢,从而形成需求的收缩,就是居民私人的投资、消费需求。政策角度来讲,一方面调控,放到需求模型里,公私两个方面,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都是下降的。我的想法就是,这次客观的由于需求形成的放慢,会使全球增长,包括比较活跃的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放缓,而会放慢延续。所以进入到减速加快期的时候。我们今年年初做过分析,经济增长,以中国而论,开始的两个季度会慢一些,之后会快。特别是开始的两个季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下降,CPI上行的。经济增长下降,CPI上行是什么?就是有的企业产出价格是上去的,利润形成是很快的。所以经济和CPI交叉的时候,那个时候的需求还不是很突出下降,但是从今年8月份开始,三季度开始,中国GDP下降,CPI下降,而CPI下降,10月份加速以后,会使GDP加速更快。我们国家GDP和CPI的关系,先是同步上行,然后是CPI继续上行,GDP下降,CPI拐弯,GDP跟随继续下降。

  印度也是一样,年初定在9%,结果最近一个季度7%以下,我预计他们明年7%保不住,所谓十二五很高,比我们高2个百分点,印度对外需求依赖度也在提高。巴西也是这样,巴西主要是全球资源的需求,国家GDP增长主要贡献如果由于需求下降,增长紧缩,美国14万多亿,欧洲8万多亿,日本5万多亿,总体增长是放缓。

  概括来讲,全球经济处于二战以来需求收缩可能是最厉害的。我们看到这些指标,需求指标、通胀指标下降,这都是相互逻辑,必然的。因此可以提前几个月预见到下行,也可以从现在预见到未来下降加速,这是互动和联动的。

  当然,在全球市场里面,也会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总体来讲,唯一一个东西就是美元的上升,因为所有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也贬值很多的,这段时间有很多的资金回流。三季度以后,所有的大宗商品一定是下降的,不管是6.9%,还是7%,都会进入到下降周期,下降周期的波幅波长不能确定,但是有一条,空间会不小,时间会不早。包括环境都是这样的,只要是以美元计价,非美元都是这样。我这里讲的包括资本市场。

  总体来讲,需求的收缩带来的总量经济产业,市场出现速度放慢,先是速度放慢,然后是有的国家可能出现总量收缩,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

  讲完这个观点以后,总的想法就是这种变化到底是一个长周期上升还原过程中的小周期、中周期调整,还是这种小周期、中周期调整和长周期调整是否同步,我现在担心这个事情。我担心几个月了,一直在研究,现在还没有结论。我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我认为可能是同步的。为什么?有几个因素可以判断。

  我们的研究,实际上五十年以后,各国、各个行业市场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危机。危机来讲,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90年代中期,美债危机,再往前是英国俄罗斯信贷银行的部分危机。再往前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这是美国的。再往前,拉美之前,是石油危机,后面还有日本的股市,和美国的一度股市崩盘。这些危机放在一起想一下,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局部的。

  第二,它是某一个地区和国家的。

  第三,它在市场里面不是系统性的,是全球市场。

  第四,更多的是在局部的小范围非系统性的企业领域,不是政府主权战略领域。

  这次 危机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次的主体来讲,有三个几乎,几乎所有国家,几乎所有行业,几乎所有市场,几乎所有国家,为什么经济萧条,就是由于生产过剩,后来又没有需求,世界范围都是一样的,输出资源国家也是这样的。几乎所有的行业,我们刚才前面列举的危机,都是一个局部的、单一的,或者小的危机。这次是所有的行业,金融、实体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当行业当中的金融和制造互相产生周期性向下共振的话,这种会变成系统性。几乎所有产业,几乎所有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

  从内容上来讲,我想很重要的就是有没有金融和制造的联动。因为制造的危机通常是还原之后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是资金链的问题,这两个东西联动会出问题,这个问题会加深。第二个判断,就是感觉到有这个迹象。

  第三个判断,就是这次,是不是发达国家经过七八十年繁荣之后,是否需要修整?体制、结构性问题来说,是不是累积到不大动手术不行的地步,比如说泡沫化福利,泡沫化军费,泡沫化公共开支。然后这种泡沫化,让大家生活在泡沫化当中变得很惰性,可是生产的支持需要生产力。这种情况下,我感觉到西方国家、发达国家要进行深刻的、结构性的治根病的时候,要动大手术。发达国家加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印度,一共有25亿人口,这次列进去了,原来的危机很小,就算英国当时出危机,也是很小的范围。

  所以,这次从这个角度来讲,主权债务危机,政府的债出问题,而且债务那么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全球印票子,因为债务高,别的国家来帮忙,别的国家也需要钱。假定说,希腊有问题,需要德国给钱,德国需要中国给钱,没有办法,就是要印票子,这些票子就是对前期的泡沫经济催化式的捅破,因为票子这个东西,一旦商品货币失衡,一定是要破的。所以这个角度下,全球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不是小周期的特点,甚至不是十年一次的中周期的下降特点,具有小中周期新碰撞条件下,长周期上行阶段结束,进入到下行阶段的过渡期当中。

  我们可以乐观一点,我们认为长周期是有下降的趋势迹象出现,我们还需要验证相关市场的情况,我们还要测试。但是有一点,我们的方向是确定的。只是说,最终方向到达调整的下行的速率、幅度可能跟以前的危机不一样。长期的问题用短期的办法止疼一下。以前的危机是没有的,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兴起。这个干预只是把这个毛病慢慢的拖一下,当然会使档期的危机下降一点。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靠新产业的出现,要靠三个方面。

  第一,是否形成新的需求,前期为什么快速增长,是因为当时有新的需求,一是电力带来的广泛应用。90年代、80年代中后期是电子信息,信息化全球经济的扩容。其中还有汽车,当时还是新兴产业,汽车走向家庭,走向全球。

  然后各种各样由于电子机械全世界的发展。因为要制造一个电子产品,需要上面的机械,机械本身需要更多的链。美国汽车市场已经被满足,中国还在发展过程中,增长速度也很快。所以这些带动新需求的联动生产和消费的产品,好像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第一,要找到新市场。

  第二,要找到新产业,具有系统性、全局性辐射的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什么产业?我们知道,最早蒸汽动力,每个人动起来就有动力,原来的机械动力,之后又出现了电,就像血液一样,全球的地方,只要有电,就有动力。第三,就是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不一样,有电和动力之后,又是新的血液,电子信息。比如说新材料,我们替代钢材的新材料是否会出现?替代其他传统的新材料是否会出现,碳纤维等。总是感觉系统能力、贯彻能力不是很强。

  第二,就是新能源,提供能力有限,就需要找到新能源,又面对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设想。

  第四,就是以人为中心,因为全球老龄化,特别是人口多的中国、印度,还有一个行业,就是新医药。

  今天的主题是产业动力,宏观角度、长周期角度,严格来讲,我们要寻找能够带动下一轮的长周期的动力,市场需求动力,产业动力推动力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们中国要高度关注,因为前几次每一次新的需求、新的产业动力出现,世界出现了,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是否有,我们这次有规划、措施、政策,下一步要落地。结论是,我讲的三个内容,是下一轮长周期新的产业动力,并且是带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产业引擎的话,我们一定要培养需求。搞企业园区,产业园区,下是一个研究需求,我们研究支撑一定阶段的需求是什么?没有新的产业需求和导引支撑的话,这部分依然是危机,过剩以后就是危机。

  我的看法,下一轮长周期新产业动力的关键是寻找支撑新产业动力可持续的新需求。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