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建民:中国要打破封建和封闭的惯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8 10:09 来源: 新浪财经
“2012长江年度论坛”于2012年1月8日在三亚市举行。上图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吴建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2长江年度论坛”于2012年1月8日在三亚市举行。上图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吴建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长江年度论坛”于2012年1月8日在三亚市举行。上图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吴建民。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建民:谢谢鲁豫刚才的介绍,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个论坛,你们这个举行论坛的方式我觉得有一点独特,现在中国是一个论坛众多的时代,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论坛,参加这些论坛他开幕的第一件事情是要介绍在场的嘉宾,大家已经厌烦了,但是这种形势在其他的论坛还是不断的在重复,论坛最重要的是时间。时间利用率高,这个时间里面能够听听有什么样新思想,现在中国你看一看从南到北,邓小平20年前讲要反对中国的形式主义,20年之后中国形式主义不是比小平同志讲少了,可能多了,有些地方甚至在泛滥,所以你们的风格我是挺赞赏的。

我讲三个问题:新时局、新挑战、新理念。新时局新在什么地方?首先是时代变了,时代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个可不是套话,上个世纪很长时间,世界是在战争与革命当中渡过的,今年2001年“911”事件之前,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采访我,他说吴大使中国这十年发展很快,美国只顾打仗了。2001年中国GDP为1万多亿美元,去年6.5万亿美元,2001年美国GDP10万亿美元,去年差不多15万亿美元,中国能够产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顺应了时代潮流,这是一个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国这十年干这个事,美国人思想停留在战争革命的时代,打了阿富汗战争,打了伊拉克战争,又打了利比亚战争,打的结果是什么?你看前几天奥巴马讲十年战争这一页翻过去了,这就是时代不对,犯了时代的错误,战争过去之后又来冷战这一套东西当然碰壁,中国为什么发展?因为我们顺应了时代潮流,就像孙中山先生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教训我们中国和全世界都要汲取,国际关系中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远远没有结束,为什么呢?60年代的时候亚洲经济占全球10%现在大概接近30%,在过20年可能接近45%到50%这个变化就是这个原因,什么东西拉动全球重心转移亚洲的崛起,亚洲怎么样起来的?亚洲经过五个浪潮才起来的,第一个浪潮是日本,亚洲战后第一个崛起的是日本,日本人发明了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应该说非常适应亚洲情况,非常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所以战后日本第一个起来,第二个现象是“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第三个浪潮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这些国家,第三个浪潮七十年代他们起来。第四个浪潮是中国,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学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的模式,我们过去30年大发展基本上就是靠的这个模式。第五个浪潮,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也是大体的这个模式,这五个浪潮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虽然我们有的时候总量上看我们很大了,但是人均差很多,我们硬件可能发展比较快,软件还差很大的距离,实事求是讲,今天世界上各种科学技术,各种现代文明产品哪一件是中国人发明的啊?很惭愧。前两天我碰到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研究云计算的,云计算现在是一个新的概念,我说我们怎么样?有人说中国和美国是同一个起跑线,他说“是,但是理念全是人家的。”我们真正走上去还有很长的距离,这是四百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过去全球重心在欧美现在慢慢像亚太转变,你们到世界各地走走就会发现,人家对你的态度跟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因为亚洲在起来,你们今天看到的亚洲地位上升,中国的地位上升,这才刚刚开始,这是第二个新的地方。

  第三个新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世界经济处在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08年的经济危机在深化,就是这种全球经济低迷,进而影响新兴大国崛起可能会持续比较久。

  第四个新是全球大反思正在进行之中,美国人在反思刚才项兵已经讲到了美国对这个制度在反思,美国对自己的制度很自豪,今天美国人说华盛顿讨论半天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这是两党的党派政治高于国家利益,没有人考虑国家利益,这个体制怎么办,美国人在反思,欧洲人也在反思。欧洲人反思福利制度能不能这样维持下去,这个福利制度不能不承认有功劳,战后很长时间欧洲保持稳定靠福利制度,今天这个福利制度要继续维持下去很难了,但是你要一动老百姓就不干,就闹各种游行,这个也需要反思。中国人是不是在反思?中国人也在反思这是全球性的反思,中国人说我们很成功但是我们也在反思,我们过去30多年发展模式可能要变了,所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转变发展的方式,可是,讲转变发展方式讲了十年,有多大的进步?好象进步不大,中央一再说加快加快,为什么加快不了?另外,中国人逐渐富起来以后应该如何生活,大家知道北京空气质量不好,国外几个牌子的空气净化器在北京几乎卖脱销,你在全国走一走,世界上走一走,北京在不刮风的时候空气质量特别糟,富起来就应该这样吗?逐渐好起来就应该这样吗?前几年在政协,大家调查全国人的饮水状况,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到清洁水,这些同志聊天讲富起来固然好,但如果40岁就死了,富起来有什么用呢?我们应当如何发展和生活,中国人在反思,这种状况是新的,新挑战还很多,世界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这个状况大概不是一两年能够结束的,因为它涉及到结构调整不是很容易,包括我们自己结构调整也不是很容易,这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挑战也变得尖锐,去年底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讲了一些话要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中国所面临外部挑战,但其实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中国人自己,不知道大家赞成不赞成?我们这个民族很了不起,你看看我们过去30多年,政策一对头,经济发展起来的速度规模,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上是没有的,源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啊,积淀很深,路子对了发展起来不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毛病,中国不怕大灾大难,中华民族应对灾难的能力大概全世界很难找出其他的民族跟中华民族相媲美。中国不怕大灾大难,就怕头脑发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头脑发昏,这是偶然的现象吗?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候中国人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文明,我们刚才讲到我觉得中国人,作为一个搞外交的人要问起来感到最自豪的什么?最自豪的就是中华文明,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毛病,我觉得我们有几个惯性是中国人必须重视:第一封建的惯性。中国封建了两千多年,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起来了,打倒封建主义,但是两千年的惯性不是很快能够消失的,你们想一想中国今天的社会,封建的残余不是很少,而是到处可以见到。这种东西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的进步。我在法国当五年大使,法国人说他们总统的行为像当年的法国国王,萨克齐行为有一点的,据说讲总理一个官邸,萨克齐一天去看这个官邸不错让给我吧!法国国王一个名言,什么是国家?国家就是我,这种思想在法国有,今天的法国还看到中国同样封建残余应该说大量存在的,我们中国要前进,我们30多年进步就是不断的克服这种残余。

  第二大惯性就是封闭的惯性。你看邓小平讲我们盛唐的时候中国还是开放的,中国朝廷里当官的胡人五品官以上数量相当多,那个时候不分国籍认同中国文化就可以在这个朝廷里面当官,但是到盛唐之后中国走向了封闭,这个是1402年到1424年之后中国走向封闭,封闭了差不多五百年,封闭也是很强的惯性,为什么封闭啊?封闭他觉得安全,开放了不安全,你看明朝的统治者、清朝统治者康熙大帝认识到了西方比我们进步了,但是不敢开放,觉得不安全,这种思想有意识无意识地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小平同志看得很清楚,什么安全啊?发展了才安全,封闭会走向灭亡。

  还有一条新理念,去年11月份我和一个领导同志一起德国访问,见了德国前任外交部长,领导说今天世界出现百家争鸣的时候,今天世界一个热战打一仗,上个世纪解决大箫条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在二次大战结束的。第二,冷战。第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里面提到的,扩大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德国外交部长听了之后完全赞同。这个白皮书发表的时候当时我接受央视的采访,我说现在关于中国国际政策各种各样的声音,哪个声音才能代表中国?白皮书才能代表中国,这个思想不要小看,就是构建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大的思路,你看世界快200个国家,各种各样的宗教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歧太多了,你想着统一起来吗?美国人想统一,美国人打阿富汗战争的时候,当时小布什提出来大中东民主计划想把中东地区改造成美国式民主,当时美国人讲保证失败,这个搞不成的,把人家变成跟自己的一样,分歧很多。中国人还是有智慧,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说合而不同,2500多年前中国人认识到世界多样性没有办法消灭,你要承认他,这个很重要的理念,西方的理念改造人家,改造这个词从西方过来的,所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个不是中国固有概念,这是外来的,这个怎么办?那好我们大家都有利益汇合点,我们扩大这个利益汇合点,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不是一个出路,我觉得对于世界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这个思想提出来之后很有意思,我跟郑必坚先生一起到美国跟基辛格谈,谈了五个多小时,基辛格后来感叹了一下,他说我搞了一辈子力量平衡,中文叫做军事平衡,他说我搞一辈子这个东西,军备竞赛就是水涨船高起来的,现在看来不行还是你这个行,他说这个有道理啊。见到美国两个非常著名的战略家一个基辛格,一个是卡特时期总统助理,这个有一个文件给他,看了文件给他,看完之后跟郑必坚说这个理念非常好,然后感叹了一声,如果1914年第一轮世界大战爆发之前,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当时领导人是扩大的各方利益共同点那世界就要改写了。在一次演讲中,郑必坚第一个登台,讲了世界面临的形势,中国的看法是扩大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布朗上台做第二个发言,他说我的一个优势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讲话的。郑必坚讲完之后戈尔带头鼓掌,最后讲的事情被会议所认同写了一个公报,这个声明21世纪理事会主席当年交给萨科齐,他说20国集团工作以后按照这个思想去做,这个是有道理的,这个是深刻的理念对于企业家们来讲你们走向世界用好这个新的理念要跟人家共赢。现在有一种说法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认同,中国以国家利益最大化听起来很豪迈,你讲这个话全世界会有几个人赞同你?你的利益最大化,我的利益最小化能够得到人家的支持吗?那是不行的,那是口头上的功夫讲的很漂亮,但是操作性很难。什么是可以更加合作持久的呢?就是互利共盈,甚至要人家多得一点利也可以,持久不互利可以吗?不共赢可以吗?不是挂在嘴巴上,身体力行真正建立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非常安全的概念,现在有人把我们国家处在的安全状态认为非常严峻,正好小平同志讲话20周年,南巡讲话改变了中国。比较一下,邓小平当时的气度,92年苏联垮掉东欧发生了巨变,如果思想战争革命的时代,西方世界大举进攻,中国人做什么事关起大门,邓小平说胆子大一点,中国大门没有关上反而开更大了。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今天中国所处理的安全形势应该说20年前强多了,我们对外安全不能低估但是不能高估,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正确认识自己,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我们这个挑战应对好了,我想世界上各种各样艰难险阻所面临各种各样困难,中国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够克服。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