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产融结合:央企站上高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09-08-11 17:04 来源: 《国企》杂志

  近来国资委在央企产融结合上的明确表态,令几大央企加快了构建金融“版图”的步伐。这其中,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宝钢首当其冲

  文|本刊记者     王芳

  金融海啸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让世界重新审视人类的金融和虚拟经济。金融创新超越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来一个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领域却远远地跑到实体经济的前头,自拉自唱,最后把世界带入一场罕见的大危机中去。

  而很显然,很多做实体的央企也被拖入到了危机中。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这是必然选择。而如何确保主体和服务之间的平衡,如何让其为实体服务而非被其所累,以前叫银企关系,现在叫产融结合,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

  必由之路必学之课

  产融结合多年前就开始提,然而国资委对此一直持谨慎态度,许多在做金融的央企也同样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因为有德隆等许许多多的例子,国资委的谨慎不无道理。而更为关键的在于中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以及做金融衍生品还尚显稚嫩的央企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产融结合。

  尽管存在争议,近来国资委对产融结合的态度却日益明朗。今年4月,国资委展开了央企产融结合的调研,召集了包括中石油在内的几大央企进行座谈。在调研和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多次指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充分认识产融结合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风险和发展中权衡,中央企业的产融结合到了这样一个时机:发展的需求大于风险的概率。产融结合可以在部分较成熟的中央企业中实践了。而国资委多次对央企产融结合的调研也说明,国资委正在摸底央企在产融结合方面的情况,希望寻找适合中国国有企业的经验和模式。

  这当然和央企近几年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几年央企在内控和董事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在纽约上市的12家中央企业,3年间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做了以财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这12家都是中央企业中盈利最大、最重要的企业。3年之后,这12家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比过去有了一个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去年5月财政部又发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得央企内控更加规范。

  在董事会建设方面,央企近年来也颇有建树。董事会作为企业控制风险、过滤风险、决策风险的最后一个关口,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20多家董事会试点企业在控制风险上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大巨头的金融实践

  近来国资委在央企产融结合上的明确表态,令几大央企加快了构建金融“版图”的步伐。这其中,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宝钢首当其冲。今年4月,中石油收购新疆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并将其改名为昆仑银行,由此中石油正式涉足银行业。而在此之前,中石油已经设立了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7月1日,注册资本达30亿元的昆仑信托在浙江宁波市揭牌。昆仑信托自此成为由中国石油绝对控股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资本金列全国信托业第二位。

  除此之外,中石油还在谋求进入金融租赁业。目前,中石油正在就与重庆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一家注册资本为60亿元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进行协商,预计中石油将持有这家公司60%的股权,而该公司拟于年内挂牌成立。

  另一个产融结合排头兵则是国家电网。“构建坚强金融平台,积极推进产融结合”,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2005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4年的努力,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完成统一金融平台的构建。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直接控股财务、寿险、财险、证券、信托、经纪、期货7家金融机构,参股17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2460亿元,控股金融机构实现营业收入34.99亿元。

  同为业内巨头的宝钢集团,也在倾心打造自己的金融平台。目前,宝钢已经投资近百亿元,参股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福建兴业银行等,并经多轮合作,现已成为太平洋保险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对于自己涉足金融业,宝钢集团在其网站上的解释是:“金融业是宝钢的储备性战略产业”。 据了解,宝钢2008年在金融资本市场获利占到其利润来源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以看出,现阶段涉足金融领域的多为能源类央企,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告诉记者:“能源类企业进军金融业是很自然的,世界型能源公司兼并收购,做强做大,是近年来的趋势。中国能源公司发展很快,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实力。”

  “金融体制改革在客观上为产融结合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表示,能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仅仅依靠银行的资金融通往往受到银行的控制和渗透,因此能源企业需要更好地挖掘内部潜力,利用更多的外部分散资金,投资或控股金融机构无疑是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

  “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能源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能源企业不仅经营的产品种类繁多,而且经营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能源勘探、开采、加工,贸易,服务,金融等,即使能源企业产品市场不景气,金融等服务业的经营仍然可能很好。”林伯强强调。

  记者了解到,从2008到2030年,全球能源界需累计投资20万亿美元(以2008年不变价格计算);石油投资的75%将用于勘探和开发,总计将超过4万亿美元;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投资需求近3.7万亿美元。

  中石油及其昆仑系探索

  早在10多年前,中石油就已组建中油财务公司,开展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发放贷款、成员单位间的内部转帐结算等业务,是全国最大的财务公司之一。这也被认为是中石油进军金融领域的征兆。

  但此后数年,中石油在金融领域的拓展鲜有动作。直到2007年11月,中石油与珠海商业银行达成重组协议,其进军金融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才得以浮现。该协议的核心内容是,珠海市政府先出资20多亿元,剥离珠商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珠商行将进行增资扩股,中石油向珠商行出资20多亿元作为资本金,另出资约10亿元用于处置不良资产。重组之后,中石油将拥有珠商行86%的股份

  然而,重组珠海商业银行并不顺利。中石油与珠海商业银行协议达成后重组一直没有动静。因为按照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央企在境内的产权收购及长期股权投资均应上报国资委,而当时国资委对央企投资金融管理颇为严格。政府其他部门也认为,不应鼓励国有资本再进入金融产业投资,因为中国国有大银行已经很多了,应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中石油人士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已向国资委报告了重组意向,但国资委表达了不同意见。”“如果国资委不同意,我们只有放弃。”

  如今,时过境迁,国资委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3、4月份先后在中国电力和五矿进行产融结合调研外,5月12日和13日,李伟还到中石油、中石化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部分中央企业参加的产融结合座谈会。李伟称,产融结合是中央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在国资委密集调研期间,中石油成功收购了克拉玛依商业银行。据了解,中石油集团通过现金方式认购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新发行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92%。入股后,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昆仑银行,计划依托中石油集团的优势,发展成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国际化银行。

  在完成其银行平台后,6月初,中石油在重庆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子公司,注册资本金60亿元。中石油称,该租赁公司计划年底前能够获批,如该计划不落空,中石油将开创国有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先河。

  而就在同时,中石油收购金港信托事宜也浮出水面。至7月1日,中石油宣布,其全资直属子公司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对金港信托进行增资,股权增至82.18%,成为其控股股东,金港信托也更名为昆仑信托。由于中石油的加入,该公司注册资本从4.07亿增至30亿,一跃升为全国第二大信托企业。

  中石油的金融版图已经覆盖银行、信托、金融租赁三个板块。产融结合为中石油海外并购带来了更多资金保证。

  在此轮海外并购大潮中,中石油无论是并购次数、涉及金额都充分吸引了业内外的眼球。据统计,中石油上半年达成的交易近百亿美元。此外由于政府间协议,中国向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提供470亿美元贷款,中石油获得了四国的石油供应长单。

  事实上,中石油的并购步伐还在加快。从目前获知的信息来看,包括苏格兰炼厂、170亿美元的阿根廷石油资产、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的石油资产、伊拉克数个油气田工程服务合同等大批项目,都在中石油的并购和扩张计划之中。如果项目全部拿下,意味着中石油将再支出数百亿美元。

  “拥有金融资质,中石油就可以通过发债、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其灵活性和效率要高于商业银行。多重资金手段能够令其在海外并购中赢取更多的主动性。”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说。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金融公司融资能够节省大笔成本。一位证券分析师向记者介绍,一般银行项目贷款的上限是项目总额的80%,大公司能够得到10%的利率优惠,也就是说每100亿元的项目能够贷款80亿元,需支付4亿元/年的成本。仅阿根廷一个项目,中石油如全部向银行贷款,其成本就达47.6亿元人民币。而如果通过自己的金融公司融资,“仅需支付一些融资费用”,成本将大大缩减。

  “中石油除了石油石化等产品外,其巨量的现金周转也同样可以打造为多种金融产品。”韩晓平说,产融结合让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结算中心、财务公司还是金融控股公司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部副主任张电中告诉记者,截至今年6月,全国企业财务公司有名的是51家,报表经营的是85家。而央企设了财务公司的是47家,53家重点国企里现在有30多家已经有了财务公司。“数字上可以看出财务公司在集中管理资金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小了。”

  张电中称,现有的85家财务公司运转情况非常良好。“到一季度末大数1万亿总资产,这里边还不包括委托资产4000多亿。如果全算上的话,大数应该是1.5万亿。所有者总数是1200万以上,不良资产率有0.5%左右。这可能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是最低的。”

  而良好运转的财务公司是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的开端。“现阶段产融结合平台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企业的结算中心,第二种是财务公司,第三种是金融控股公司。现阶段三种形式都不可能完全说是一个产融结合的最佳形式或者金融平台。”产融结合与风险控制课题组成员解洪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现在中央企业一般都有了自己的结算中心系统,部分拥有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也形成自己的运营管理系统。央企财务公司受银监会要求、管理,目前也在逐渐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产融结合的第一步是集团企业内部资金集中。因为产融结合说开了就是要有钱。集团企业首先集中自己的钱才能有平台做这个事情。”解洪波认为,集团企业做产融结合的基础即步资金管理的平台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建立集团的资金池,意味着集中所有的资金,控制流动性风险。由于上下级都是独立法人,所以集中上来的资金,上级单位有使用权,资金所属权仍然是下级单位的。这种形式下互相使用资金的前提是如何控制风险。

  第二,建立集团票据池。如果集团统一调配使用票据的话,形势会非常好。今年人民银行在做票据系统,明年1~6月份财务公司可以加入这个系统,以后会有新的改观。

  第三,企业走向外面,面向外面必然有外币管理,就要集中管理外汇风险。

  建立了企业统一的资金、票据、外汇管理,实际上就是集团的收支计划集团统一制订,并按照既定的资金计划控制流进、流出,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集团负责投资方向、规模、方式和项目。

  然而国资委更倾向于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据国资委相关人士透漏,由李伟副主任带队的几次调研活动都提到了央企在进入金融领域的时候,是否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而银监会的相关人士也认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不但更专业,也更有利于风险责任承担。”

  重新定位银企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中央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中央企业都是中石油。

  虽然央企产融结合发展迅速,但多数是依托其下属的财务公司进行业务运作,金融控股公司也还只是计划,而企业和银行的合作仍将是长期的、大范围的。

  “坦率地讲,现在的银企关系,我认为是忽悠的关系,一会儿银行忽悠企业,一会儿企业忽悠银行。你去看实际生活当中的现象就明白了,双方之间斗智斗勇、斗心眼。企业是弄几本帐,这个是给银行的,这里再藏一个真实的帐;银行也是自己心里小九九,给了企业贷款要一系列资产抵押、担保,稍微不满意,就上去封帐,收拾企业。银企关系是一个不太和谐的状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说。

  周放生提出一个观点,叫重建银企关系。他认为银行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比企业要早得多。银行有风险控制部、风险管理部,金融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风险管理课程和教育,而企业管理则没有风险管理课程,所以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一点是值得企业学习的。

  周放生认为过去五大银行剥离1万多亿不良资产,主体是企业造成的,大部分是企业欠债没有还钱。因此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目前是一个防着企业、算计企业,或者说叫制约企业的状态,“我觉得这不正常,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状态。”

  周放生认为,银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银行跟国务院国资委一起,推动企业从长远之计来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这之中,他认为银行能帮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比如说,现在企业跟银行贷款时,银行总是评估项目。像投资钢铁,钢铁企业给银行一厚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都是学金融的怎么看得懂?所以银行不应该评估项目,而是应该自己设计一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向银行申请贷款企业的自身风险管理状态。如果银行的评价是准确的,就说明这个企业风险管理在比较好的状态。“所以银行应该想办法评价企业在不在状态,在什么状态。如果银行评价这个企业的风险在相当高的水平,第二步才是评价它投资的项目,才去做银行其他正规的工作。”周放生认为,这样做既可以防范贷款风险,又可以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而体系的建立才是百年大计,是银行之大幸,国资委之大幸,也是企业之大幸。对于建立起长期的良好的银企关系,推动中国产业和金融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