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忠明:应为民企发展创新政策设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23:04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民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为数亿中国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但目前却遭遇发展瓶颈。民营企业的生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切实解决经营中存在的困难?民营经济走出困境获得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全国工商联领导最近在2011中国(襄阳)民营经济发展“隆中对”论坛上所作表态:全国工商联将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结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关注和研究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民企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上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特别专访,进一步阐述了相关的观点。

  政策设计亟须创新

   《华夏时报》:从浙江温州等地民营企业大量倒闭或生存困难、财政状况恶化的严峻现实来看,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您怎么看?

   王忠明: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联四个调研组奔赴17个省区市的51个市区县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着力培育发展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以及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趋紧等刚性约束使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小型微型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成本剧增等突出问题。调研组提出,要把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小型微型企业,着力突破传统制造业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瓶颈制约等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调查组提交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送国务院后,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何勇、杜青林7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分别召开座谈会对报告中提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目前,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已被政府相关部门吸收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之中。

   《华夏时报》:中小企业的转型说了很多年,但新旧36条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王忠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乃至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因为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单纯从某一个局部下手,可能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是无效的。但配套的、全局的改革需要时间,不能等,完全应该也完全能够单点深入,解剖中小企业的问题麻雀,充分挖掘既有的法律和政策空间,大胆创新,进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改革的深入。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创新政策设计,促进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2.创新产业政策设计,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3.创新财政政策设计,扶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4.创新金融政策设计,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华夏时报》:您认为民企的生存究竟需要怎样的市场经济?

   王忠明: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二,“发展型政府”的定位的确应该作出调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新定位。具体讲,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设计和创新:

   一是建立包含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指标在内的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行政官员的升迁任免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挂钩。二是创新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管理。三是精简政府部门、规范审批程序、清理收费项目,打造“阳光政府”。四是创新服务内容,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打造“阳光政府”,可能涉及一部分人员分流,如果处理得好,这并不会构成政府的包袱。

   一旦政府实现服务型的转变,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就相应得到梳理和规范,中小企业的权益也就自然能够保障,发展环境也就自然得到改善。

  “玻璃门”应尽快打破

   《华夏时报》:您认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王忠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刚性需求相比,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到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甚至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明显的如市场准入存在或明或暗的限制;行政执法和司法监督中存在不公平;财税和金融服务不匹配、不均等、不完善;政府服务不到位,腐败官员“吃拿卡要”屡禁不止……总体上,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环境,仍有相当距离。

   尤其严重的是,像别的政策一样,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也存在稳定性不够的问题,有时候流于阵风和运动,没有真正进入良性轨道,这可能构成最大的政策障碍。

   《华夏时报》:有人说2003年以来,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从未得到改善,您认为当务之急是什么?

   王忠明:当务之急是推进政策设计和创新,突破“玻璃门”,真正拓宽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领域。一是坚决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改组和退出,中央和地方省市县的国资部门要制定进度表。二是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不仅最高法要完善配套的司法解释,全国人大要定期进行司法院监督和检查,而且要改革现行的执法体制。

   “民间投资36条”颁发实施一年多来,一些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但是,目前民营企业仍然在能源、金融、电信、军工、铁路、市政等领域遇到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特别要研究如何从打破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寻找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扶持力度要加大

   《华夏时报》:如果现有的国有垄断金融垄断体制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其间的矛盾您认为政府应如何化解?

   王忠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仍需要政策创新。

   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激发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中小企业的多元服务要求。四是坚持全局观念,分担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大力建设创业板平台,全面提升中小企业。

   《华夏时报》:面对经营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国企行政垄断趋势的不断加重,民企不再像早期艰苦创业时期那样安于实体经济,您认为出路何在?

   王忠明:一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强政策导向和舆论引导,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树立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二是要研究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研究小型微型企业税费减免问题,政府如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问题,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发展问题等。三是要研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问题,及时跟踪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出资人的诉求与思想状况,研究政策扶持的重点,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冷静应对新问题

   《华夏时报》:民企是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全国工商联为争取民企更好的生存环境还将做哪些努力?

   王忠明:我们需要冷静、清醒地思考和研究,明辨和预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不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会真实减缓,各类保护主义将会以何种形式抬头,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和博弈将如何演进,特别是这类演进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在稳定外需、避免经济发生大的波动方面,会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风险和压力,等等。因此,一是要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开放发展和联合发展之路,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在复杂经济条件下如何“抱团取暖”,克服生产成本高、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真正度过危机。三是要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规避汇率、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熟悉所在国法律和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风险,确保企业稳步发展,如何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等。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