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上市公司掷44亿买银行理财品 资产池产品风险不容忽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01:2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由于CPI和存款基准利率倒挂,再加上经济前景不佳,企业投资实业意愿下降,上市公司纷纷大手笔购入风险低、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今年至今,已有19家上市公司宣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计划,共计约44亿资金驻扎在银行理财产品。
据了解,由于存银行的收益率偏低,如果投资实业,风险较大,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高这是很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的初衷,其购买的产品以低风险、保本型产品为主,收益率一般在5%以上。
专家指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银行加大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有关,但也不排除企业迫于银行的压力为了获得贷款购买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扎堆买理财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上市公司的理财需求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2012年至今仅2个月不到,共有19家上市公司宣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计划,共计约44亿元资金驻扎在银行理财领域。
从金额上看,上述19家公司中,年内购入银行理财产品金额在1亿以上的有6家,其中兆驰股份买入理财产品1亿元,洋河股份买入12.2亿,中卫国脉6亿元,皖新传媒5.5亿,徐家汇1.7亿,永安药业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洋河股份本月8日、9日和18日分别大手笔买入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工行产品花费2亿元,中国银行产品3亿元,建行的乾元保本型理财产品7.2亿元,目前未到期产品金额约占净资产的49.82%。
上述公司不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顾客。据不完全统计,兆驰股份2011年购买理财产品近13亿元,洋河股份2011年购买了约20亿元,中卫国脉11亿元,永安药业2.5亿元,皖新传媒3.7亿元等。
从上述产品类别、期限和性质上看,多是银行为对公客户定制、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以低风险、保本型产品为主,期限集中在3~6个月,年化收益率一般在5%以上,个别甚至达到6%。
上市公司的公告显示,购买理财产品为的是在保障企业经营运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提升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
据Wind不完全统计,2009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还是个位数,2010年骤升至约25家;2011年共有近70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或信托理财产品,总投资额多达近300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加10倍。
加大对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井喷式增长,和银行重视中间业务,对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加大有关。
郭田勇指出,购买理财产品,也是银行现金管理服务的一部分,为的是提高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率,相比炒股买基金的收益更加稳定,从这个角度看也不是坏事。
华融资产创新服务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较普通企业更加充裕,其理财需求一方面源于存款利率和CPI的倒挂,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或者项目收益一般,因此退而选择风险可控,又能获得稳健现金流的理财产品。
一位股份制银行全国十佳理财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有些是从资本市场超募的资金,银行此前针对这类资金制定了专门的营销方案。
不过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排除有被迫的成分。某国有大行浙江地区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客户经理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完成任务,光月度存款指标就有2000万。
“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贷款审批流程可以缩短,贷款利率也可以下浮。对贷款金额大、期限长的客户,利率降一个点能省上百万元,权衡下来,客户会选择买一些理财产品。”上述客户经理表示。
另有业内专家表示,银行在监管机构考核的压力下,加大了对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会令价格和人际关系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需要警惕由此产生的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
理财产品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是保本产品,但预期最高收益率也并非100%就能拿到。2010年7月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2011年6月叫停六类融资类银行理财产品,使得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走入人们的视野。
据了解,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以资产池类产品为主。例如徐家汇购买的利多多对公结构性存款(保证收益型)产品,该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央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短融、中期票据等。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表示,上述产品的收益率取决于银行上游债券等标的的利率,银行投资的收益率和债券、票据贴现的利率也给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带来了风险。
事实上,银行手里有一个资产池,信贷资产、票据、债券都放在这个资产池中,不停地有新的资产进来,也不停地有资产到期后从资产池流出,但进出中能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总规模,其收益扣除银行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就是客户的收益率。
据悉,相对于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更偏爱债券和票据类的资产池业务,因为债券和票据都在表外,其中可能出现多款产品对应多款业务。
上述理财专家表示,“去年银监会就要求银行说明每个产品对应的投资标的以及最后的标的收益,叫停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产品,市场开始初步认识到这类资产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