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景还是幻象?公募基金浮动费率大辩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2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改革切不可人云亦云。浮动费率之所以引发行业热议,是因为之前的固定费率制度已经适用长达14年,而且在海外共同基金中,普遍也实行固定费率制度。浮动费率到底好不好?业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质疑方

  一、在引入海外基金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对冲基金为应用浮动费率较为广泛的基金,A股市场的公募基金实际上类似于海外的共同基金,贸然引入对冲基金惯用的制度,是否适用于公募基金?

  二、从市场数据来看,浮动费率反而增加了管理费,给了基民更大的负担。根据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按照基金当年业绩为负收益时,下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反之按上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的原则,对2005年到2011年的管理费进行了计算,并且与现有固定模式进行比较。测算大致结果为2011年基金管理费收入是298.59亿元对283.58亿元,从2005年到2011年为1737.6亿元对1530.95亿元。

  三、要求利益捆绑,主要是因为有罪推定。人们认为如果利益不捆绑,就难以调动基金公司的工作热情。但目前基金公司的持续营销主要依赖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与口碑的积累,对于基金公司已经存在隐性的利益激励,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利益激励和惩罚进行捆绑?

  四、近年来黑马基金频频出现,这些黑马基金短期辉煌之后,吸引大量资金进入,次年业绩变脸,套牢不少投资人。如果根据前一个会计结算期的业绩决定后期的管理费水平,岂不是更严重的套牢这部分投资人?

  五、基金经理激励与惩罚并不缺失,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为基金经理设置了非常严苛的考核标准,部分基金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基金经理的赚钱能力和基金公司的收入水平挂钩,基金公司考核压力加大,可能会造成基金经理压力增加,是否会增加基金经理离职情况?

  赞成方

  一、对冲基金等私募基金近十年来蓬勃发展,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浮动费率没有“姓私姓公”的出生论,只要是好的制度就可以借鉴。

  二、管理费增加的背后是收入分化,是资源向绩优基金集中的过程。相对好的基金管理人获得更多回报,有助于促进相对差的管理人从完善公司治理,夯实投研实力等各个方面增强自身实力。

  三、业主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是资产管理业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浮动管理费制度,是对基民 “用脚投票”机制的完善。

  四、从美国公募基金经验来看,投资业绩与基准应在一段预设的期间进行比较,一般为三年。短期业绩波动不应该导致管理费的大幅波动,这将助长管理人的短期冒险行为。

  五、人才流动优胜劣汰。实际上,如果基金经理离职后去私募,同样也会面对浮动费率制度。

  除了上面这些业界争论焦点以外,浮动管理费在实施中的细节问题仍然很多。例如,业绩比较基准如何合理、有效的制定?基金公司是否会选择一个较低的业绩比较基准?如果管理层统一规定一种或一类比较基准,那是否又会抹杀基金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导致基金严重的同质化?

  也许,更为稳妥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推广。幸运的是,大成、博时基金已经做了吃螃蟹的人;上海基金公司也将上报一只浮动费率基金;管理层也鼓励基金公司摸索,而非强制实行。

  其实,浮动管理费仅仅是基金改革的一个方面。管理层正在研究的基金经理持基,管理层股权激励等制度,正在从多方面保护基民利益,同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业内动态

  沪基金公司上报浮动费率基金封闭式产品先试先尝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与基金业绩挂钩的 “浮动管理费”取代一直以来的“固定管理费”制度,在获得监管层支持以后,已经有基金公司上报浮动费率产品,而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率改革也成为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大幕下的重要改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渠道人士处获悉,上海某基金公司已经上报浮动费率的基金产品,这也预示着这种创新的基金产品,或将在下周首次面世。

  据了解,该公司申报的为一只创新型封闭基金,通过累计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的比较来决定管理费水平。

  浮动费率基金或将面世

  通过做大规模谋求赚钱效应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基金公司发展的主要思路。随着证监会推动“浮动管理费”取代一直以来的 “固定管理费”,这一盈利模式或有望有所转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渠道人士处获悉,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已经上报一只浮动费率基金,该产品系一只创新型封闭基金,通过比较基金累计净值与业绩比较基准,来设置基金的管理费水平。目前该基金还在审核期,基金设计的细节尚未公布。

  在证监会的推动下,浮动费率制度已经成为近期行业热议的焦点。不过在热议之下,对于如何公平合理地设计“浮动管理费”条款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欢迎。对于公募基金来讲,当基金业绩表现出众,达到某些条件时,管理人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而在业绩落后时,管理人从管理费中掏出部分钱来补偿,有利于基金公司利益与基民利益进行绑定,对基金利益进行有效的激励。

  传统的基金采用固定管理费率制,不过,由于近年来市场环境影响,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缺失,对于基金业在熊市亏损时依旧能收取大笔管理费的“旱涝保收”模式,公众的质疑声越来越高。正是在此背景下,监管层提出了管理费率与业绩基准挂钩的新模式。

  封闭式基金先试先尝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尽管监管层有意将管理费率的设置权交由基金公司决定,但是在推广之初,管理层将对浮动费率的适用范围,以及适用细节推出一定的标准,作为指导性意见。

  在推出“浮动费率”基金的过程中,封闭式基金有望成为最先尝鲜的基金品种。大成优选的管理人按比例计提基金超额收益的条款,即是封闭式基金在激励方式改革中的创新思路。

  “在封闭式基金引入浮动管理费率,有利于封闭式基金的创新进程,有望改变近年来封闭式基金发展的颓势。”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相关基金公司之所以首先在创新封基中引入浮动费率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在开放式基金运作中,基金份额每日在变化,如何兼顾公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合理地设计业绩报酬条款这个难题。

  记者了解到,之前在基金合同中写入管理人“提成”方案的大成优选封闭式基金,就是因为考虑到开放后的管理费提取问题,已经在封转开的转型方案中删除该条款。

  由于老基金涉及到修改基金契约以及召开持有人大会等事宜,浮动费率在新基金中更容易试点。根据监管部门的思路,拟建立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并非强制性手段,决定权在基金公司。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立峰认为,基金管理费改革要注意尊重股票投资运作的规律,避免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

  据基金业内人士分析,推出浮动费率基金,有利于基金公司通过利益捆绑吸引部分投资者。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赚钱效应缺失,已经导致公募行业的公信力大幅下降。通过利益捆绑来缓解基金公司的不信任感,亦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之一。

  ·案例分析

  浮动管理费基金待出炉大成、博时样本分析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在国内公募行业,早已有管理人业绩激励的先行者,大成优选和博时价值增长就是两个案例。

  大成优选:管理费对称浮动

  大成优选在2007年8月份成立之初首次引入管理人提取业绩报酬的方案,曾给市场人士以期待——这种奖惩机制可能会促进基金业绩的提升。截至本周四,目前大成优选累计净值0.87元。

  根据大成优选基金招募说明书,大成优选在设计上引入管理人业绩提成方案,除了管理费收入,在业绩好的年份还将计提一定比例的收益。业绩报酬每年提取一次,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提取前一年业绩报酬,由基金托管人从基金财产中一次性支付给基金管理人。

  这一思路与目前推出的公募基金浮动费率有异曲同工之效。大成优选的管理人计提模式采用了激励和惩罚的对称设置,而且通过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差额作为参考,这也是目前浮动费率设置的重要思路。

  不过在五年的运作期之后,大成优选未能交出可观的答卷。截至本周四,大成优选累计净值只有0.87元。在2007年基金成立后,大成优选在2008年和2011年业绩表现排名在后1/4,2009年和2010年排入前1/4,业绩波动较大。

  “从大成基金的案例来看,考核更为严苛使得管理人追求绝对业绩的动力更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成优选并未取得优于同类基金业绩。”上述基金分析人士指出。

  大成基金是否将相关收益用以激励相关基金经理,大成人士并未对此作出回应。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与基金业绩挂钩是基金公司惯常的设计方式,通常通过浮动薪酬调节。

  在管理人业绩“提成”和风险准备金对称设置的背景下,虽然大成优选运作五年仍然亏钱,而且基金业绩稍逊于同类基金表现,但是2010年满足提取业绩报酬的条件,并在2011年年初提取2010年度业绩报酬约4200万元。2011年满足风险计提条件,基金业绩风险准备金账户应计提金额合计2300万元,合计仍然比同类基金多赚了1900万元的管理费。

  博时价值:管理费最低为零

  博时价值增长则是开放式基金中为数不多的浮动管理费案例之一。与大成优选不同,博时价值增长的激励设计并非对称设置,而是通过业绩落后时返利投资者。

  博时价值增长招募说明书中约定,博时价值增长在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跌破价值增长线水平期间将暂停计提基金管理费。2008年6月24日由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单位净值低于其约定的价值增长线而暂停收管理费,直至2009年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高于净值增长线后,才开始提取管理费。

  “这无疑是基金公司向基民进行让利,在业绩弱于相关比较基准时,通过停收管理费反馈相关持有人,这也是基金公司对业绩负责任的表现。”业内人士指出。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博时价值增长目前累计净值3.24元,是目前市场上赚钱效应最为明显的基金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07年以来虽然博时基金一度停收管理费,不过历任基金经理业绩仍然优于同类基金表现。余洋和杨锐组合自2007年2月份至2008年底担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期间,任期回报率12.01%,高于同类基金11.71%的收益率,夏春自2008年12月接任基金经理职位,任期回报率31.15%,也高于同类基金28.31%的回报率。

  博时价值增长二号沿袭了博时价值成长的思路,在基金设计上也获得了不少持有人的认可。

  实际上围绕基金管理费率改革,目前市场上呼声最高的是降低基金管理费率,以及对申购和赎回费率进行调整。自2005年以来,7年间基金整体盈利3163.64亿元,收取的管理费为1563.13亿元,占比达49%。基金的盈利近半支付了基金管理费,加上基金申购赎回费用,最后基金持有人得到的收益还达不到盈利的一半。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