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刘元春解读11月经济数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23:49 来源: 宁夏卫视《意见领袖》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以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的外贸形势开始寒意渐浓,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并创下9个月来的新低。刘教授认为,随着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以及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大,我国贸易下行的压力加大,不过明年通胀压力不会太大,贸易顺差消失的概率也可能存在。
对话实录:
主持人:11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速下行的,然后从贸易这个方式来看,是加工贸易仍然是顺差主要的来源,但是一般贸易的逆差仍然是有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您觉得这样一个态势,接下来是会进行扭转还是会持续这样的态势?答:从很多的现行数据来看,应该说我们贸易加速回环这个趋势应该是比较明确的。11月份的数据来看,我们的出口进一步的下滑,特别是以欧美为主导这样一个出口的下滑已经很明显。虽然,亚洲这个板块目前还保持着比较高位运行的这种状态,但是从一般常态来看,亚洲经济,亚洲贸易要滞后于欧美经济和欧美贸易,一般在四个月左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我们在一季度里面,这种贸易下行的这样个压力可能会进一步的加大。当然,更为重要一个,可能在下行中间还存在不确定性。主持人:比如说呢?答:这个不确定性来源于,第一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明年2月份、4月份会不会出现加速恶化,崩溃性的变化。到底它会引起格局性的变化怎么样?是不是导致这几个国家同步出现债务危机,并且导致整个欧元出现问题,实际上这里面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还有本身欧洲的救助方案,到底会不会按照欧洲中央银行或者欧盟提供的意见来进行运行,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第二个不确定性,美国板块来讲,应该说从11月份的数据相对趋稳,但是这种趋稳基础可能并不是说非常的扎实,因为今年来讲,和明年是一个大悬念。到底美国的政策牌怎么来打?再加上我们所看到的由这两大不确定引发的资本流动模式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我们整个外部环境收紧和确定的,但是不确定的这种风险是在加巨的。主持人:实际我们看到在11月份公布的数据当中,对欧盟贸易市场的增长依旧是不能强劲的,对新兴贸易增长也是比较强劲,为什么在11月份数据上显示两个出口都是比较强劲的?答:这个数据,第一个千万不要看累计同比,你要看当月同比,这个来讲可能会反映出来,我们对欧洲特别是对美国出口,可能回环的力度比较强,这是一个。第二个,还有一个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德国数据,可能在三季度、四季度和现在预期的一季度,有可能会出现箫条状态,整个欧盟。当然,我们一般贸易数据跟欧洲经济本身又要滞后,滞后三个月左右。另外11月,同比数据相对不太乐观,但是环比11月份正增长好象,这里面有个圣诞因素, 主持人:从进口的商品来看的话,其实我们看到大宗商品进出数量是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您觉得这个当中原因是什么?答:第一个中国整体经济,实际上在四季度之后,步入一个加速回环的通道,由此引起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相对的不乐观,从而导致我们存货周期作出调整。存货周期里面调整最快的就是原材料存货,我们的重化工业的原材料都依赖于国际市场,导致在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上面大幅度的下滑,这种下滑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是经济不景气,第二个反映的是一个悲观预期。第三个很重要一个是存货周期的调整。VCR2虽然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有明显下降,但是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以及大豆的进口却在11月创下数月以来的高点。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历史高点,对中国通胀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输入性通胀”成为2011年中国重要政策难题。主持人:大宗商品价格依然是比较高的,这样会不会传到到我国PPI会不会有增长?答:近期来讲压力比较小,由于经济下行需求不旺,导致价格传递的速度实际上在减慢,导致很多制造商在这一种相对不景气的状况下,不得不自我消化成本,不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这个是一个在经济相对放缓的环境里面通常的规律。主持人:我们看到11月份PPI同比上涨2.7%,环比下降0.7%,这样一个数据是不是表明输入性通胀的传导,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明显?答:输入性通胀的这种传导,不一定完全会体现在PPI上面。也可能根据环境的不一样,传导的效果不一样,但是不等于它不传导。最明显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挤压我们生产者的利润。近期看到的CPI下行之后,我们利润下行的更厉害。这个来讲,我们实际上输入性成本性的压力还是比较明显。核心原因是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已经告别了这样一个全球化红利所带来的低成本的时代,步入到一个高成本时代,因此,全世界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面临成本的冲击,中国是首当其冲。所以这个不是一个短期现象,是一个中期现象。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到,11月份CPI是同比增速回落是加快的,PPI同比增速也是超预期下行的。如果我们说通胀下行的话,它主要的依据会是什么? 答:中国的价格宏观压力要小于它的民生压力,因为压力主要来源于食品和居住类。目前我们价格水平超预期这种快速下滑,主要得力于我们的居住和食品,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回落,所以这个是很明确的。那么,是不是未来通胀的压力就会很大呢?我认为不能完全这么来看。VCR3今年10月份以来,食品价格回落趋势比较明显。商务部11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下降1.7%,自9月中旬以来累计下降9.8%,猪肉也松绑了物价,其他食品价格也在积极下降。11月CPI涨4.2%创年内新低。主持人:这个压力已经缓解了?答:应该说压力在目前已经大幅度缓解。第一个,粮食丰收,第二个很重要就是流动性回收比较快,从原来的M2增速29.7%,回落到目前的12%左右,这个应该说还是很明显。同时,未来可预计的M2的增速应该不会超过18%这样一个水平再加上全球经济的放缓,全球通胀,全面爆发的这种现象可能也不会出现。明年的通胀压力是不会太大。更重要是现在有很多民生性的对冲政策,使居民对价格上扬的抵抗能力、消化能力提高,我觉得通胀这个事情可能要让位。同时,更为重要的一个,我们认为即使由于个别的平衡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引来一些季度性的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可能不会代表趋势性的。主持人:目前这个数据上看到11月份工业增加值小幅下行可能性比较大,您觉得未来工业增加值逐步进行下调的趋势会继续吗?答:目前11月份工业增加值回落到12.4%,比预期的下滑还要大一点。中国经济的变化,工业是一个先导性的,未来来讲,这种下行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的加大。第一出口放缓,直接会体现在制造业上面。 结语:刘教授认为,随着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以及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大,我国贸易下行的压力加大,不过明年通胀压力不会太大,贸易顺差消失的概率也可能存在。贸易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影响?欢迎您明天继续收看刘元春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