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王高飞称用户每天在微博上花费60分钟左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8 21:22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创业与经济转型”。视频为新浪副总裁、无线总经理王高飞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高飞:我是第一次在北大站在讲台上,第二次,上一次是做毕业答辩的时候。
今天其实之前和我沟通过一次,问我讲什么?其实我知道大家请我来,能有这个机会站在这边,是想了解一下新浪微博(http://weibo.com)的发展。但是其实我今天更多的想讲的,在座的并不是互联网行业,看到还有汽车行业的。我今天想讲的从微博,包括从新浪做微博这几年来,我们看互联网如何对传统的一些行业产生创新和推动,从互联网带来的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是如何产生的。
我主要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浪微博的发展,很多互联网的同事都看到过。第二部分通过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看为什么微博的成功,为什么新浪做微博会成功呢?因为在中国之前其实也有人做过,像饭否,跟新浪同时在做的也有一些,像腾讯、搜狐,但现在主要的是新浪和腾讯的微博做得比较成功一些。从我们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看自己具有哪些基因,或者具有哪些优势,导致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吧。最后一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从第二部分延伸出来,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一下从互联网看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新浪微博的发展,新浪微博是从2009年8月份上线,到现在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6个月还是28个月的时间,现在的用户数截止到今年的9月份2.5亿,其实用户大概是3亿左右,每天发布微博数一亿条,几乎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里面,就会有一个每天发一条微博。这里面发展比较快速的就是通过手机登录的用户,在过去一年有快的成长,每个人每天在微博上耗费的时间是60分钟左右,比新浪网的数字还要高,每个人每天大概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是过去两年的发展规矩数字,是我们在2009年8月份推出之后,大概在一个月时间,用户数突破了100万。然后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几乎是以每个月新增2000万左右的用户在发展。因为我们之前会有跟其它很多互联网公司沟通过,达到每个月新增2000万,也就是每天新增70万到80万速度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据以往互联网的规律,我们看到这个数字几乎是会延续2到3个月可能会下降。因为基本上一般来讲,在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可能能保持每天50万、60万的新增,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已经保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实这个增速还没有完全,我们看到的数字是没有放缓。
其实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大家接触微博,其实上面发的信息会各种各样,包括娱乐的,天气,但其实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上新浪微博,主要还是去看新闻事件类的,而且是看你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宣传。
我也看到在过去的两年里面,某种程度上,新浪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改变了整个媒体生态环境。以前大家接触媒体,像我本人可能会上一下新浪,有时候可能会去垂直类网站,像科技类的,或者军事类,或者财经类的网站看一下。但是从微博出现之后,我主要的时间集中在新浪微博上面的,我去接触财经、科技,也是通过这个为入口,再去获得相关的信息。
也看到11年动车的事件,包括11年日本大地震的事件,包括乔布斯去世,其实动车事件,某种程度上我们在看是改变了过去多年以来,中国媒体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报道,特别是国内重大事件报道的习惯。包括一种新的形态出现。这里面出现了很多情况,我们本身也没有预料到的,包括媒体对于一些政府,包括一些政府主要处理事件的疑惑,包括政府的一些应对,包括这件事情最后如何发酵,包括最后调查的结果。整体来讲微博这种产品,用户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而且用户可以快速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观点的产品。在过去的两年里面,改变了中国媒体行业整个的报道新闻,或者是做分析,或者是做传播,整体的生态环境就完全改变了。
我们也看到,其实大家在中国做公司,其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政府政策的环境,我们也看到其实微博在今年开始慢慢会得到政府的认可,其实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趋势。这并不是因为新浪做了这个东西,或者是腾讯做了一个东西,某种程度上是全球的趋势,某种程度上想去避免,不去接受它是不能避免的。因为全世界其它国家的都在这么去用,都在这么接收信息。今年7月份去美国的时候,我们看加州那边大部分人,非互联网行业的人士,可能他们在看新闻还是在看雅虎,CNN,但是11月份去的时候,我接触的人可能10个里面,6个彻底在FACE BOOK上面看新闻了,官方的新闻也在上面获取的,某种程度上趋势是不能改变的,即使新浪没有做,也有其它公司去做。
政府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之前今年大概8月份以前,可能政府对于微博这种形态,或者对于社交网络这种形态的产品,还是抱有很大的疑惑或者是疑虑的。我们其实本身也是比较担心,政府一旦在上面开了微博,大家知道目前政府这种说话的方式和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其实跟普通老百姓能接受日常感觉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政府以它的语言在表达,可能会得到一些非常负面的东西,我们这边也是比较担心的。
很快我们也看到其实政府在今年大概9月份左右,作出很快的决策,国家积极倡导所有的地方政府,包括一些企业去利用微博客去服务社会。我们也看到截止到2011年10月,大概一共有1万8千多个政府官员开通了新浪微博。而且到2011年10月,大概有8万家企业开通了新浪企业微博,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平台。我们比较鼓励企业去开通微博,一直没有鼓励政府去开通,担心政府在沟通上,不能跟老百姓平等的话语权沟通的话,会出现负面的,对新浪本身也不利。
我的感觉政府一旦决策要去主动积极应对这个市场,它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也看到今年9月份上的地铁追尾,这个PPT是昨天准备的,昨天的新闻联播也专门报道了这个事情,上海地铁追尾的时候,上海地铁连发16条微博。这16条微博本身来讲它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可能从第一条开始,后面10多条基本上都是,掌握着什么样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是有偏颇的,政府也很快发出来。目前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少人受伤,这个信息跟最后实际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既使是这种情况,有效迅速平息了一些线下的谣言。
这个包括在今年3月份的日本大地震,大家买食盐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我们发现反而在线下来讲,谣言传播得更广,在线上谣言被消灭得更快一些。
整体来讲我们自己理解构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以前新浪构筑的是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内容的生产和内容的消费,包括内容的聚合,全都在新浪这个平台上,那么内容的生产,我们大概公司有800多个编辑,然后每天7乘24小时获取新闻,以新浪的格式组织好,发布到网上去,网民每天早上打开我们的网站,在上面获取新闻,它获取新闻100%的,全都是由新浪编辑创造的。中间我们会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去把它组织,分频道的方式组在一起。
但在微博时代看到的是什么呢?新浪其实只做中间这一块,只做信息聚合,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消费,全部开放出去,给了第三方运作。怎么讲?我们在新浪的平台说,根据我说了有一万八千多家政府的,八万多家企业的,大概同时还有一万多个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现在大家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内容,几乎90%应该不是新浪生产的,可能大家会关注某个人,或关注某个艺人,或关注某个何刚。内容的消费,现在大部分人上的还是新浪微博,用新浪微博去获取内容,我们也看到这个比例在逐渐增加,很多用户会通过第三方的平台,去新浪微博上获取内容,我们也会积极第三方开放我们的接口。腾讯做一个类似的软件,其实你可以完全把新浪内容全部抓到内容上去做呈现,用户不用上新浪微博的网站,可以获取新浪微博的内容,这是我们未来的工作,内容的聚合成。包括之前看股票,主要看新浪财经,但现在我看股票,主要不是看我们自己了,可能看一个爱微博的网站。看新闻以前也看新浪新闻,基本上现在通过新浪微博看网易的新闻,它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这是公司未来定位的一个变化。
那我们看微博的成功,为什么是新浪?因为微博在之前也会有像饭否一些网站会推出服务,那为什么是新浪?我们自己是这么看的,其实某种程度上,不存在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某种程度上,用户每天的需求,包括每天本身的这种意愿是没有变化的。严格意义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以互联网的形态存在的传统公司,或者一些经过了互联网改造的传统公司。我们自己看自己的定位,其实也有很多分析师给我们定位,我们其实是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也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里面最先有媒体的,我们跟腾讯相比,我们更像一家报纸。但是我跟一家传统的报纸或者是电视台相比,可能会更加互联网。
怎么讲呢?我们最初发源于92年、93年开始做新浪,一开始做网络论坛起家的,大概在98年法国世界杯的时候,98年成立了新浪网,从第一拨互联网浪潮开始,更核心的是从公司结构里面,做了一个相应更像媒体方面的调整。怎么讲?我们是第一家比照传统运作模式,成立了编辑部,这点来讲,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一些做门户的公司,我们的总编辑其实是在公司的级别里面,相当于我们的资深副总裁,但是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特别是有些门户公司里面,其实总编辑的级别并没有这么高,我们总编辑的级别在整个互联网里面,应该是最高的。
我们在98年开始,7乘24小时的报道新闻,可能大家现在不觉得有什么。包括在2005年、06年之前,在国内7乘24小时,包括新闻的媒体,不记得哪一家,其实那个时候中国有一些像新华社什么的,虽然它也24小时采集新闻,但是播报并不是7乘24小时的,唯一一家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在互联网方式当成很自然的方式,但从整个公司的架构上,包括管理体系上,其实是一家纯媒体的管理,其实跟CNN的7乘24小时完全没有区别的,我们所有的编辑是三班倒的,白天盯的主要是亚洲,晚上主要是盯欧美这边的新闻。
另外一个其实我们也看了,我们如果跟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互联网化。很多人把新浪跟美国的雅虎做比对,真正做对比,两家公司差异非常大,雅虎更像互联网公司,主要的流量,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雅虎本身的产品,新浪大部分的收入会来自于它的新闻资讯。新浪的产生,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之前90年代和20世纪初媒体的环境造成的,中国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除了央视之外,没有一家跨全国性的媒体,就真正意义上跨全国性规模化的媒体,可能有一些中高端的媒体,垂直媒体全国性覆盖的,但是相对于面向全国用户服务的媒体公司来讲,我们几乎是没有,基本上媒体来讲,还是相对更分散一些。而新浪按照媒体统一化模式来讲,去服务的全国的用户。
最后一部分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互联网个人认为,其实互联网本身不是一个新的产业,给更多程度上是对传统产业的一个升级。目前来讲互联网只在TMT领域,对其它产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互联网跟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并不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传统产业生产有价值的内容。互联网产业它中间的流通环节比较多,业务链比较多,某个层级会有多个公司存在。互联网公司完全不一样,我看GOOGLE的存在,它是破坏性创新,它把所有产品流通和中间环节全部干掉了,只剩下一家GOOGLE,电子商务的出现某种程度也是这种结构,它把中间所有的流通环节,可能GOOGLE干要了中间的营销、宣传环节,电子商务干掉了流通和销售环节,可能互联网公司,像淘宝的成功,或者像百度的成功,当然随时看不到很多传统的营销会失业,传统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会下降。
我们看到真正的互联网,我们看到互联网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变化,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两块,一块是互联网规则,一块是资本的力量。互联网规则就是统一的标准,我们看国外的跨国公司按照这种方式在做,按照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服务去向用户提供内容,而不是做特意的差异化。另外一个是资本,国内市场其实并不太鼓励这种太具有前瞻性,或者是风险性太高的企业,去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相应的投资。国外并不一样,我们看到比如说在红杉80年代就对苹果进行了投资,国外很多公司并不是投公司,而是趋势,即使这家公司五年、十年不挣钱,但它认为这家公司未来趋势怎么样,就会投战斗力最强的公司。
利用互联网规则在现有的传统行业里面,其实大家做的行业里面都可以去思考这几个问题,第一个你的行业空间是不是足够大?第二个你的行业空间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二八原则。第三个你的行业里面,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或者统一的服务去向全国的用户提供服务的。最后如果能比较好的引入风险投资的力量,我觉得这个行业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面,大部分行业都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变化,这一个变化背后,推动了一方面是按照互联网的规则去做,另外一方面按照互联网资本的规则去做。
最后举一个例子,其实我们看到刚才新浪更多举的是新浪这种模式,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另外比较典型的例子,其实最成功的,我们认为像携程,包括汉庭、如家,其实它是一个创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用资本的力量进行快速的扩张。用传统的模式,很多扩张的速度不会允许的,它的模式完全靠资本的力量,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用这种方式获得一个快速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