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薄熙来:重庆土地户籍改革

2011年01月17日 15:5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薄熙来+黄奇帆:重庆土地户籍改革

  户籍改革、土地改革与公租房建设改革一道,串联起的是重庆肩负的重要使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背后的完整改革命题

  自2007年成为国家综改区后,直辖市重庆的发展于2010年进入迄今为止的最高潮阶段。

  在两个时间点之间,贯穿着三件事:200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到任;2009年5月,重庆综改方案获批;2010年1月,黄奇帆当选重庆市长。

  在“打黑”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强力声势之外,重庆市也在用改革方面的“大立”举措,宣告重庆进入了“既破又立”的大时代。

  伴随重庆综改渐入深水区,薄熙来与黄奇帆两位搭档联手开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是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其目标直指在10年内,让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这个数字是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的一半,伴随这一宏大计划的是匡算为1400亿的投入。

  这项改革既考量当政者智慧,更考验魄力。“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的试验区,特别应该做好这件事。”黄奇帆说。经过3年酝酿,重庆终于在2010年8月1日启动户改。

  重庆将城市待遇总结为“五件衣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重庆的户籍改革从大势上简而言之就是给1000万农民穿上这“五件衣服”,脱掉其原来的“三件衣服”——“宅基地、林权、承包地”。

  但黄奇帆特别强调,穿上“五件衣服”,脱不脱原来有的“三件衣服”是完全自愿的,愿意脱就可以把它转让掉,没有以“三件衣服”脱掉的前提来换取“五件衣服”。

  所以重庆拒绝外界将重庆户改定义为八万平方公里农村土地上进行的“农转非运动”,在黄奇帆看来,重庆想要的“城市化”不是城市人口“自我拔高、自拉自唱、卡拉OK”的过程,而是农民逐步减少,农民进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其实在争论之间,始终萦绕不去的问题是“两个城市化率”。重庆从直辖之初的28%的城市化率,2010年可提高到53%,而值得注意的是,户籍意义上的城市化率,如今仍然在20%的基础上未有更多提升,这对重庆来说是这样,对全国而言同样如此。

  仍不乏有忧虑的声音担心,重庆户改会否将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境地”。这也就牵涉出重庆同时在推行的土地改革试验。

  “土地改革”是重庆综改的第二把钥匙。

  设立“土交所”是其中一个核心制度安排,这项试验从三年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给重庆写去“试办土地交易所的设想”就已注定成为重庆综改的焦点之一。

  这不仅是重庆另外一项改革“公租房体系”以及户籍改革的关联内容,本身也是另一场深层变革。土交所最终实现了“远距离”交易,也就是让距离主城较远的“非城乡结合部”土地有了价格,享受到城市化发展的收益。

  具体的办法是先将农民进城后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以产生“地票”,再到土地交易所交易,城市开发公司购买地票再征地开发。这样一来,农民进城后要脱下来的“三件衣服”中的宅基地,也就可以在此交易平台上实现退出。

  “与传统意义上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不同的是,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范围主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流转。”黄奇帆说。

  与户籍改革、农地改革同步,重庆2010年上半年还启动了另一项热点改革——公租房建设,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这同样在全国引起轰动,重庆公租房工程成为全国样板。

  下半年户籍改革启动之后,一条更为清晰的改革链条浮现出来: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公租房建设改革都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前提。

  试想,如果大量改为城市户口的新市民无房可居,将成为巨大的社会潜在危机,这将是自讨苦吃的单项改革;而如果没有农地制度改革,广大不同地域位置的农地将无法从进城农民手里退出,户籍改革逻辑也就无从谈起。

  这就是重庆将综改区概念进行的完整展现:综合的配套改革试验。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统筹成为重中之重的改革命题。

  重庆市将城乡统筹改革分解成了“要做五件事”,第一提升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第二教育、卫生等各类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第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第五就是农民工户籍改革。

  薄熙来分析说:“在我国的4个直辖市中,重庆的农村面积和人口比京、津、沪拢一块儿还要多,如果城乡统筹搞不好,主城高歌猛进,而渝东南、渝东北停滞不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他还说,“重庆要成为一个大的试验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