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蔬菜流通环节隐性成本仍居高不下

2011年04月26日 09:27 来源:沈阳晚报

  “新闻里说农民因为菜价过贱而自杀,可是买菜的时候却发现菜还是很贵,那菜价到底是贵是贱啊?”层出不穷的报道,尤其是“八分钱一斤无人要”的说法,令很多网友感到郁闷,原因是他们买的菜价格并未降多少。

  那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菜价翻涨数倍却都没有利润,到底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呢?

  零售菜价下降的“滞后反应”

  天气晴好、蔬菜供应量上升,“理论上”的蔬菜价格正在缓慢下降。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上一周国内大中城市蔬菜批发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三周更是累计下跌了16.2%。农业部的报告也称,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环比下降了8.8%。

  不过,这些价格无一例外是批发价格。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居民小区内的销售点发现,菜价并没有明显下降。

  “在城市零售终端上,低价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来,根源在于成本过高、没有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研究所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表示,目前城市里面,往往一个小区内,销售蔬菜的摊贩仅一两家,摊位有限,租金由物业收取,处于半垄断状态,价格自然降不下来,“按目前的局面,可能还要一两周才能体现出来。”

  农民“信息不对称”是主因?

  与今年蔬菜“大丰收”不同,去年和前年,连续两年蔬菜价格均在年初出现持续攀升的情况,尤其是去年更为明显,由于天气原因,蔬菜价格一直涨到了五月下旬,即使在随后的回落过程中,仍旧出现阶段反弹。

  数据显示,从前年底开始,蔬菜价格进入上升通道之后,一直持续到去年5月下旬下降为止,平均价格涨幅超过一倍,一些小品种的蔬菜,例如大蒜、辣椒,价格一度翻了十几倍。

  正是由此,相关部门和一些分析者很轻易就可以将问题归结到“市场失灵”上面来。根据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前两年菜价飙涨,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产能急剧扩张,今年必然供大于求,菜价下跌也就可期了,这与“资本家倒牛奶”的内在逻辑一致。

  不过,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对于任何一个农民来说,信息不对称固然存在,但是基本的季节因素更重要,由于顺季节蔬菜种植成本低于大棚蔬菜,经过冬天和春节前后的涨价,进入气温回升的春天时,蔬菜价格必然会出现下滑,农民不可能没有心理准备。

  显然,“逼人自杀”的原因还在别处。

  蔬菜流通环节的“隐性成本”

  实际上,过去两年分析农产品价格飙升时,一个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成本提高,包括用工成本和农资成本。而如一些行业人士则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进一步拉高了这些东西的成本,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东北地区雇工成本,2006年为每天30元,而今年已经上涨至120元至150元左右,5年间上涨了4倍多。化肥、棚膜、柴油等农资价格同样如此,过去几年间,多种化肥的平均涨幅接近翻倍,柴油价格也是接近翻倍。

  “8分钱一斤只是个抽象概念,关键还得放到去年农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来观察。”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农民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是去年成本大幅上升之后的劳动力、农资投入,如果成本消化不了,他们自然也没必要再搭进新的劳动投入,而是选择不去收获。

  实际上,很多媒体和记者在采访整个蔬菜流通环节时,基本都要计算一下整个流通环节中的“隐性成本”,按照一斤菜产地出来5毛钱,到终端销售时买个4块钱非常正常,大部分成本就归到了“隐性成本”里,但是这个问题基本无人提及。

  表面上看起来,蔬菜市场竞争充分、流通顺畅,但是深入到里面看,市场被人为切割成无数小块,每个环节都存在权力寻租、人为操纵以及垄断的可能,那么,白菜过剩到底是“市场逻辑”决定的还是“行政不作为的逻辑”决定的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