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强势蔬菜批发商称成本上升不影响赚钱

2011年04月26日 09:43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蔬菜批发商张丽,菜农张加均,他们只是蔬菜供应链中的两个缩影。前者收购蔬菜,再加价批发出去,后者长年累月奔走于田间地头,种植蔬菜。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求生计。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两者的关系却很复杂,他们既是合作者,也是矛盾体。当收菜成本增加时,批发商努力将其转嫁给菜农和下一级批发商——压低收购价,再加价出手。而后者,当遭遇到价格低谷时,只能失语——“不卖给他不行啊,要不然没人买,更亏得多。”今天,我们试图通过这两个范本,给大家揭开菜价的面纱。

  强势批发商

  成本上升 不影响赚钱

  菜农、多级批发商到零售摊点,再到消费者,构成一根莴笋从田地到餐桌的完整链条。彭州莴笋收购价每斤0.1元,而成都市区菜市场零售价格为每斤少则0.8元,多则1元,在短短的40公里内,身价翻了10倍。在这条链条中,谁拥有强势市场话语权?谁又能牢固把握利益诉求?经过记者调查:当属批发商,而在蔬菜批发商眼里,这属于正常现象。

  想法

  毛利350元 赚的是人工费

  “如果不赚钱,我们就不会来收菜了!”昨日,在濛阳田间忙着收购青菜的批发商张丽说。

  张丽的小货车能装3000斤蔬菜,在经过去叶、修整等环节后,这批收购价为每斤0.12元的青菜,今日凌晨在成都市区农贸市场能以每斤0.25—0.3元的批发价进行销售。“不算上油钱、管理费、损耗等费用,每车毛利在350元左右。”

  虽然毛利较高,但张丽仍感慨生意不好做,她算了一笔账:菜摊的租金为每月720元,从濛阳到成都每趟的油钱为60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为3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就是赚一点人工费,每天卖菜收菜工作时间近20个小时。”

  算盘

  上涨的成本 分摊给菜农

  油价、管理费等成本上涨是否在影响着批发商的利益?

  目前柴油已飙升为每升7.3元,从事蔬菜批发4年的张丽并没有感觉到油价上涨对生意的影响。“濛阳到成都40多公里,油价上涨每趟仅多出不足20元油费,分摊至每斤菜不足1分钱。”“我们必须保证每个月有盈利。”张丽表示,无论油价、管理费如何上涨,这部分均被计算入成本。她说,不少从事长途运输的蔬菜批发商,由于路途较远,油价上涨后成本大幅增加,而下一级市场的批发价较为固定,为了保证中间利益只能对菜农进行压价。而农贸市场管理费上涨,就只能在销售时进行加价。

  就这样,一斤莴笋能从0.1元卖到1元。在张丽看来,这属于正常现象。“层层蔬菜批发商都要赚钱,自然价格就高了。”

  影响

  菜价起伏 宁愿批发高价菜

  菜价起伏是否会对批发商有影响?“如果菜价太低,没赚头,我们不买就行了。”张丽说,在批发环节,批发商的可选择空间比较大,如果莴笋不赚钱,就卖其他蔬菜,不少批发商都愿意批发价格较贵的蔬菜,如蒜薹、西兰花等。“在相同的运输成本前提下,贵的蔬菜加价空间比较大。”张丽说,但在彭州这类蔬菜种植面积较小,大多数批发商还是只能选择莴笋、白菜、青菜等常规蔬菜。

  辛酸菜农

  10年 心随菜价起伏

  莴笋每斤0.1元,白菜每斤0.1元,萝卜每斤0.06元,空心菜无人问津……谈起今年的菜价,彭州市濛阳镇双林村的菜农张加均不住地摇头。张加均大规模种植蔬菜已有10年,菜地里的蔬菜承载着他一家四口的全部生计,这10年,中国整体的物价一路上涨,但张加均地里的蔬菜价格却一波三折。

  经历

  菜卖不出去 被迫去打工

  与彭州县濛阳镇的大多数村民一样,种植蔬菜是张加均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加均今年39岁,父母健在,有一儿一女,分别在读初中和幼儿园。10年前,他开始种植蔬菜,自此以后,他的心情就随着菜价一起坐“过山车”。

  张加均回忆,菜价上一次暴跌是在2003年,那时,萝卜、白菜等都跌至几分钱1斤,最终很多菜烂在了地里。“那年亏了上千块钱。”张加均只好外出打工。

  2009、2010年是蔬菜价格最高的年份,张加均的8亩菜地给他带来了3万元的纯收入。

  张加均今年种了莴笋、白菜、萝卜、蒜苗、川穹等,除蒜苗和川穹外,其他蔬菜无一例外都遭遇了价格暴跌。

  无奈

  1亩白菜 只能赚100元

  “能保本都不错了。”张加均算了一笔账,以白菜为例,一亩白菜从育苗到成熟需要70—80天,成本包括种子费、育苗费、肥料费、机耕费等,一共加起来要600元,而1亩的产量大概有7000斤,以每斤0.1元来算,只能卖700元钱,“相当于两三个月只赚了100元,白干了”。

  与低落的菜价相对的是,农资用品的价格却一路高涨,种子、化肥乃至薄膜都涨了20%—50%,张加均今年8亩地的蔬菜种植成本达到1万元,“照这样下去,今年的收入最多几千块钱”。

  分析

  天气市场 一个都不可控

  为什么今年的蔬菜价格如此低?张加均分析有3个原因。一是近来成都温度突然大升,大部分蔬菜迅速成熟,造成供应暴涨。二是此前两年蔬菜价格的走高,使菜农的种菜积极性增高,尤其是萝卜、空心菜等“热门”蔬菜,更是受到了很多菜农的“跟风”种植,供应量大增。三是收购商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其不断压低收购价格,“不卖给他不行啊,要不然没人买,更亏得多。”天气、市场,“这些我们都不可控,”张加均认为,种菜完全是“看天吃饭。”

  困惑

  不种菜 我们还能干什么

  张加均不是没想过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每条路都十分艰难。

  1997年,张加均去新疆当过棉花工人、在建筑工地当过临时工,收入非常不稳定。他也想过种西红柿、青椒等市面上受欢迎的蔬菜,“但我没技术,很难种这些蔬菜”。

  即使这样,张加均明年还是会继续种植蔬菜,“大家也习惯这种生活了,不种蔬菜,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早报记者曹实秋 实习记者张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