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唐双宁:像治核事故一样管金融衍生品

2011年04月26日 14:03 来源:环球网

  作者:唐双宁 光大集团董事长

  利率市场化催生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催生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盲目发展催生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金融衍生品这块鸡肋。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家把金融衍生品说得天花乱坠,玩得天花乱坠,我们不搞怎么行?但金融衍生品内生着比原生品大得多的风险。以往银行不良资产一般是面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因此不良资产数额再大也有底线,而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其金额甚至可以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因此,其危害性也就远远大于不良贷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全世界金融衍生品的规模高达630万亿美元,到今天据说已增加到690万亿美元。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

  为此,2009年笔者曾提出对金融衍生品进行五级分类监管。第一、二类属于基本衍生产品,是规则的、可计算的,是基本金融产品的延伸。第三类正向与负向功能兼具,与基础产品的链条已然被拉长。第四、五类则渐次显现出高危性衍生产品的特点,是不规则、不透明、难于计算的,主要靠所谓的模型说话。因此,相应的监管严格程度依次递增。

  此次日本核事故再次使笔者联想到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监管。199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了《国际核事件和放射事件分级表》,将核事件分为7级:1—3级为“事件”,4—7级为“事故”,严重程度递增。核如此,金融衍生品亦如此。为此,笔者呼吁监管部门着手制定对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监管办法。在2009年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想再突出强调十个字。

  一是合作,就是建立衍生品监管的全球合作框架。在全球层面,继续强化已有的国际金融机构(IMF和世界银行等)的作用,充分吸纳各国参与构筑同一与多元相结合的全球监管框架,将更多的国际共识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标准和动作,引导衍生品回归到资源配置、流动性改善和风险管理的职能。这是多元向本源的回归。

  二是附体,就是虚拟经济必须附在实体经济上。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在早期促进了铁路、科技等产业的发展。然而,如果货币虚拟资本产生的利润远超过产业资本,或者货币虚拟资本获取利润速度长期超过产业资本创利速度,当到达临界值的时候,崩溃就将成为必然。大萧条、日本泡沫危机、金融危机等都印证了“金融咒语”———泡沫最终是要破灭的。

  三是求本,就是金融创新的根本是增进人类福祉,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金融衍生品是为对冲风险而产生的,根本的是要服从实体经济融通资金和管理风险的需要,最终要考虑产业资本利润创造的承受力。如果单纯为创新而创新,实体经济领域根本就增加不了实际价值,那只能是吹泡沫,终究免不了一劫,何谈人类福祉!

  四是重实,就是金融模型不是万能的。自货币经济诞生,市场已由拜物教向拜钱教转移,而金融衍生品大规模发展后,又出现了“唯模型论”。那些高危性衍生产品主要靠模型定价,大搞数字和账面游戏。岂不知,模型中的一个假设概率条件发生变化,那么整个估值将随之倾覆,产生纸上谈兵效应,使多米诺骨牌倒下,重创实体经济。笔者认为要有模型,不唯模型,重在实际。

  五是发展,就是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决心不能动摇、步伐不能停止。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应着力推动原生产品上的第一次衍生工具,切忌衍生工具过度虚拟化、泡沫化。要按照实需原则、市场监管原则、集中清算原则和简单适用原则四原则发展金融衍生品,并且依照类别加强监管,避免出现“金融核事故”。▲(作者是光大集团董事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