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9日 10:18 来源:南方周末
第一个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省
记者 夏英 陈新焱 发自青海西宁
贫穷的青海,为何物价涨幅全国最高?实施临时价格干预第一周,效果如何?
8.8%,青海一季度的物价再创新高,比全国CPI水平还整整高出3个百分点!
据青海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透露,省领导看到这一数据时,大发雷霆:是不是统计错了?
4月19日起,青海全省实施临时价格干预。
此次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时间为 4月19日至7月19日,实施干预的商品为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且能依法有效实施干预的生活必需品。至于实施干预的具体商品和干预方式则由各州、地、市根据当地消费特点、价格水平和市场规律研究确定。
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省份。青海为什么不得不干预物价?怎么干预?是否能奏效?南方周末记者奔赴这个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地方。
这是西北最大的农贸市场青海西宁海湖路蔬菜瓜果综合市场。每天这里的价格信息都会输入到国家商务部和农业部的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南方周末记者 夏英/图)
没人愿意种菜
像他们这样种菜来卖的青海农民并不多,青海全省的蔬菜自给率不足30%
4月24日凌晨两点多,西宁市城北区吧浪村三位菜农张国发、杨有林和马富仓摸黑出发,去海湖路批发市场卖菜——那是青海乃至西北最大的批发市场,在吧浪村只能卖出两三毛钱的油菜,在这里能卖到7毛钱一斤。
天黑,路上夜里运货的大货车也多,小三轮突突突地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今年以来,油价两次上涨,从吧浪村往返一次海湖路市场,小三轮需要烧15元油钱,比此前多出了四五块。张国发和杨有林将菜拼在一辆三轮车上,为了省下15元钱。
凌晨3点来钟的海湖路批发市场,已经是车来车往。在蔬菜批发区,菜农们打着手电筒做生意。
接近六点,张国发们卖完了菜踏上返程。太阳还没出来,气温只有两三度,小三轮什么遮挡也没有,风吹得一路同行的记者浑身哆嗦。不过三个菜农却很兴奋,这天他们分别卖得100块、80块和300块。路上,三人破例停下来每人吃了一碗5块钱的面。
像他们这样种菜来卖的青海农民并不多,青海全省的蔬菜自给率不足30%。这让政府头疼不已,一直想方设法鼓励种菜。吧浪村前几年就由政府补贴修起了不少蔬菜大棚。一个蔬菜大棚造价大约2万,政府补贴约1万元。
但是种菜越来越不划算,眼下吧浪村只有四五十岁的人才愿意种菜。49岁的杨有林在蔬菜大棚里给记者算了一笔帐:青海因为天气寒冷,一年只能出四五季菜,冬天要3个月才能出一季菜。这个冬天的菜季下来,杨有林总共卖了1800块菜钱,其中化肥花掉150元,种子钱90元,农药要60元。为了多挣点钱,自己拉到海湖路市场去卖,又多花了几笔油钱。不算上人工,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眼下,西宁的男人在外打零工,一天有七八十工钱,女人也有五六十工钱。因此,弃棚不种菜的越来越多。去年,张国发租了两个棚种菜,今年就退掉一个棚,怎么都不肯多种了。
对于青海省来说,这真是件麻烦事。农民不愿意多种菜,就意味着要从外地运菜进来。而节节推高的油价,增加了长途运菜成本,又毫不含糊的推高了菜价。记者翻看了今年1季度和去年1季度的海湖路批发市场蔬菜价格的日统计表。整体上来说,蔬菜价格比往年同期有不小涨幅。青海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油菜,今年1季度的价格要比去年涨了30%左右。
青海人均收入水平低,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计算篮子里,食品占的权重大,反映到CPI数值上,是CPI数值的居高不下。
去年青海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前一年上涨了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很快,蔬菜一项价格上涨了12.7%。今年一季度,涨价依然加速,青海CPI达到8.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9%。
那些大大小小的批发商
去的时候空车油费要400元,回来的时候拉了货,油钱则要800元,来回一趟1200元,比去年差不多涨了15%。
由于蔬菜自给率低,青海老百姓吃到的蔬菜,大部分来自外地,大大小小的蔬菜批发商在流通链条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人几乎垄断着整个青海——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农贸批发市场90%的辣椒生意:
上午10点,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王少英裹着一身绿色军大衣蜷在扶手椅上打盹。她背靠一台蓝色大卡车,车斗里码着满当当的一箱箱辣椒。
王少英20年前靠摆小摊卖辣椒起家,如今每天平均卖35吨,一个月经手卖出1000多吨辣椒。
这天早上,市场里停着28辆九米六长的货车,统统都是王少英的,上面堆满了茄子、菜瓜、萝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最多的当然还是辣椒。
另外有超过30辆的17.5米长的大车在外面跑,为王少英源源不断从各地拉来蔬菜。王少英说,“这些车全是我自己掏钱买下来的。”
这个庞大的自有运输车队,成为王少英最为有力的“武器”。
4月25日,在国家发改委就当前物价形势举办的内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国内流通成本太高,是目前市民吃菜贵、农民卖菜收入低的重要原因。而只读了小学三年级的王少英,却恰恰因为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流通的成本而获得了定价权。她说,其他很多批发商车子出去运东西时空载,回来超载。空载浪费油钱,超载不安全还会被罚款,而自己因为有大量的自有车辆,不仅可以调配运输,还可兼做运输生意。
“我说卖多少就卖多少价格,特别是辣子。”王少英说。每天下午四五点,她在偌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里走一圈,看到哪些菜卖空了,哪些菜还堆得像山高,心里就对第二天要进多少菜、可以出多少价有了谱。她说,“价格肯定能掌握住。”
在这个庞大的流通市场,像王少英这样的人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海湖路蔬菜瓜果综合批发市场2000年开业,供应着青海省约80%的蔬菜瓜果。每天市场来往的客商有10万人次之多,一天买卖的蔬菜150万吨。这个市场的蔬菜批发价格,不仅直接影响到青海老百姓的蔬菜消费价格,甚至影响到西藏拉萨等地老百姓的蔬菜价格。
但更多的大小批发商却只能追随她的价格。
同样在这个市场上,月销售额七八十吨的刘梅花对记者抱怨说,现在钱越来越难赚了。
生意难做,首先是价格多变。刘梅花头天进的辣椒成本两块一,还没卖完,第二天价格就变成两元,是进得多赔得多。第二,与王少英不同,刘梅花没有自己的庞大车队,货车出去的时候经常空载。去甘肃拉菜,去的时候空车油费要400元,回来的时候拉了货,油钱则要800元,来回一趟1200元,比去年差不多涨了15%。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空载的成本更高。第三难,难在人工成本的节节上涨。蔬菜拉到市场里来,小工搬箱子的钱看涨,往年搬1吨货物,搬运费只有5元左右。去年下半年,就一直往7元、8元、10元走。
大通县里的二道批发商李培君面临着类似难题。李培君今年50岁,江苏人,到大通卖菜6年,在大通园林路市场开有一家伟博高中低新特鲜蔬菜配送中心。
每天凌晨老李的大儿子开着自家的卡车去西宁海湖路市场批菜,来回一趟油费在130元,年前则在100元左右。
油价高了,菜价自然涨。从西宁路批来的蔬菜到大通这里,贵的菜加价1元到两元不等,便宜的菜,则加价1毛钱到两毛钱。
价格干预令的效果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长安说:“青海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实行价格干预,是因为市场上4-7月间价格有个往下走的过程,大环境比较好。解除干预后,价格不会反弹上来。”
政府已经盯上了流通环节。
随着青海临时价格干预令的推出,西宁市很快宣布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主要蔬菜品种实行批零差率控制;对猪、牛、羊肉的批发价格实行调价备案,并对零售价实行最高限价控制;对成品粮、油、禽、蛋、奶价格实行最高零售限价。
4月26日,西宁莫家街市场的摊贩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西宁市发改委价格监测处制作的西宁集贸市场主要蔬菜品种批零价格表。表格每天早上向摊贩发放,上面共列着27种蔬菜的批零价格,其中批发零售价格之间的允许浮动范围从40%-70%不等。4月25日黄瓜批发价为1元,允许零售差率为50%,即摊贩可以以1.5元价格卖出。
黄南藏族自治州报备的限价方案则对萝卜、土豆、大蒜3种蔬菜规定了30%的最高批零差率,对茄子、蒜苔等蔬菜规定了35%差率,对青椒、黄豆芽、油菜、油麦菜等9种蔬菜规定了40%的最高批零差率。超市可在此基础上上浮10%。其中,批发价格依据的是海湖路蔬菜批发市场当日的批发价格。“之前,蔬菜批发零售的差率好多在100%以上,”4月25日,实施临时价格干预一周后,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长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明显不合理”。
价格决定者王少英去年八九月以来就频频参加一些会议。作为政府选定的物价监测点,王少英每天上午10点左右还给西宁商务局报当天的蔬菜价格。“我们帮着政府把价格压下来。”她说。
进价与政府限价之间有差距的,政府还给一定补贴。比如韭黄的进价是7元,王少英为了响应政府要求6元卖出,政府便补贴了她每斤一元钱。
海湖路批发市场本身也是政府价格的重要监测区域。批发市场负责价格监控的工作人员何军介绍说,有两名工作人员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就会去市场采集各种价格。9点钟,这些价格信息就被输入到国家商务部和农业部的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至于青海省和西宁市方面的价格监测部门则自己直接到市场采集和监控价格。
不过,对青海省来说,稳定物价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4月26日,莫家街市场的商贩指着案板上的两种黄瓜对记者说,一块五的黄瓜是限价黄瓜,结果没人要,大家都要三块钱的黄瓜。在高原的阳光下,三块钱的黄瓜匀称水灵,顶带黄花,而一块五的限价黄瓜长得蔫头蔫脑,歪歪扭扭。
幸运的是,蔬菜淡季马上将要过去,天气变暖,各种蔬菜大量上市,价格将大幅下跌。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长安说:“青海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实行价格干预,是因为市场上4-7月间价格有个往下走的过程,大环境比较好。解除干预后,价格不会反弹上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