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20:30 来源:财经网
新华社5月11日消息(记者王希) 同比上涨5.3%,增速小幅回落;环比重现涨势,上涨0.1%。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物价形势牵动人心。
CPI同比回落0.1%物价涨势被初步遏制
延续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特征,4月份CPI翘尾因素的影响仍大于新涨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4月份CPI同比上涨5.3个百分点中,3.1个百分点来自翘尾因素,占同比涨幅的58.5%,而新涨价因素占41.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食品价格继续领涨CPI,但受蔬菜价格下降的影响,食品价格对4月份CPI影响的程度在下降。数据显示,4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11.5%,拉动CPI上涨3.4个百分点,影响程度是64%,比上个月略有回落。
盛来运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相关细类价格环比虽上涨但涨幅收窄,同时4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PPI)的同比涨幅由3月份的7.3%回落至6.8%,表明物价上涨的整体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家关于物价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物价上行压力不容小觑
尽管国家一系列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正逐步显现,特别是有关部门对一些关系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意图进行了及时干预,对稳定价格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未来我国仍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与3月份CPI同比涨幅创近3年内新高、环比出现8个月来首降不同,4月份CPI同比增幅回落的同时,环比却又现涨势:八大类商品中除了食品价格受鲜菜环比下降11.2%影响出现环比下降外,其余七类均上涨。
相对同比数据,环比数据能更灵敏地反映出经济的最新变化。由此看,我国未来面临的物价上行压力仍不容小觑。
盛来运分析说,西方国家宏观政策上没有出现变化,来自于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有关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所以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是不可小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王军认为,无论从存量还是增量看,造成当前国内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尚未得到完全控制。
央行此前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6794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3月份货币增速环比涨幅在2月份出现回落后,3月份又出现反弹,较2月份高0.9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虽然4月以来部分蔬菜价格出现回落,但是蔬菜生产和流通体制发展滞后的顽疾尚未完全破除,要防止未来一段时间蔬菜价格出现剧烈的反弹。同时,从世界粮食生产和国际需求不断攀升判断,未来国际粮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行,这也可能对国内CPI造成较大影响。
“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既有价格上涨的压力,也有促进价格下行的因素。”盛来运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切实地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他表示,只要各地切实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措施,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完全可能的。
平衡“抑通胀”与“稳增长”成重大挑战
在物价涨幅较高、货币环境继续回归稳健的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两者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挑战。
11日“出炉”的月度经济数据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落引发关注,而此前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也曾引发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
对此,盛来运说,4月份消费增速的回落主要由于汽车、家电、建材装修等产品回落较多,这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也与相关产品前几年增速较高有关,现在随着刺激政策效应减弱,出现了正常的回归。
王军表示,从前4个月的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工业体系运行平稳,外贸发展态势良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应当维持现有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力度。
“我们应该关注通胀‘动力机制’的变异。”刘元春指出,要防止物价上涨由输入性通胀和货币超发推动向由成本工资推升转变,因为后者一旦形成,可能会加剧物价上涨的惯性。
他表示,在当前全球通胀苗头已经显现的格局下,应建立全球视野下的通胀治理模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作者:新华社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