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投争议不断:能否找准定位完成使命存疑问

2011年05月17日 08:28 来源:国家财经周刊

  长久以来,市场对中投公司的解读从未停止,围绕成立4年后的第二次注资,业内在关注其投资策略和品种的同时,对中投能否找准定位,完成使命,尚存疑问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汤雅婷 翁海华

  中投公司成立4年后的第二次注资,将于近期明朗。

  一位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中投公司将再次通过向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储备的方式,完成第二次注资。具体注资数额,可能在1000亿美元至2000亿美元之间。

  此前,在出席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表示,中投已就增资事宜向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截至2010年底,中投公司已将用于海外投资的1100亿美元全部配置到位。

  据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04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8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超合理水平,政府决策机构正设法减小对美国国债的购买量,将外汇储备投资其他方面。

  2009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资组合回报率为11.7%,2008年为-2.1%,2011年三季度将公布2010年财报。

  一直以来,市场对中投公司的解读从未停止,围绕此次二次注资,业内在关注中投公司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的同时,对其能否找准定位,完成使命,尚存疑问。

  注资方式待定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T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2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541亿美元。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需要消化已明显过剩的外汇储备资产、降低因美元贬值而出现账面亏损的美元债券仓位的大局下,已积累了一定投资经验的中投公司肯定会增加投资资金。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中投公司内部已就“二次注资”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曾向一些外部专家进行咨询。当时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沿用2007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储的方式;二是由外管局向中投公司出资;三是外管局将外汇资金委托给中投公司用于投资。

  “第一种方式过于繁琐,需要全国人大的审议表决,因此耗时较长。对中投来说,希望通过第三种方式来获得资金。”上述兼具外管局和中投工作经验的人士认为,“很可能最终还是采取2007年的老办法,通过财政部注资。”

  专门从事主权基金研究的上海Z-ben咨询研究总监张浩川对记者表示,参考国际上其他主权基金的经验,中投亟待将获取注资“制度化”。

  他表示,中投存在的意义在于降低外储水平和提高外汇经营收益,应当建立一种动态的制度,当外储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向中投划拨一笔新的资金。这种制度安排能够较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较好反映外汇配置需求,也能减少决策时间过长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去年6月,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的统计显示,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由其管理的资产达6270亿美元。名列第二的是挪威政府退休基金,总资产为4430亿美元。沙特的萨玛控股公司以4320亿美元的总资产名列第三。目前中投如再获得2000亿美元资金,将跻身全球前三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虽然中投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收益率在11.7%左右,但中投其实错过了2009年抄大底的机会。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黄祖斌指出:“金融危机之后,中投在全球的投资环境其实更加困难。一般的规律是,凡是被中投看中的收购目标,报价一般都明显高于市场价。付出收购溢价后,长期回报必然打折扣。因此,比较可行的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是分散委托给市场上的专业金融机构(包括中国有QDII操作经验的基金公司)。”

  对此,北京的一位私募基金总经理也持“藏汇于民”、“分散投资”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一些有能力的国有银行、私募行业中人才也很多,缺的只是锻炼。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金融行业,外汇资产管理要引入民间的力量,不能总是盯着中投。”

  中投项目争议

  成立于2007年9月的中投公司,由财政部通过发行1.5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等值外汇资产用作注册资本金。同时,2003年成立、承担国有银行改革和注资平台任务的中央汇金公司并入中投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中投公司成立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外汇资产长期的经营收益。”楼继伟曾对媒体表示。

  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之路并不平坦。

  2007年5月,正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下了第一单: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NYSE:BX)1.01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相当于黑石总股本的约10%,投资锁定期为4年。黑石集团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每股IPO价格为31美元。

  随后金融危机突至,在市场系统性下跌之下,黑石的股价一路下跌,到2009年初市场复苏之前,最低跌至5美元以下。 

  “下单是在中投公司成立之前,该笔投资是否遵循了适当的决策程序,是否经过了详尽的尽职调查,谁来为该项目的投资成败承担必要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说:“中投公司以放弃10%股份的投票权及长达4年锁定期的代价,仅仅换来仅仅4.5%的IPO价格折扣,有悖于PreIPO投资的市场行情。并且第一笔投资就投资于类似于衍生产品的金融资产,并不符合中投公司循序渐进开展海外组合投资的策略。”

  就在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后不久,2007年9月10日,黑石集团出资6亿美元购入中国蓝星集团20%的股权。“这意味着中投公司的资金绕了一圈后重新流回了中国,只不过被黑石公司赚取了高收益而已。”张明认为,“这可能违背了成立中投公司以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初衷。”

  此外,中投在香港花1亿美元认购的中国中铁(601390.SH,00390.HK)H股,尽管收益率不错,但投资的资金实际还是要回流国内。

  而对于投资回报率,市场反应也一分为二。

  中投2008年的年报显示,当年其全球投资额仅为58亿美元,海外投资回报率为-2.1%。2009年末,中投全年新增投资为580亿美元,境外投资组合回报率为11.7%。

  市场人士认为,单看回报率,11.7%已经基本不错。但要看当年全球的大盘情况,2009年全球股市同期涨幅为32%。同时期的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淡马锡,截至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年度股东总回报率达42%。

  中投成立时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每年中投必须支付697亿元人民币的利息(按4.5%的利息计算),再加上人民币每年的升值,“中投的对外投资回报,至少要超过8%,方能保本。”

  2008年10月,中投公司通过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权,成交价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间,约耗资2.5亿美元。2009年初之后黑石股价保持了上升趋势,目前黑石股票的交易价格在19.5美元左右。综合来看,尽管4年锁定期即将过去,但是中投对黑石的投资仍处在浮亏之中,整体浮亏比例为24%,浮亏约7.7亿美元。

  投资压力

  2007年12月,中投再一次斥资50亿美元入股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根据协议,中投购买的可转换股权单位的期限约2年半,期间按照年息9%,到期后将强制转为摩根土丹利的普通股。股权单位全部转换后,中投公司持有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股份将不超过9.9%。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摩根士丹利股价暴跌,并被迫由投资银行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2009年10月,日本三菱UFJ集团宣布入股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随后,中投为避免股权摊薄,再次出资12亿美元认购约4373万股摩根士丹利普通股,配股价每股27.44美元。至此,中投公司对摩根士丹利的总投资额达到68亿美元。

  而由于三菱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到期不必强制转换为股票,在转换之前也不计入摩根士丹利的总股本。因此,中投2010年8月17日完成转股后,对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将达到11.82%,超过了美联储规定的10%的监管红线。为避免履行复杂的监管要求,7月底至8月中旬,中投先后十次减持摩根士丹利股份,减持股价区间为27.04美元至27.55美元,累计卖出2550万股,套现6.924亿美元。

  另外,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购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因为跌破净值而最终清盘。

  2008年4月和5月,中投公司出于现金管理需要,共分两次向美国“储备基金管理公司”(The Reserve)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主基金”(The Primary Fund)投资53亿美元。2008年9月,由于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破产,The Primary Fund被迫核销所持有的雷曼兄弟票据和债券而宣布清算。

  当时国内有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中投公司于2010年9月10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我公司在其宣布清算之前已向The Primary Fund发出了全盘赎回的指令,从2008年10月起,The Primary Fund已分七次向我公司进行资金返还。截至2010年7月,我公司已经收回全部投资资金。”

  2011年2月,中投公司被媒体披露间接参股了因日本地震和核电事故而亏损巨大的东京电力公司,称其投资总额约为359亿日元(约30亿人民币)。

  对此,中投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公开回应表示,中投对东京电力的投资额远小于359亿日元,但不便做更具体披露。

  5月6日,东京电力公司(Tepco,9501 JT)收盘价为每股455日元,与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当天的每股2121日元相比,跌幅达78%。

  汪建熙表示,中投在全球的投资是高度分散的组合,全球投资市场都有相应的指数,在指数里由其委托的外部管理人进行投资,对东京电力的投资即是参考指数投资的组成部分。

  调整投资组合

  中投公司2009年报显示,其投资组合已开始改变。与2008年重仓持有现金的情形相反,2009年中投大幅加码了股权、固定收益、另类投资比例,分别从3.2%、9%、0.4%上升到36%、26%、6%,现金比例则由2008年的87.4%下降到2009的32%。

  “中投公司从2009年5月开始加快了投资步伐。”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年报中表示。此后,中投的重点直接投资项目多为能源类资产,其中包括加拿大泰克资源有限公司、俄罗斯诺贝鲁石油公司、美国爱依斯电力公司等。这显示出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正在从集中于金融企业股权转向分散式投资,自然资源、绿色燃料、基础设施等资源类行业颇受青睐。

  一位接近中投的消息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可能与2009年4月中投公司对其投资部门的职能调整有关。在那次调整中,中投设立了“相对收益投资部、策略投资部、私募投资部、专项投资部”四个部门,取代原来的“股权投资部、固定收益投资部和另类资产投资部”。

  据汪建熙在2010年6月透露的数据,当时中投的投资组合中约25%为股票,9.4%为对冲基金投资,7%为私募股权投资(PE),8.6%为现金,18.9%用于“特殊情况”。中投还开始增加全球另类资产的配置,其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占全球投资组合的7%(总资产的2.3%),对冲基金占投资组合的9.4%(总资产的3.1%)。

  同时,中投的海外投资收益率也渐有起色。2009年中投公司新增投资580亿美元,其境外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达到11.7%,境外投资回报与汇金公司的收益率合并后,为股东实现了12.9%的总资本回报率,实现净利润416.6亿美元。

  今年4月17日,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透露,2010年的投资收益暂未统计出来,只能说跟去年的收益率差不多。“以中投逾千亿美元的海外投资本金看,这个收益率似乎还不错。”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然而,如果考虑中投的资金成本和汇兑损失的话,这个收益率恐怕就难以令人满意了。”

  由于中投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于财政部2007年发行的15500亿元特别国债,中投公司需每年支付4.5%的债券利息。同时,中投公司以美元在海外投资,以人民币在国内付息,如果人民币一年升值5%,中投将承担相应的汇兑损失,“光是这两项加起来,就已经把中投的收益吃得所剩无几了。”

  上述消息人士5月3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中投这两年来一直在做调整,4月份底刚刚又做了内部改组,之前做PE fund 、FoF(Fund of Funds)的私募投资部和做直投的策略投资部现在都可以做PE项目,只是在具体行业上有所不同,一个负责FIG(Financial Institutions Group,金融机构)、GIG(Global Investment Group,全球投资)等,另一个负责Qil&Gas(油气)、基础建设和自然资源等。”

  中投国内布局?    

  另外一个被市场关注的是,中投最近在国内市场的悄悄布局。

  此前,中投董事长楼继伟解释,“中投公司商业化运作的投资领域包括港澳台地区”,但是不能投资“人民币货币区”。

  按照这种解释,中投将不会投资国内项目。但这并代表,中投不允许投资国内项目。

  “可以先投资一些亚洲基金,再由这些基金来参与投资内地项目。”一位外资投行的人士说。

  据悉,2010年,中投的对外委托投资中,包括投资了一些欧洲基金、美洲基金、亚洲基金,以及南美基金。后续还在考虑投资非洲基金。

  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获悉,中投有意配置国内一些资源性项目,包括一些乳业、糖业项目以及水资源项目,最近在收购浙江的一家水资源公司。

  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不能投资国内实际上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因此,中投公司会考虑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需求较大的方面进行投资,如大宗商品和基础设施等。

  国内一家PE机构的合伙人认为,与其让海外机构在国内抢夺资源,造成垄断控制,不如让中投进行战略性投资,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上,可以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按照中投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投可以进行境内外币债券等外币类金融产品投资;境外债券、股票、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投资。也可以进行境内外股权投资;对外委托投资;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以及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 

  按照中投公司的章程,中投原则上不主动参股境内非金融企业,但购买境外上市股票、被动持股或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除外。

  竞争者外管局

  就在中投将其用于海外投资的1100亿美元全部配置到位而希望获得“二次注资”之际,市场对中国超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多样化投资也展开了热议。中投公司与其微妙的“竞争者”国家外汇管理局之间的定位和分工问题,再次被提及。

  “中投公司筹备之时,央行曾提议,其下属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要么作为中投的股东直接投资,要么委托中投代表其管理一部分外汇储备。”一位兼有外管局和中投公司多年工作经验的消息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透露:“但最终央行没有竞争过财政部,中投资金来源于财政部发债,财政部成了中投唯一的股东。”

  在中投成立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一直担任着中国对外投资的任务。

  外管局储备司(即中央外汇交易中心)从机构设置到投资收益,在历史上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神秘性,直到2010年6月外管局发布《2009年外汇管理年报》,特别增加了外管局机构设置一栏。

  该年报显示,投资管理部下设投资一处、二处、三处及交易处。其中,投资一处主要负责美元政府债券、美元机构债券、美元公司债券的投资;投资二处主要负责欧元政府债券、欧元机构债券和日元债券投资。

  与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投资的中投公司相比,外管局作风低调,且实际管理资金量庞大。

  外管局在2008年初曾获国务院批准,以总资产的5%用于股权投资,以有别于主要投美国国债的传统投资。随后,外管局曾投资约25亿美元委托美国著名私募股权投资集团TPG管理,TPG通过旗下数家基金向因次贷危机陷入困境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注资。

  “后来华盛顿互惠银行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外管局几乎没有办法挽回其投资损失。”上述消息人士说,“关于互惠银行的投资,TPG开始找到了中投,但中投觉得风险太大,没有同意,然后才找到了外管局。”

  目前,外管局储备司的掌门人为黄国波和殷勇。

  黄国波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曾在人民银行总行资金管理司工作,并在香港城市大学教学数年,期间参与多项重要研究项目。2000年至今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先后任储备管理司副司长、司长,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主任。

  殷勇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直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任外汇管理局储备司副司长。

  “在薪酬激励方面,外管局不如中投公司。”上述兼有外管局和中投公司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士说,“相较于中投公司,外管局的体制更不灵活,外汇投资第一线就剩下‘老人’和‘孩子’了,也就是上面是一些司局长掌舵,下面是一群刚毕业大学生在干活。”

  上述投行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去年6月,原央行副行长易纲出任外管局长后,外管局资产管理部下的委托资产管理处升级,变为‘委托投资部’,这意味着外管局加大了委托投资业务的力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