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圳试点产业化建设保障性住房

2011年05月31日 10: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产业化建设保障性住房

  深圳试点住宅生产方式变革力争为全国提供示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幸智敏 窦延文

  楼房的外墙不再由人工一块砖一块砖砌成,走廊楼板也无须混凝土现场浇注,甚至连门窗也不用现场安装!在我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区——龙华保障房工地,一场住宅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正悄然试水。记者在现场看到,外墙连同门窗、走廊等楼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变成一个个成品部件,全部借助吊车进行现场组装。

  住宅的构件部品在工厂成批量生产,现场施工实行高度机械化装配——这种全新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方式在我市保障房建设中率先推行。

  像装配汽车一样造房子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将之视为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重要选项。为此,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其中2011年的任务为10.5万套。

  而在这一令人振奋的民生工程面前,一组数字暴露出传统住宅建设的短板:“十一五”我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16.77万套,但在建率、竣工率和分配率仅为23.9%、11.1%、4.9%。传统的建设方式难以满足住宅建设的需要,亟须实行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提升住宅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由万科公司承建的龙华保障房项目,是该公司在国内首次规模化运用住宅建设产业化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像制造汽车那样造房子。”该工地项目经理段计先介绍说,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以模块化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生产,住宅的构件部品在工厂成批量生产,通过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构件部品化、部品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和现场施工的时间,加快建设速度,并大量减少人工成本。特别是通过大量采用机械设备替代手工现场作业,较好地避免构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裂缝、厨房卫生间漏水和窗台板、外墙渗水,水电管线及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通病,全面提高住宅的品质。同时,住宅产业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预制率达到90%以上,在节能、节材、节水和减排方面效果显著。

  培育和建设25个产业化示范项目

  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后,2006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宅产业化工作,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一定探索,制定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保障性住房的面积标准、全装修标准、施工图库、部品图库、工程量清单库等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

  我市探索以示范项目引导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共建设了25个示范基地和项目,培育和建设了万科地产和嘉达高科两个国家级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南山商业文化中心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产业化技术,侨香村、深云村、桃源村三期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已经分别采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等十大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坪山新区聚龙山保障性住房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计划。

  力争五年后保障房建设全部实现产业化

  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国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我市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条件。作为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联合课题组负责人,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忠朴认为,应率先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推广产业化建设方式,使我市尽快实现从试点城市到示范城市的转变,成为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排头兵。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立项、规划和建设工作,抓紧完成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工作,“十二五”期末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