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3日 09: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沉重的钱袋、细细的麻绳,在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上,这样的画面赫然在目。尽管用千钧一发这个词形容中国的地方平台贷款形势可能有所夸大,但封面画面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那就是——吊着中国钱袋子的麻绳是不是只剩下了最后一股?
中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根据这一期《新世纪周刊》封面文章《命悬平台贷款》的报道,地方平台贷款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体检”。一方面,银监会将银行去年对平台贷款的清理推倒重来,6月底再度汇总结果。另一方面,多次延期的分类拨备政策、审计署今年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查也将在6月底迎来大限。
届时,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是否将正式摊牌?请听中国之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金融新闻部主任李涛的采访。
平台口径和定性仍旧模糊的 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
柴华: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没有个很确切的答案,银监会说超过9万亿,央行说可能有14万亿,到底有多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李涛:一个是与有关报道表达不严谨有关,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指出的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基本不超过30%,但是就是说各地区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率是有高有低的,低的只有不到20%,最高不超过30%。但是外界测算依据却是依据的最高比率30%,所以他测算出来的数据是明显高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央行对平台贷款的口径定义的确比银监会的要宽泛,央行将“铁公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和基础设施的一些贷款还有教育、医疗一些公性的平台贷款都统计在内,但是在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当中,铁路贷款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的,所以他的范围要小一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平台的口径和定性现在仍然是非常模糊的,就是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有的地方人士就讲,今天是一个标准,明天是一个标准,所以说让他们感到很被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