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实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20:05 来源: 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月3日下午14: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民生高层论坛”,以“聚焦城市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谢寿光:

  尊敬的王伟光常务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民生高层论坛现在开始。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研究员;城乡结合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建设经济研究所陈淮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新平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也是这部《城市蓝皮书》的主编魏后凯研究员。

  今天发布城市发展报告,可能会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城市民生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部《城市蓝皮书》聚焦城市的民生,现在每天都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社科院以潘家华、魏后凯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长期关注于城市问题的研究,这部蓝皮书在整个蓝皮书里是第四本,已经连续出版四本,最新的成果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有请中国社科院王伟光常务副院长讲话,大家欢迎。

  2011-08-03 13:57:34

  王伟光:

  各位来宾,今天城市发展报告将关注点放在城市发展中的民生问题,抓住了当前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中国城市化跟随经济高速增长的脚步也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从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仅增长300万人,到“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2069万人,这么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早在2300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更美好生活而聚集的地方,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象征。因此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幸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民生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国家,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未来城市民生发展的问题将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房价、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医疗服务、社会养老等问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民意聚焦,是否更重视民生问题是检验是否真正遵循科学发展理念的试金石,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是城市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民生要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11-08-03 14:00:10

  王伟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城市的民生问题也有其特殊性,以过去满足群众基本的低层次需求,城市民生要求的是居住改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社会养老以及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也就是说现在所谈的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所解决的是居民对民生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国家在审议“十二五”规划时特别强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对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民生问题,我只谈一点,就是城市的发展理念问题,城市发展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城市化发展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从1996年后,我们每年要解决1500—2000万新增城镇人口就业、住房、交通、医疗、教育以及水电气各种生活配套问题,这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从来没有过,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城市化浪潮进程中,我们更多关注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为城市化质量和内涵重视不够,重视了城市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与经济建设,重视了城市景观,忽视了基础设施完善,今年夏天,成都、广州、南京等数十个城市轮番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交通终端,财产损失,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城市发展过于短视,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要不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民众关注、关系其生活质量的具体问题,让城市发展回归本质。最后借用联合国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说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谈话:我们的城市必须解决人类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欲望,谢谢大家。

  2011-08-03 14:02:06

  谢寿光:

  感谢王伟光院长充满激情和理性的讲话,下面和大家共同分享这部城市蓝皮书最新出炉的内容。有请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这部蓝皮书的副主编宋迎昌研究员做报告。

  2011-08-03 14:04:47

  宋迎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代表《城市蓝皮书》编委会做主题发言,我将《城市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一介绍。

  这部书是城市发展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四部,今年的主题是“聚焦民生”。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选题背景;二,现状评价;三,主要观点。

  2011-08-03 14:05:46

  宋迎昌:

  一,选题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城市发展中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关注和解决城市民生问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也非常关注城市民生问题。

  这几年,我们国家对城市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切切实实解决了许多城市化过程中的民生问题,比如成效之一是就业和收入水平,这几年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3.2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从图中可以看到,79年城镇就业人员只有1个亿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数百元。

  第二个成效是树立共享式发展理念,城市民生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所有人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民生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上。

  第三个成效是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城市民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1999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只有26.5%,到2009年增加了29.8%,增加了3.5个百分点。民政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到09年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2011-08-03 14:13:13

  宋迎昌:

  第四个成效是社会保障跨越式发展,城市居民参保水平大幅提升。改善民生工作很重要的成效是社保,特别是04年,五项保险有工伤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大幅度攀升。

  第五个成效是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均衡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图表显示普通中小师生比,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第六个成效是新医改不断深化,城镇居民医疗支出负担下降。从97—2009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上升,政府支出比例有了很大攀升,个人支出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住房面积09年达到了人均30平米。基础设施也可以看到,用水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等都有明显提升。

  2011-08-03 14:17:57

  宋迎昌: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复杂、尖锐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下一步民生改善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农民工的工资和城镇职工工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05年比例是1.73,到08年1.8,09年是1.9,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二,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06—09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住房价格都过快上涨。

  三,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图表反映大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拥有量,汽车数量增加也很快,交通拥堵严重。

  四,城市养老准备不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比例占到了9%以上,一般认为占到8%就进入老龄社会,我们已经占到了9%,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但目前社会公共设施明显不足。

  2011-08-03 14:18:16

  宋迎昌:

  五,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图表显示城市低保人口比重,从96—09年逐渐攀升,从2002年比较平稳,但从96年的发展来看低保人数比重是增加的。农村低保人口比重是比较平稳的,而城市是大幅度攀升,特别是02年以来。

  六,城市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各个城市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择校热、择校难,上好的学校难度非常大。

  七,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滞后,从医院就诊人次看,综合医院占了35.0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占6.87%,和我们强调在社区看病背道而驰,说明我们的医疗服务还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影响民生的问题。

  八,城市人居环境面临重大挑战,09年数据显示,城市公共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满意率平均只有77%。2009年,全国近两成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有近三成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县城污水处理率只有41.64%,没有处理的占到58.36%。

  2011-08-03 14:19:29

  宋迎昌:

  主要观点: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重大的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执行,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发展理念上解决城市民生问题。执政理念的升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十二五”以来着力强调的转变。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我们这几年民生改善保障方面,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解决城市民生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同时我们也认为有很大的挑战:体制、机制固化的矛盾依然存在,短期来看很难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许多城市,尽管城市化率指标数据比较高,但是质量比较差,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数量满足不了要求,而且质量更难以满足要求。城市民生保障和改善资金需求与城市可支配财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民生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国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各个地方有支配财力解决保障房的问题,我们感到很难。法规政策尚有不足的地方,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新的法规政策,但是解决城市民生问题,还需要有新的体制机制。

  2011-08-03 14:19:47

  宋迎昌:

  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基本思路:发展为基,民富为本,四保五化,幸福和谐。

  发展是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基础。没有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是一句空话。民富是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本质,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四保是指保民权,保民有、保民治、保民享,是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核心。五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制度化、长效化、特色化、多元化,是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途径。幸福和谐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的归宿。

  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十大重点领域:提高城市居民收入;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实现城市教育公平;健全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城市住房保障水平;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市居民养老服务;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解决城市民生的十大领域。

  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发展阶段。我们觉得民生,尽管需求很高,但是要立足与国情,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发展阶段,脱离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是一句空话,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制度基础,也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切实把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2011-08-03 14:20:59

  宋迎昌:

  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这是解决民生问题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城市政府财权和事权。建立民生导向的各级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构建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特殊扶持制度。保护弱势群体,使他们更多参与社会事务。建立高收入者为社会尽更多义务的制度。目前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建立提高弱势群体参与城市治理的话语权和监督决策权的制度。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从总量上控制政府收入,压缩行政开支,让利与地方,让利于民,这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建立民生到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以民生为导向。

  2011-08-03 14:23:07

  宋迎昌:

  着力解决城市民生中的关键问题:狠抓就业于培训工作,努力实现“业有所就”;狠抓劳动合同与工资管理,努力实现“劳有所得”;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狠抓社会保险工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狠抓保障房建设工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和各个城市财力有非常大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强化保障房建设。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居有所宜”。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狠抓各级各类教育,努力实现“学有所教”;我们不能让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学上,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善教育质量,让孩子有学上,而且有好学上。狠抓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病有所医”,这是医改很重要的方面,不仅能看起病,而且要方便居民看病,切实把城市居民的医疗问题解决好。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的主要观点,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批评。谢谢大家。

  2011-08-03 14:25:06

  谢寿光:

  感谢宋研究员的主题报告,下面有请本书主要作者之一,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单晶晶副研究员,就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进行简要报告,关于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是蓝皮书今年的主要亮点之一,是一个研究视角,媒体在使用和解读时,应当按照研究者的本意,否则很多容易引起歧异的问题。

  2011-08-03 14:26:38

  单晶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下面我代表《城市蓝皮书》汇报2010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初步成果。汇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010年中国科学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总体格局是三大城市群包揽前十,东部城市独领风骚。2010年城市发展评价中综合排名前10位城市全部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包揽,在综合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东部城市占了2/3,从中国实力来看东部地区城市仍然市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在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再经济繁荣度、社会和谐度、环境友好度和城市支撑能力方面的平均水平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科技研发、制度环境、管理水平等城市综合支撑能力方面遥遥领先与其他三个区域。

  从分组情况来看,目前大中城市是东部地区发展较好,小城市表现为西部地区一枝独秀,综合排名前20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东部地区占了70%、60%、60%,而在排名前20位小城市中,西部地区独占了70%。其中综合排名领衔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主要是一些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综合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两省,综合排名领衔的中城市、小城市,主要是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专业化城市或特色城市,其中排名领衔的中等城市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约占排名领衔城市的1/3以上,排名领衔的小城市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甘肃三省,约占二分之一以上。

  2011-08-03 14:32:19

  单晶晶:

  我们发现城市规模和科学发展指数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综合排名前30位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占了30%,从科学发展指数来看,也是特大城市组大于大城市组,大城市组大于中等城市组,说明目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其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往往更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益更好,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全方位发展。

  分项比较:在经济繁荣指数、环境友好、支撑能力指数,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表现出我国各类城市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角度看,东部城市再各个分项指标中居四大区域之首。东北城市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中部城市比较优势表现在生态环境良好。西部城市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荐,城市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在2010年城市资源发展评价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是资源型城市异军突起,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军地位。受经济带动,资源型城市发展综合排名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当前的发展中,资源、能源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由于资源型城市占到我国的1/4,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因此尽管当前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升期,但仍需高度关注投资拉动型、市场推动性产业繁荣与产业结构风险加重形成了反差,居安思危,加快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和产业优化涉省级的步伐。

  2011-08-03 14:33:58

  单晶晶:

  “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富国向贵民转身。城市发展比以往重视民生研究,我们此次特点设计了一套民生指标,对全国民生建设的一个整体评价。当前我国城市民身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民生建设处于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

  从民生建设总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好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城市民生建设水平总体来看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在全国城市民生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中西部城市的民生建设水平则普遍落后。

  从省域角度来看,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六省稳居全国前6位,中国的城市民生建设水平较高。而贵州、四川、甘肃等城市民生建设较为落后。

  从分项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城市目前在城市民生建设的整体发展比较好,各项指标都在各区域之首,而东北城市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中部城市在居民生活、人居环境,西部城市在促进就业及收入分配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1-08-03 14:35:00

  单晶晶:

  研究中发现,城市经济繁荣指数、民生只属于科学发展指数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经济繁荣指数、民生指数排名前30位的城市,分别由18座、24座进入了科学发展指数排名前30位的行列,重合率分别达60%、80%,经济繁荣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而民生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要素和重要内容,经济越发达民生越幸福,其科学发展水平越高。但同时我们发现,在经济繁荣指数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仅有10座城市进入了民生排名指数排名前30位的行列,还有2/3的城市未能入选甚至排名较低。

  最后介绍一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全国城市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无论是从单体城市角度还是区域城市角度看,城市科学发展指数都有显著上升;城市给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不同区域及城市之间的民生建设差距已经超过其发展水平的差距。表上可以看到,各项民生指数都远远高于发展指数,区域角度如此,城市区域角度也是如此。

  2011-08-03 14:35:25

  单晶晶: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挑战,一是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根据我国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国目前的资源消耗已经超过自身生态资源所能提供的两倍以上。挑战之二是发展失衡、区域间及城市内部不协调现象依然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三是增长与分配失衡、民生建设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我们现在出狱后金融危机时期,最大特点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城市都应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步伐,逐步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以及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形成的双重反差,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集约节约为手段,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国城市发展全面转型,让城市健康成长。

  2011-08-03 14:35:52

  谢寿光:

  下一个阶段由潘家华主持高峰论坛,谢谢各位领导的合作,

  2011-08-03 14:36:13

  潘家华: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的朋友,首先我们应该感谢谢司长在第一时段主持了非常完美的发布会,在座有很多专家、学者、媒体的朋友也有很多讨论的问题,根据日程安排,下面先请几位特邀嘉宾就民生问题谈谈他们的高见,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问题。首先有请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教授演讲。

  2011-08-03 14:37:04

  陈淮:

  谢谢大家。今天祝贺《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并且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民生的视角展开问题,对中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感到欣慰。

  2011-08-03 14:39:17

  陈淮:

  “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长期的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就取决于我们在今后同时期城市感到的发展规模、数量、质量,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们希望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农问题,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根本解决于中国城市的发展。从0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改革合作化、以及联产责任制等,不是着重把农民留在农村,把更多的城市资源提供给农村,向农村服务,而是让农民工进城,向城镇化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特点。第三层意思,今后十到二十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首先不完全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表现为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是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中国有多少人,枪炮子弹不重要,有航空母舰才重要,我们有这样高质量的竞争体。在十到二十年的科技技术发展,最新科学成就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发展上,不论是城市固定资产,城市运营管理还是城市内在经济成份、结构,我认为我们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刚刚开始,中国是一个对城市发展建设规律认识很少的,我们是一个几千年让多数人住乡下的民族,是一个从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中国的“城”和“市”两个字,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作为贵族聚集地,作为军事要塞,作为城堡,作为政权,“城”是绝对排斥市场流通、分工以及近现代工商业的,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研究艰巨之所在,在今后的城市发展研究上,现有关注民生、聚焦民生的问题上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和加强:

  2011-08-03 14:41:30

  陈淮:

  一,城市结构。根本的解决农民工进城,根本的解决大多数老百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根本解决保障问题,立足于更多人住在城里。而更多人住在城里,简单说东部、西部、中部城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前30年、20年、10年发展的经验,目前大中小城市结构严重失衡,是我们面对农民工进城、民生问题、房价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未来10—20年在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发展上有大的突破,仍然依靠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沿海特大城市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我们永远不可能解决大家希望的房价问题和农民工的福利化、均等化问题,沿海各大城市已经是人口过渡承载了,我们又要让更多人住城里,又要控制房价,城市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二,城市质量问题。无论是大家所说的去年和今年到城市中看海的问题,还是我们在城市危机管理中遇到的各项挑战,以及民生问题、潜在的贫民窟、城中村问题,其实都是城市发展集约不高的重要表现,上海、北京开了世博会、奥运会,城市外观毫不逊色的可以和巴黎、纽约、伦敦相比较,但是基础设施无一例外地都在危机,在临界点运行。且不说上海的大火,也不说亚运会之前广州下了一场雨,淹了一万多辆车,我们在09年胡主席阅兵之前,长安街的道路大块塌陷,要是发生在阅兵时,装甲车掉里面怎么办,这种不均衡、发展不平衡问题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社会与经济,也不仅仅是穷和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中。

  2011-08-03 14:46:10

  陈淮:

  三,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中效率和成本问题,以及合理性问题,还存在太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关注、聚焦民生是非常重要的视角,但是这种聚焦民生不能立足于主观愿望,也不能仅仅立足于政府和财力。城市的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是我们希望政府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政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最近大家提出保障房建设,这也不是万能政府所能够实现的,保障民居,住有所居也要研究效率和成本的问题,前几天杭州的出租车全部罢运,最后加了一块钱才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要等到出了危机才去想办法,有的城市说我们发生了城市内涝,其实也不怨我们,有低洼处,所以内涝,我们的官员居然没有想到水往低处流,在城市管理上我们还是小学生。不是凭我们的主观愿望就能实现城市发展,20年前,大家还把市场当做民生,包括上海、北京的繁华路段、马路、市场,遍地都是,直到四五年前,媒体还高呼宽马路、大广场,是地方政府造的,一场汶川地震才让我们知道,这是城市减灾、防灾必不可少的民生设施。我们重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客观规律,不是简单地强调以主观愿望所说的民生,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强调客观规律,强调物质基础,强调国情,强调社会各个利益关系的相互协调,我觉得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十二五”及此后十到二十年,结构、质量、科学性上还有待大的突破,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城市发展这个问题上为后人、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一点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1-08-03 14:49:48

  潘家华:

  民生问题不光是衣食住行和精神层面的保障,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保障,城市怎样管理,科学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下面请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的陈文玲司长演讲。

  2011-08-03 14:58:19

  陈文玲:

  刚才听了社科院介绍课题情况,还有指标体系,陈淮所长也做了非常好的发言。我觉得中国社科院做的城市发展报告和《城市蓝皮书》,特别是今年聚焦民生,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往年一般的蓝皮书有区别,这次主题突出,突出了民生问题,整个报告有深度、高度、广度,聚焦民生问题,有创造性研究思路,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今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城市中的重大民生问题,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下一步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建议,还有一些重要的思路,特别是报告中提出城市发展中要坚持四保,保民权、民有、民治、民享,还有五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改善城市民生的制度化、长效化、特色化、多元化等等,很多思路都是很有创造性的,看得出课题组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民生问题,是下了很大力量、投入了很多精力,深入研究,在指标设计上也有开创,我认为研究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引导中国的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借鉴价值。

  2011-08-03 14:58:54

  陈文玲:

  围绕城市发展这一主题,我想谈三点看法:

  第一,城市发展到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城市发展质量成为了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我觉得中国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还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不会达到有些发达国家那么高的城市化率,我们看了很多的研究报告,是不是要到70%,最高到80%,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基本结束,意味着在2036年城市化进程能够基本完成。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大体上要超过9亿多人,相当于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城市人口的总和。因此,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质量,某种程度上说,全世界占50%人口的生活质量,城市的承载能力到底怎么样,城市功能怎么样,决定了占世界城市人口50%以上人口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

  我认为,通过改革开放这33年,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现在到了49.68%,突出的标志就是中国已经形成了若干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现在正在出现城市群落,为什么叫城市群落?它不是一般的过去几个并列城市的叠加,而是布局比较合理的城市群落,比如在一个城市群落里面有国际化大都市,有国家中心城市,有地区中心城市,有中小城市,还有小城镇,这样的城市群落的形成,将来更多是建立城市共享体系,和国家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对这些城市的带动作用,使这样一个城市群落城市化的水平、城市化的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这样的城市群落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民生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比如说我们在最近几年做粤港澳问题研究时,我们在国家珠三角改革开放规划中,其中和广东、香港、澳门的关系有四个方面在规划中,包括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对接、建立合作体制机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共建优质生活圈。优质生活圈就是要在民生保障的水平上,解决民生问题的水平上,向发达区域看齐,学习香港、澳门的社会管理经验,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城市的发展必须从数量型、从单纯的打框架向提升城市的质量、完善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向城市科学发展转变。将来的城市不仅是低碳城市,不仅是各类优质要素和资源集聚的载体,更应该是宜居城市,应该是人们能在这儿享受到更多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空间。

  2011-08-03 15:03:25

  陈文玲:

  城市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其中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城市的发展应该从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转向以社会发展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立足点应该有所改变。我曾经在日本研修时翻译过一本书,上野光平先生写的《现代流通论》,关于城市功能有一句经典的话:城市的市长是市民的市长,一个城市最主要是要为城市的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作为城市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2011-08-03 15:05:31

  陈文玲:

  第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其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书里提到的这些方面之外,还有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的进程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城市化释放的巨大消费需求,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现在两亿四千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也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通过进入城市,进入产业,使2.4亿人进入了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民生。虽然现在农民工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从87脱贫计划之后,从2.3亿贫困人口降到几千万,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城市化转移到城市来解决贫困问题。

  二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把城市的民生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个方面我觉得对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起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现在政府正在推动这些工作,包括医疗体制改革,养老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实际有一些制度的设计不光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还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这在国家战略安排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我认为城市化是成功的,不仅是一大批产业集聚在城市,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出现像非洲、印度、巴西大规模贫困人群和贫民窟的问题,我们成功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当然我们现在面临这个问题的压力还很大,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避免了这个问题。城市的二元结构,农村的土地保障,使我们现在暂时避免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虽然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我觉得未来能够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

  2011-08-03 15:05:58

  陈文玲:

  第三,在城市发展中,面向未来,我们要有一些大的思路设计和大的布局调整,从大的思路来说,城市的发展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发展理念需要创新,城市作为人集聚、生存、发展的载体,可能将来更多城市要以民生为主,要以社会管理为核心,观念和认识的转变非常重要。二是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包括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的提供,还有形成保障、民生体制机制的安排。三是管理的创新,特别是政府管理的创新,包括公共财政到底怎么建立财政公共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解决民生问题解决,还有长效制度的安排。

  2011-08-03 15:06:25

  陈文玲:

  除了这几点,要靠推进改革,靠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问题之外,在城市发展中应该关注关注几方面的思路:

  一是城市供给与需求匹配,城市供给各种功能、各种服务设施、各种投入产生供给,要和需求相匹配,现在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是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城市功能更多是在满足民生方面更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体育方面的需求,除了解决贫困问题之外,城市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需求的满足作为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城市和农村的合理布局。解决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的发展,真正使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反哺能力、带动能力,使农村形成合理布局,未来发展分享,城市化不是达到百分之百,要达到一个度,百分之七十或者八十,要使农村合城市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主要是农村实现农村的产业化,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整个思路就是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发展,使农村、农业、农民达到和城市均等的民生保障水平,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所以我觉得城市和农村的合理布局,城市解决民生发展,实际上要把城市带动农村在二元体制下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它能够覆盖到全民。一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来要和城市的市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进入共享体系。另外一方面,也要把城市群落中覆盖农村的农民纳入到发展体系和共享体系中。

  2011-08-03 15:06:40

  陈文玲:

  三是城市功能和城市质量的提高,这个也非常重要。刚才陈淮所长已经讲了,我重复一下,因为这个问题相当重要。我看了原来建设部也发布过这个数字,城市建筑周期是30年,实际上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特别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我们发现碳排放80%以上来自于城市,按照美国碳排放的比重,建筑占30%多,交通30%多,其他的占30%多,因此城市的发展方式,包括建筑、交通、产业选择,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民生质量,空气质量、水质量、住房质量、社区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综合的要素构成了城市的供给,提高城市质量从基础设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筑、交通,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城市整体功能再造的问题。

  谢谢各位。

  2011-08-03 15:06:55

  潘家华:

  谢谢陈司长,谈了很多对城市民生发展非常重要的观点。下面还有两位演讲嘉宾,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演讲。

  2011-08-03 15:10:02

  孙久文:

  谢谢潘所长。十分高兴来参加城市发展报告的发布会,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想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最近,不管是社科院或者是其他的高校,各种各样的皮书,关于城市研究的皮书发布得比较多,各种研究报告也比较多。在各种报告中,目前关注比较多的还是城市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问题,这部报告把研究的核心转到聚焦城市民生问题上,我个人觉得是十分有远见的。走到现在对于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前面,特别是报告提出的所关注的民生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城市居民收入、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市治理等等,这些方面对城市民生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作了很好的阐述。在总报告当中,里面提了很多很有开创性的政策建议,这样一个报告可能会对未来城市经济学逐步发展和研究会起到引领作用。

  2011-08-03 15:11:35

  孙久文:

  第二,对城市发展当中的问题,我谈三个问题:

  一,城市发展中聚焦民生或者改善民生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城市政府需要转变思路。现在很多地方的城市政府,从他们目前所关注的热点看,还是在于怎么样把城市的规模做上去,对于城市怎么样把质量做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城市民生,也不能说不重视,但总能感觉到不如发展城市经济、开发城市土地那么重视,这就使得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最近我们看到一些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导数第一,前两年上海GDP增长速度排在各个省、自治区的后面,说明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大城市,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多关注民生,这样就在财政支出、城市管理方面增加投入,因为毕竟一个城市的财力也是有限的,把政府的公共支出更多投入到民生当中,经济增长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损失。像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慢下来,把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更多转向民生,这可能会在未来东部的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引起更多城市政府效仿,这会对城市民生改善有更大的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政府的管理、理念都需要转型,在这点上,发展报告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和政策建议,可以供更多政府领导做参考。

  2011-08-03 15:12:31

  孙久文:

  二,我同意前面陈淮所长谈到的,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布局还是应该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国内学术界有一些人过度主张发展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有些人在某个城市做规划时提到这个城市未来要有五千万或者一个亿的规模来规划,这样的想法总是不绝于耳。对于一个城市怎么发展,在没有别的办法之后,出的主意就是这个城市要做好准备,怎么样把级别提到直辖市的级别,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都不是城市发展正确的思路。未来恐怕还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有合理的比例和结构。城市经济研究当中,有一种观点城市应当是平行增长,大城市、综合性的城市应该与中、小城市和专业性的城市达到平行,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共同向前发展,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城市当中的“城市病”问题,可能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迎刃而解。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问题要么是因为城市规模过大,要么是因为城市人口在短期内爆炸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往往当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都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比如北京交通的问题,现在没有办法了,最后采取限购的办法,这根本不是好的办法,只能说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宜之计。现在的现状对于汽车产业本身也是不利的,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效仿的作用也是不好的,前几天看到报道,现在二三线城市也想效仿北京搞限购,都这样做的话汽车工业就不要发展了,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比如城市规划,城市道路设计,要在这些方面做根本性的解决。

  2011-08-03 15:23:36

  孙久文:

  三,关于注重城市治理的问题。在发展报告当中,对城市治理讲了很多,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很根本的,对城市发展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作为地方城市的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治理上来,比更多放到城市发展上在未来更加重要。在报告当中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问题,现在农民工主要聚集在沿海发达城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怎么样让农民工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提高他们的收入,使他们能够和城市共同发展。但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治理时,比如北京,都说北京人口太多了,有人提出城市产业高端化,首先的办法是把低端的产业清理出去,首先把农民工从城里清理出去,大家在没有办法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从农民工身上开刀,这样的想法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是根深蒂固的。怎么样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智慧,从这样的角度想办法,而不是当城市碰到问题就想到怎么样去限制,比如限购,这样一些办法不是根本性的办法。

  2011-08-03 15:27:02

  孙久文:

  最后,我对报告当中的指标体系提两点简单的修改意见。这个指标体系做得很好,这么庞大的数据,这样一些数据如果计算起来,几百万、上千万的数据还是需要的,肯定是费了很大功夫,耗费了很大精力,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很不易的,这个结论也很有参考价值。我想提的两个建议是:81页附件一的指标体系,A居民生活,A1人均居住使用面积,我不知道课题组在计算时是怎么处理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可能需要有适度的面积,比如人均20平米或者30平米,人均100平米、200平米,也不见得是好事。跟这个相关的,A12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是越大越好,也是需要一个适度的比重。

  2011-08-03 15:30:42

  孙久文:

  第二点建议,关于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可能过于简单了,城市生态怎么在城市环境指标中体现出来,比如城市空气质量,这样的内容怎么在城市生态指标中体现出来。

  总之,我觉得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一个很精彩的报告。谢谢。

  2011-08-03 15:32:27

  潘家华:

  谢谢孙所长,对我们指标的改进讲得很有道理,一些指标并不是越大越,应该适度,这个概念非常好。最后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发言。

  2011-08-03 15:34:35

  魏后凯:

  谢谢各位,刚才两位研究员对报告主要的观点进行了讲解,作为我个人我再谈一点看法。我今天谈的主题是:走民生导向的城市发展道路。因为我们知道,按照新的人口普查速度,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达到了6.66亿,城市化比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达到了49.68%,过去按照“十二五”的规划,刚批复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09年的数据,2015年是51%的目标,这样的话我们已经接近50%,马上就可以接近2015年的目标。但是对49.68%的城市化率是不是比较准确?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数据,但是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及国际经验,50%的城市化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0%—70%是一个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其中50%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0%—50%是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50—70%是城市化减速推进的时期。这意味着我们要接近或者马上要越过5%的城市化这个转折点,这就意味着往后走中国的城市化将由过去的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同时,这样一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它标志着中国由过去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因为转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越往后走,标志着城市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推进得很快,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存在着非民生导向的倾向,我们讲民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有四个注重:第一是注重生产导向。很多城市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重视工业化推进,当然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忽视了消费。第二是出口导向。我们重视出口,但是忽视了内需的重要作用,甚至在有些方面我们是为出口而出口,把出口不是当做一种手段,而是当做一种目的。第三是外资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外资实行了超国民待遇,我们对外资给予了很多优惠,但是对国内的民间资本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第四是建设导向。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重视建设,但是轻管理,现在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是大的工地,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导向,所以总体来看,跟国际相比,中国的城市民生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由于非民生的导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2011-08-03 15:37:02

  魏后凯:

  一,三个增长的不同步,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GDP的增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低于财政收入跟GDP的增长,这里有一个数据,过去十年,从2001—2010年,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0%,GDP平均每年增长10.5%,31个省市区加总数比这个高,我们测算了一下,2009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下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2.3%,远远高于全国数字。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是9.7%,农村居民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同时也反映了过去的十年,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扩大的。虽然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因为城镇居民平均每年增长了9.7%,农村平均每年增长7%。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城镇居民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根据报告测算,200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概是五千万左右,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现在城市低保人数,城市贫困人口数字是现在城市低保人数的两倍左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011-08-03 15:37:47

  魏后凯:

  三,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这些年各个地方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还是比较缓慢。农民进城的门槛比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近一些年在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比如2005年,城镇职工工资收入是农民工工资收入的1.73倍,到2009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9倍。农民工跟城镇居民工资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些年来,从统计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在加快推进,现在城镇化统计的数字达到了49.68%,但是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还远远没有市民化,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学费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等方面,不能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所以我们觉得,未来城镇化虽然会减速,但是仍然会保持0.8—1个百点左右,中国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民要进入到城市里,在2030年以前我们仍然将有两到三亿农民进入到城市,加上现在进入到城市里面,还没有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还有两到三个亿,未来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很艰巨的任务,大约有四到五亿人口。根据初步估计,农民工市民化至少每人的成本在十万元以上,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

  四,现在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地区之间、城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重点是大城市跟小城镇、小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在不断拉大,北京、上海和伦敦、纽约之间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小城镇,过去一些年份在走向衰退,大城市和小城镇、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公共服务差距在不断拉大。

  2011-08-03 15:39:00

  魏后凯:

  第二点,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国应该走民生导向、民生为本的城市发展道路。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本,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充分保障城镇居民的充分就业,产业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大量的人口还会进入到城市,所以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农民进程靠谁来吸纳?因此是大中小相结合,不是靠少数几个大城市就能够装起来的。我同意前面专家的意见。当然大中小城市之间是有分工的,从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比如北京、上海,就业机会比较多,吸纳能量比较大,但是面临着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够的问题。从小城镇来看,承载能力比较大,但是缺乏就业岗位,缺乏吸纳人员,这是有差异的。所以我想,未来大种型城市要分工,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应该向高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小城镇应该向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大中小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岗位。

  二,着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收入。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是我们的工资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是比较滞后的。要使城镇居民收入、工资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财政收入增长的部分应该更多投向民生领域。

  2011-08-03 15:45:20

  魏后凯:

  三,加强公共服务,增长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是要下大力气,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最近我们到小城市调研,发现他们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很低的。

  四,要实现共享发展,让城镇居民各个阶层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要逐步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发展的包容性。刚才讲了农民进城成本很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但是这个问题不可能政府全部包揽,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五,要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绿色、低碳、方便、宜居的良好环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导向,关键是要改善人居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城市发展、城市化,应该向绿色的方向转型,城市化也要向绿色转型。在城市发展跟城市化向绿色的转型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如何解决成本的问题,我想也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就谈这么多观点,谢谢大家。

  2011-08-03 15:47:25

  潘家华:

  谢谢。民生问题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我们刚才做了分析,嘉宾也给出了答案,现在还有15分钟,大家有问题可以交流。

  2011-08-03 15:48:11

  中国青年报:

  最近珠海在抢注“幸福之城”的商标,之前大连抢注了“浪漫之都”,这个很巧,但有人说幸福之城不是抢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2011-08-03 15:48:43

  陈淮:

  这不是客观规律,社科院探讨这个意义不是很大,和学问没多大关系。

  2011-08-03 15:51:08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请问陈老师,报告中提到关于公共租赁住房提到逐步取消经济适用住房的问题,这个观点以前就有专家谈过,但是真正在蓝皮书这种比较重要的形式,这种报告中提还是第一次,不知道这种取向是否符合国家未来政策的走势?

  2011-08-03 15:56:34

  陈淮:

  你应该问两个,一个是报告的起草者,一个是政府官员。我理解社科院所做的研究报告仍然是学者的观点、看法,社科院可以提出他们认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任何建议和看法,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很重要的体现,而且经济适用房多有争议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的确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和财富增值、产权相联系,这个报告是不能够说明官方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

  第二,官方会采取什么态度,我不知道,我也是研究机构,也是学者,这个你得问政务型信息发布部门,打个比方,学者是研究人得了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的。至于开什么处方是临床大夫才有权利的,大夫有良医,也有庸医,也有急于给自己树碑立传,立竿见影的医生,也有调理身体、调理健康的医生,这个事究竟政府怎么看我不知道,你得问有权发展政府信息的。

  第三,保障型住房和保障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都只是保障性住房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保障的重点是有不同的,作为一个起步晚、底子薄、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我们在解决了大多数人有房住之后,在一个中期过程中重点解决所有人都有房住的问题,这就是个3600万套保障房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但保障房不仅是保障低端老百姓基本住房需求,也包括过渡型需求,也包括人们在财富累计过程中从一开始一无所有到逐步累计起蓝皮书中所说的具有一定财富的中产阶级水平,你说的经济适用房就是援助型的保障,公租房是一种救助型保障,是不同层次的保障。尽管中国特色或者是国外特色具体形势有区别,但是恐怕简单否定哪一种保障是不必要的,也不一定是合适的。在发达国家,当然在超越了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之后的发展阶段,也是具有中国所谓经济适用房类似的性质,比如具有产权意义,产权所有者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分享资产增值的好处,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主要是这两点区别,由政府来分,这点上没有区别,谢谢。

  2011-08-03 15:58:41

  京华时报:

  请问陈淮老师,今天在蓝皮书里提到2019年首次会出现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的提法,您怎么看?

  2011-08-03 16:01:14

  陈淮:

  我赞成这种提法,这个目标的起源还不是今天,是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里面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提高中等收入者阶层所占比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人民群众拥有财产和财产新收入,所以这不是一个蓝皮书的新提法,是过去十年来努力致力于的一个目标。第二,我们有没有理由相信,在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小康之前这个阶段,让中等收入者家庭占的比重超过需要保障人群,我觉得是非常可能和现实的,我们估计,比如住房保障,我们比美国高得多,发达国家需要的6—7%的家庭要靠政府和社会救济才能住上房子,这个比重是相对稳定的。中国农民工进城的速度会相对稳定或者下降过程中。另外一方面,我们的保障房占到20—25%,比美国高得多。但是在初级发展阶段之后,这个比重一定会较明显下降。不会救助的人群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那社会发展就失败了,城市化就失败了。所以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占的比重超过低收入群体,我想这不是有多少人质疑的目标,这也是全面小康社会提出的应有之意。但是要想2020年中产阶级占主要比重,则目前看恐怕难度还很大,或者说还不具备那么肯定的条件。中国阶级要拥有自己产权的住房,着是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再比如说,每年一个家庭吃穿用住正常生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3以下,估计到2020年还做不到大多数,我们估计到那时候支出收入占一半以上的家庭还要总人口比较,所以中产阶级代表比重和中等收入比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谢谢。

  2011-08-03 16:05:56

  经济参考报:

  请问魏老师,报告里提到城市贫困人口已经超过五千万,这意味着什么?另外总报告提的是09年是这个数据,但是后面分报告提2010年是这个数据,到底是哪年?

  2011-08-03 16:06:31

  魏后凯:

  城市贫困是相对贫困的概念,这样一说比农村贫困还多了,农村贫困是两三千万,所以我们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概念。经济的发展总是有一部分相对比较贫困的,城市贫困就是相对贫困的概念。这是一点。

  再一点,城市贫困是根据我们的数据测算以后大概五千万左右,是09年的数据,2010年系统的数据现在还没有。现在国内外对城市的贫困做了大量研究,学术界对此估计不一样,部门发布也不一样,农村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现在城市贫困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的一天一美元,农村贫困一下就下来了。现在城市贫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部门、学者估算都不一样,我们有一个专题报告,根据我们的标准,大致有一个测算是在五千万左右,也是一个估计的数字,是相对贫困的概念。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城市相对贫困问题越来越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011-08-03 16:09:44

  陈淮:

  五千万不是估计过高的数据,而是一个显而易见偏保守,五千万只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6亿城镇人口的7%、8%,中国城市中只有7—8%的人是贫困人口,我觉得这个估计恐怕不是过高而是过低了。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在前20年,1987扶贫攻坚战的时候,一是温饱,这个标准叫贫困,现在不完全一样。竞争力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这是第一。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二是在过去人群偏离中间,中值线程度,计划经济下主要人群聚集在中直线周边,随着市场经济和这几年发展,远远偏离了低于中直线的人群人口在增加,这也是贫困化的重要因素。三是生活水平改善,低于或者明显差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属于贫困化,这就是相对贫困化,所以归纳起来,7%—8%的城市贫困人口只是一个学者偏保守的估计。

  2011-08-03 16:12:48

  广州日报:

  现在大家都关心房地产限购的问题,你们怎么评价现在限购的作用?这段时间二手房成交量也有回升,有消息说二三线城市开始扩大限购,你们认为意义和作用将会是什么样的?关于投资保值,最近黄金价格涨得比较厉害,买黄金比买房子哪一个更实际?

  2011-08-03 16:13:39

  陈淮:

  限购这件事,第一,限购限什么了?既然有这么多在座的媒体,并且是现实问题,限什么购了?是不让普通老百姓买房子了吗?这才是问题所在和现实意义。哪一条限购不让老百姓买房子了?不让买第三套、第五套,过度占有资源的需求,不让为卖而买的投机性需求而买房子,你认为有什么不合理吗?当我们的资源供给不能够在短时间满足多方面需求时,你说需求应该优先满足住房困难的群体还是满足那些拿着钱不知道买黄金还是买房子好的人的需求呢?如果你有的是钱上一辆公共汽车,我出双倍票价把座都买下来,让所有人都站着,你觉得公共政府应当对这种行为做出调整还是不应当?最后,各大城市已经人口过渡承载了,我们需要调整城市结构,这就需要一定的措施,鼓励人们向二三线城市聚集,而不是向过大城市聚集,刚才蓝皮书中有很好的研究,在这里面每个人加入进来,你可能一年能挣到三到五万工资,但是城市为了管理这一个新增加人口要付出10—12万管理费用,城市管理是要讲效率和成本的,让老百姓以及城市人口享受到更好的城市公共服务,享受到更好的宜居条件,这就是我说的,我们调整城市结构势在必行,也是限购里面讲到沿海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问题,沿海特大城市,除了前面提出的质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义,我们要抑制这些城市的过度扩张,二三线城市的限购在去年国十条今年国八条中,不是最近的国务院常委会明确提出,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也可以采取一定的限购措施,正如股市的涨跌停板一样,某一个股票被专家炒的,散户不明真相跟风,需要冷静,明天你要想一想买不买,卖不卖,这也是对老百姓、民生、财富的保护。谢谢。

  2011-08-03 16:21:54

  潘家华:

  陈所长讲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我补充一点,陈所长讲得是从现实看,因为你问的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现实的问题也要历史地看,限购政策是计划经济中的一种方式,对开放和市场经济来说因此是一种倒退,在现实中肯定是有必要的,但从历史来看,限购政策只是一种临时的过渡性的政策,限购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稳定下去,所以我们要历史地看。至于什么时候取消限购政策,要看政策的导向,因为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如果现在将政策导向进行调整,将住房房产的持有成本和将来转让的成本提高,所谓持有的成本,就是房产税的问题,如果按照总量,根据面积、价格增收累进的税,过多占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就按照累进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更多费用,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我们现在有的人有十套房子、八套房子,三五套房子,这群人多数属于城市中间群,应该是60岁左右的人,这些人过十年、二十年离开这个世界,如果遗产税征收的话,也不会持有这么多房子。所以政策还在于我们的导向,还在于相应的调整,现在民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采用临时的,甚至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从长远来看,从历史来看,这些政策一定会被取消的。今天的交流环节到此结束。

  最后我再进行一下总结:首先,感谢大家,证明大家对我们的皮书是感兴趣的、认可的,对我们的交流还是觉得有吸引力的,在此表示感谢。第二,对几位演讲嘉宾表示感谢,他们是城市发展领域中的权威,讲得都非常深刻、到位,对问题的解读也很有深度,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对几位嘉宾的按将和解读都是表示赞同的,作为会议主持人,对演讲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城市发展现在确实在转型的进程中,现在是第四本城市发展皮书,2012年我们还会有,希望大家对于城市发展皮书进一步完善提出宝贵意见。今天的皮书发布会和高层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