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武常岐:中国企业离开这个市场去哪是个悖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17:44 来源: 新浪财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新浪财经 陈鑫 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新浪金麒麟论坛今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经济的全球机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在分论坛上表示,企业全球化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走,摸索市场。以下是武常岐发言实录。

  武常岐:我的题目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和国际化路径。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多,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原因,理论、时点上这个成立,而且是误导,过去二十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比例和外汇储备只占2%,中国外汇储备是宏观出问题,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基于收益的考虑。全世界看下来,资本增殖最快的国家,未来中国政策推向内需,市场最大的就是中国,中国企业离开这个市场去哪儿?这是个悖论。

  实际也有一个解决的方式,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本身的资源,本身的能力很难持续,它必须要在全球寻找资源和战略资产,看上去是一个悖论,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刚才几位企业家说的非常好,关键的主角是企业,是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是要有能力的,宏观市场看来,十六大提出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但十年确实直接投资有很快的增长,但过去三年停滞,大概在500—600亿之间,企业在观望、摸索和总结,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很多的挑战,离开高速增长的市场,会有文化的挑战,有穆斯林文化,有制度的挑战,有制度的差异,有独裁,有军政府,有多党,有议会等不同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差别很大。还有地域差距很大,到拉美等等,还有经济落后的国家,差距扩大等等等问题。

  企业应该怎么做呢?去差距比较小的地方呢?还是到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呢?大部分宏观经济,中国在外面的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亚洲,70%、80%,在非洲和拉美,这和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经济发展比较接近。最近我发现一些另类,我和研究生研究了2000年的上市公司,有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在海外设立了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而且这些企业首选的不是亚洲,最多的是美国,第二是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市公司中选择“走出去”的企业,他们本身因为体制、结构、竞争力问题可以在非常有挑战性的市场当中站住脚。

  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衡量呢?我们进一步做研究,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在海外拓展的企业资产更大,资产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都更高,高到什么程度?高到以几十倍计算。我们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企业上市公司中,在海外设立子公司的企业比不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只在国内的企业,资产回报率和同行业差30倍,不是30%。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比如华为的模式,开拓市场,中石油中石化开拓资源,联想模式是全球化,吉利模式是收购资产,还有好孩子是创新。总体来讲,这些是初步的阶段,要逐步打造竞争力,不可能一夜之间竞争力非常非常强。

  我这里总结了六个要点:

  一是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走,摸索市场;

  二是建立联盟,中石油、中海油早期单打独斗的都失败,联合当地的都相对比较成功,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资源和人才,肯定要尽可能争取更多的人;

  三是要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其实中国市场是全世界增长最快,前景更好的,有经济学家预测,2040年中国经济是全世界经济的40%,不服务这个市场服务哪个市场?

  四是文化融合;

  五是企业到另外一个国家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强调中国要承担社会责任,在所在国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成为模范公民。

  六是投资风险,很多国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不稳定,为什么在利比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事件,看上去是一个“胜利大逃亡”,但为什么把这么多的资产集中在这个国家。这是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政府还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商务部三次推出了投资指南,哪个国家,哪个行业会比较好,这确实对企业“走出去”有帮助,双边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者贸易制度是有帮助的;另外就是放宽政策,现在的政策限制还是挺多的。现在有些企业还要批,3亿发改委不批了,省里还要批。核心问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拼搏成功的机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