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预付卡金额将超3000亿 实名制难防腐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6 16:22 来源: 法制晚报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截止 公众赞成“实名制” 但看低其效果 反腐专家表示——
今日零时,预付卡管理办法征意见截止,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就是实名制,目标直指预付卡企业的灰色利益链。
法晚记者发现,虽然社会各界多数认可实名制是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但对其具体操作及落实持不看好的态度,有公众建议,应取消预付卡。
央行等部门10月28日起就《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内容
央行意见稿 亮点在“实名”
意见稿提出,预付卡分记名预付卡和不记名预付卡。单张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为5000元。单张不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为1000元。
购卡人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含)以上时,应使用实名。发卡机构应当识别购卡人身份,登记身份基本信息,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
代理他人购卡的,应当登记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基本信息,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通过预付卡受理终端发起的交易应记载交易日期、时间、预付卡卡号等信息,对于记名预付卡,交易记载事项还应包括“付款人名称”。
业内
赢利受影响 有“空子”可钻
多位预付卡业内人士坦承,征求意见稿对“实名制”的推进单靠一纸法规之力难以实现。
据了解,今年9月央行与商务部联合展开全国的预付卡专项检查,实名制的执行情况成为检查的重点项目。
在被抽查的企业中,多数未按规定登记和留存单位购卡信息,而对于单位购买5000元以上(个人购买5万元以上)进行转账方式购买的要求,使用现金的企业仍不在少数,甚至有企业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回避实名制的监管规定。预付卡实名制的推进缓慢。
业内人士坦承,借助预付卡洗钱的现象曾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监管盲区,而这部分亦构成预付卡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该交易的规模不小,如果严格按照实名制新规执行,预付卡企业的盈利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实名制推进会受到重重阻滞。
数据
2013年 预付卡金额将超3000亿元
有关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发行的多用途预付卡市场规模达到了965亿元,预计2013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3000亿元。
另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有企业发放预付卡的平均次数为3.9次,事业单位和机关政府部门分别为3.6次和3.3次,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为3.3次和3.2次。
预付卡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容易滋生行贿受贿等各种腐败现象的“温床”。由于过去大部分的预付卡没有具体明确金额上限,也不采用实名制,这一方面增加了对“返点”等商业贿赂行为或直接通过预付卡进行行贿受贿的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也为部分不法分子“洗钱”、套现、逃税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实名制”等规范措施,能否有效“卡”住预付卡腐败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许多网友表示难以乐观。
专家
真名消费 一定程度上制约腐败
反腐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对法晚记者表示,近年来,收商业预付卡已经成为受贿的一种新形式。“因为直接送钱,会引起对方的警觉和紧张感,送一张卡,像小礼品一样,行贿者和受贿者都感觉‘没什么’。”
据悉,早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就明确,收商业预付卡和收受等额现金一样处理。林喆介绍,2010年反腐五条禁令就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一万元是一个限制数额,并不意味着收受数额比这个少就没事了。”
但她同时表示,如果分多次购买一万元以下面额的预付卡,有可能会躲避登记。
林喆认为,实名制能对收送预付卡腐败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能完全根除。
对于反腐败而言,在源头设置的关卡越多,权钱交易的阻碍就越大。很多时候官员因为怕惹麻烦就会拒绝对方的贿赂,某一次行贿的可能就被终止了。“比如有的官员不敢收卡,就向对方开单子,对方用卡去购买实物,会更隐蔽了。”林喆说。
实名预付卡 有可能遭商家抵制
林喆预言,预付卡的实名制会受到商家抵制。“因为商家不在乎有没有腐败,他们追求的是利润,预付卡的实名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润,当然就不会积极配合。”
由于预付卡行业成为滋生洗钱、套现等违法违规行为温床的时间已久,黄牛党和商户之间形成了一条系统的利益链条,要根除这一顽疾,难以靠一纸法规或者一家监管机构的力量实现。
林喆建议,除了购卡实名登记外,在其使用时需录入身份证号。“一旦卡使用完被回收,可以进行公示,也方便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查到真实使用者。如果使用者发生转移,能很快查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多知道点儿
预付卡又叫储值卡、消费卡、智能卡、购物卡等,顾名思义就是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
央行“办法”中所指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采用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价值,包括但不限于磁条预付卡、芯片预付卡(含电子现金、电子钱包),具有唯一身份识别性质的密码、串码、图形、电子信息、生物特征信息。
本版文/记者 温如军 制图/周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