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21:13 来源: 商务部网站

  一、2011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2009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反弹,2010年全面走强。201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度持续攀升,之后又高位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2005年=100)于4月达到209.9的高点,比年初上涨15.4%,比上年同期上涨32.8%。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均已达到或超过2008年中期金融危机引发商品价格重挫前的高点。金属价格持续上涨,黄金、铜、锡等价格先后创历史新高,铜价突破10000美元/吨大关,锡价达到33000美元/吨。原油及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达到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新的高点,油价接近120美元/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2月份升至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季度开始,由于市场对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跌。进入三季度,各品种价格走势有所分化。粮食、铜等一些基本面较为坚实的商品价格明显回升。石油、部分有色金属仍在震荡调整。黄金价格大起大落,亚洲市场8月下旬突破1900美元/盎司,此后持续下跌,纽约市场更于9月23日暴跌5.9%,创5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尽管经过剧烈调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至9月份,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仍比年初高3.5%,比上年同期高25.4%。

资料图资料图

  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及农产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改善了资源出口国的财政和经济状况,但推高了世界生产成本,成为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通胀蔓延,2011年以来形势更加严峻。美国8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8%,核心通胀率达到2.0%,为2008年11月份以来新高。欧元区核心通胀率(HICP)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通胀上升更为明显。据IMF报告,2011年7月全球广义通胀率4.59%,其中发达经济体2.94%,新兴经济体6.86%,均为2009年以来最高。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向下调整影响,新兴经济体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胀率自二季度以来已有下跌趋势,但在全球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加之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水平的滞后影响,通胀压力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增长缓慢,新兴经济体更需谨防滞胀风险。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因素

  现阶段,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需,同时还受货币因素、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地区局势的显著影响。市场对未来经济形势和商品供需的预期仍是决定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但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资本力量对短期价格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价格进一步回调的风险加大,但考虑到一些供需因素,价格下跌幅度将受到抑制。据英国经济学人情报社(EIU)8月份的预测报告,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将比2010年上涨30.8%,2012年比2011年下跌9.2%,但仍高于2010年价格水平。其中食品饮料和工业原材料2011年分别比上年上涨32.4%和27.8%,2012年则分别下跌11.8和6.5%。

  展望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国际商品市场充满变数,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而漫长。继年初的良好开端后,国际金融市场再现动荡,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低迷,投资不振,就业情况不佳,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日浓。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占全球生产总值2/3以上的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多数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需疲弱、国内通货膨胀、经济结构转型等挑战,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虽仍保持较为强劲势头,但以一己之力不足以拉动全球经济。

  其次,充裕流动性推高商品价格。2011年以来,为应对通货膨胀,主要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陆续退出,欧元区和新兴市场等经济体货币政策也逐渐收紧。资金抽逃是造成二季度商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经济持续低迷,近期各国货币政策主要目标逐渐由抗通胀转向刺激经济,货币政策风向出现由紧缩转为宽松迹象。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维持低利率政策。欧洲央行最近宣布维持1.5%的基准利率不变,不仅停止加息,甚至出现了降息以避免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呼声。为应对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新兴经济体纷纷加强资本管制,并放缓加息节奏。在全球实体经济低迷、投资活动不振的背景下,过剩的流动性必然涌入商品市场以避险增值,从而推高商品价格水平。

  第三,大宗商品需求增势逐渐减弱。经济全球化、跨国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发展,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生产基地,同时庞大的人口也使其具有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对大宗商品有持续增长的需求。但也要看到,本次经济危机发生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潮流,资源使用效率将不断提高,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将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因此,尽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将持续相当长时期刚性需求增长,但增速有望减缓。此外,从当前市场格局看,商品市场真正繁荣仍有赖于发达国家全面复苏,而不能仅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但近期内发达国家的商品需求仍将呈低增长甚或负增长。

  第四,部分商品供应依然偏紧,抑制价格下行空间。尽管需求增长趋缓,但许多大宗商品消费总量仍将攀高,部分商品供应偏紧,使目前较高的价格水平得以维持。频繁的灾害天气导致一些主产区减产,粮食供应紧张,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至18.4%。受资源稀缺和供应垄断影响,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多年来维持在大致相当的水平,预计2011年产量将略低于消费量。2011年上半年,铜、镍供应有不同程度缺口。紧平衡导致市场非常敏感,地区冲突、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作物天气等一些突发、偶发事件足以引发市场激烈反应。在生产增长受限的同时,一些主要出口国的贸易政策也加剧市场供应紧张氛围。

  第五,美元汇率波动加剧商品市场不稳定。美元强势地位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动摇是不争的事实,商品期货成为重要避险工具,特别是价值相对较高的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和铜、镍、锡等有色金属。5月份以来此类商品价格在短暂下跌后迅速飙升就是明显例证。如果美联储推出QE3,有可能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若欧洲债务危机迟迟不能解决、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重,市场避险资金又将重新追捧美元,商品价格将承受下跌压力。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商品价格走势愈加错综复杂。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农产品 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急速攀升,至2011年2月达到历史高点。4月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同时本年度粮食播种面积受高价格刺激而大幅增加,预期粮食供应局面将大为改善,粮价有所回落。FAO编制的价格指数显示,8月粮食价格比2月高点下跌2.3%,比上年同期上涨36.3%。粮价上涨推动了农产品综合指数及肉、奶、油等各类价格指数的上涨,特别是肉类,8月FAO肉类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8.2%。肉价持续上涨成为许多国家CPI上涨的主因。展望全年,粮价仍将受到支撑而保持高位。首先,全球各地的恶劣天气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美国产区天气异常,玉米和大豆单产和总产量均低于期望值。巴西大豆主产区受到严重干旱威胁,播种前景和产量潜力堪忧。其次,低水平库存令市场担忧。尽管俄罗斯已解除谷物出口禁令,但不足以抵消其他国家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和需求增长。国际谷物理事会(IGC)估计2011/12年度全球谷物供应缺口为1000万吨,库存将下降至四年来的最低水平3.34亿吨。第三,主要出口国贸易政策的影响。泰国新政府考虑于收获季启动为期一年的“农户收入保障工程”,其设定的大米最低保护价比目前市价高出25%-40%,一旦该计划付诸实施,大米出口价格将因此大幅提高。

  石油 原油供需多年来处于脆弱紧平衡。2011年以来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对世界石油供应有一定影响,导致布伦特原油和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价差拉大。为弥补利比亚、尼日利亚、伊朗等国的产量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他成员纷纷超配额生产,7月份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更是达到30年来最高。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约8950万桶,比上年增长1.4%,2012年增长1.8%至9110万桶。其中OECD国家2011年比上年减少34万桶至4580万桶,下降0.9%,2012年则与2011年大致持平。需求增长将全部来自非OECD国家,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3.7%和3.8%。2011年全球石油产量预计为日平均8870万桶,略低于消费量。但考虑到随着中东北非产油国形势稳定,石油生产逐渐恢复,且持续高油价刺激了油页岩等非传统油气资源及其他新能源投资增加,石油供需形势有望趋于缓和,油价难有大幅上涨。此外,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普遍增强,资金对商品期货的投资热点日趋多元化,石油的风向标作用有所减弱,波动幅度将有所收敛。

  有色金属 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劳资纠纷、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2011年以来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起伏不定,总体呈高位震荡运行格局。未来一段时间,欧美需求乏力、投资不振,新兴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有色金属需求增长将放缓。然而居高不下的价格已令生产商开始消化库存,前期铜、铝、铅等多种有色金属的交易所库存明显回落,未来补充库存的需求有助于提振市场价格。全球性通货膨胀大大抬高有色金属生产成本,也抑制了价格水平下跌空间。此外,出于保护资源和本国工业等目的,一些主产国加征资源税或出口税,也使金属价格难有大幅下跌。

  纺织纤维 2011年以来,由于需求增长、产量连年下降,棉花供需失衡,全球库存水平跌至15年来低点,棉价大幅上涨,棉花展望CotlookA指数于3月初达到历史高点。在高价格刺激下,本年度棉花播种面积继上年度扩大11%后再增7%。尽管美国遭遇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棉花生产和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全球产量仍有望达到创纪录的1.24亿包,目前的供应紧张状况将得到缓解,棉价将显著回落。随着棉纱和竞争性化纤价格亦随棉价上涨,纺织品和服装的整体价格水平将有所抬升。医疗、汽车、装饰等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蓬勃发展,纺织纤维及面料在功能性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钢铁 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1-8月全球粗钢产量10.1亿吨,比上年增长8.3%,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尤以南美和亚洲产量增长最多,分别为13.2%和9.5%。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钢材消费量将分别增长5.9%和6.0%,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钢需求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72%。供需两旺推动钢价走高,截至9月末,CRU钢材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2.7%。在市场旺盛需求和供应垄断、出口国限制政策的供需双重影响下,2011年铁矿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持续高价刺激了矿山投资,全球铁矿石供大于求因素正在累积,未来矿价有向下调整需求。自从2010年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发生重大改变以来,世界主要商品交易所都陆续推出了铁矿石掉期合约,更多衍生工具也在酝酿中,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机电产品 欧美国家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其制造业在年初强劲扩张后,于二、三季度再次陷于疲弱。其中,中间产品生产降幅明显,机械和工程部门相对较为活跃,主要是新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设备投资逐步复苏,为先进工业国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机械设备订单。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VDMA)统计,2011年上半年,德国机械设备出口689亿欧元,同比增长18.2%,接近2008年同期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日本机械订单统计,6月份日本机械订单出现大地震后的首次环比增长,增幅为9.3%,其中震后重建和来自新兴市场的工程机械产品需求是主要增长点。但从世界范围看,未来机床及大型机械设备市场增速将放缓,需求将由新产品逐渐转向改造和再制造,技术支持、备件供应链、维修升级服务等将有巨大市场潜力。

  由于对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担忧,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总体疲弱。信息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预计,半导体市场产能过剩、需求乏力、库存增加、营收放缓,201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将比上年下降0.1%。消费电子产品中,预计2011年全球个人电脑产量仅增长3.4%,手机市场也放慢至11.5%,远远低于前几年的增速。但平板装置、智能手机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需求仍强劲。新领域的电子应用将是电子行业未来热点,如医疗电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新能源成为各主要经济体政府力推的新兴产业,日本大地震造成的严重核电站事故使各国对核电发展更加审慎,风能、太阳能产业潜力巨大。欧洲对风电发展兴趣日浓,预计到2020年,风电占欧盟电力需求的比重将由2010年的5.3%提高到15.7%。2011年以来欧盟主要国家光伏补贴政策陆续出现调整,同时受风电挤压,过去几年持续增长的欧洲太阳能产业前景受到严重影响。美国政府继续对大型太阳能项目给予支持,美国光伏市场有望保持强劲增长。

  2011年上半年,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普遍不景气,新兴市场增速明显放缓。欧洲大部分国家以旧换新优惠政策到期,加之债务危机影响,各国车市普遍降温,上半年轿车累计销售量同比下滑2%。大地震严重影响日本汽车生产和销售,原已疲弱的汽车市场更加萧条,8月份日本汽车销量连续第12个月缩减,同比下降25.5%。预计要到2012年下半年,日本汽车供应链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美国是汽车成熟市场唯一亮点,上半年轻型车累计销售量同比增长10.8%。2011年上半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新车销售同比增长9%,与2010年上半年37%的增速相比大为放缓,但仍是前景最乐观的市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发展热点,但目前电动汽车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提供补贴,未来2-3年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需求不足,海运市场持续低迷,运力过剩,使得造船业一直未能从经济危机打击中恢复。2011年1-7月全球合计新接订单43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干散货轮、油船、集装箱船订单均大幅减少。船价一直低位徘徊。在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下,造船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面对严峻形势,造船业竞争向超大型化、专业化、节能低碳方向发展,1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增长迅速,液化气运输船、离岸钻井设备广受青睐。国际海事组织(IMO)2009年推出的强制性能源效率设计指数(EEDI)将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对新船建造过程中的船舶设计、生产工艺技术、配套设备、新能源技术应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