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评奖或遭遇嫌贫爱富 百万门槛是次优选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6:56 来源: 北京晨报民政部日前启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针对2011年度慈善领域的人和事进行评选。本届“中华慈善奖”设立了基本参评标准,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要达到100万元以上;另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也将作为衡量指标。同时,所有奖项还将从影响力、持续性、创新性、适应度和公信力等方面进行评审。(1月3日《新京报》) 对此,有评论认为,百万门槛过高,也有人认为,这是客观存在的门槛,争议不小。其实,审视过去的一年,我们脑海里有比以往越来越多的慈善活动印记,而这些公益活动,也注定成为过去一年的“注脚”。在这些或辛酸或温暖的故事叙述中,我们知道,慈善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公益是一项社会必答题。因为,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孩子,需要温暖,需要慈善带来的“甘泉”。付诸这般背景下,再来审视“中华慈善奖”,或许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与思绪。
正方
不以数额论英雄
设立中华慈善奖,无疑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个人与企业积极捐献慈善事业,而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规定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达到100万元以上,显然也是出于鼓励个人与企业更多地向慈善事业捐献的良好初衷。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捐献需要通过一定的捐款数目具体体现,但是爱心却是不能简单以捐献数目的多少来衡量的,捐献数额的大小并不是衡量爱心的唯一标准。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实际上也存在不少尽管捐献绝对额不算很大,但是却是倾尽其所有进行捐献的爱心人士。单以天津的白芳礼老人为例,他用蹬三轮赚来的血汗钱先后资助了300多个贫困学生上学,自己却舍不得吃肉、吃鱼,也舍不得买新衣服。而如果单以捐献的绝对额来计算,白芳礼的捐献数额够不上最具爱心个人评选标准,但是他却是人们心目中公认的“最具爱心捐赠个人”。
与此同时,有一些富人的捐献数额尽管超过了100万元,但是相对其总财产来说所占比例却并不算大,在这种情形下,显然不能说其比白芳礼及其他一些积极捐献的普通人更具爱心。而最具爱心捐赠个人评选设立捐献数额需达100万元以上的门槛,不单将让一些尽管捐献绝对额不大、但是却是倾尽其所有的爱心人士被排斥在评选之外,导致普通人的爱心不能得到平等尊重。
所以,作为我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的中华慈善奖,其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等奖项评选,不应当设立有关捐献数额的门槛。
魏文彪
观察
慈善无门槛
贡献有大小
慈善无门槛,善心无大小,所以在这种理念之下,“中华慈善奖”的百万门槛看起来有些“嫌贫爱富”,对那些热心慈善的普通人似乎有所不公。但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应将慈善的无门槛与“中华慈善奖”的百万门槛混为一谈。
慈善的确无门槛,可对于“中华慈善奖”这样一个奖项而言,设定必要的评选条件,对捐赠资金多少设定一个标准却无可厚非。作为一个表彰性的慈善奖项,其目的是倡导慈善理念,鼓励捐赠行为,而不是排排坐吃果果。如果按照慈善无大小的逻辑,“中华慈善奖”这样的奖项就没有设置的必要,因为不管捐赠钱数多少,大家都作慈善了,人人都应该是慈善家。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看似公平,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宣传慈善,促进慈善的作用。尽管捐赠资金不管多少都是慈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捐赠1块钱和捐赠1个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对慈善事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才是设定捐赠门槛的根本原因。
设定百万捐赠资金门槛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中华慈善奖”的评选,有了这样一个门槛,可以迅速地缩小评奖范围,锁定评奖对象。二是对那些捐赠资金多的企业和个人的一种鼓励。捐赠资金多不一定就代表他的慈善行为更高尚,但起码说明他为慈善贡献的力量比较大。
慈善奖的百万门槛其实并非对普通慈善行为的一种否定,而是对慈善理念的一种倡导。对一个真正的慈善者来说,看到的不该是百万门槛有多高,而是那些获得了慈善奖的捐赠者原来真的比自己更优秀一些。 刘少华
反方
门槛是客观存在
中华慈善奖中的有些奖项设立门槛是必然的,说出来应该更透明。因为投身于慈善事业的人士越来越多了,而慈善和爱心并不是完全可以画等号的事情。你捐多少钱体现的都是爱心,但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是要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持的,简单点说就是做慈善需要钱,而且是钱越多越好。绝对不是说你捐出1万元钱已经占了你总收入的50%,他捐出1千万仅仅占他收入的5%,所以,对接受捐赠者来说,你捐出的那1万元钱,就能比他捐出的1千万元钱扛花10倍。捐出的钱的币值是一样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评奖绝对不是捐赠额的大比拼,除了资金门槛外,所有奖项还将从影响力、持续性、创新性、适应度和公信力等方面进行评审。比方,在“2010年中华慈善奖”申报时有多家烟草企业申请,但最后公布的37个“最具爱心企业”奖项中没有一家烟草企业。对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说,最具爱心企业奖不会对有重大负面的企业打开大门。“不管它捐了多少,都是一票否决。”另外,据介绍,“中华慈善奖”是我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而慈善评奖如果不设门槛的话,太大的评奖基数也只能是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与慈善事业的宗旨背道而驰不算,而要是真让一个年捐赠千元或年捐赠万元的人或企业获得了“最具爱心捐赠个人”、“最具爱心捐赠企业”那样对哪一方面有好处呢?再说了,如果做慈善就是为了得奖的话,那也不是真慈善呀。
所以说,“中华慈善奖”的门槛就是客观存在,和爱心货币化无关,如果按照捐赠额和收入之比作为标准的话,这似乎是符合了爱心多少的标准了,但是不是会更麻烦呢?所以说,“中华慈善奖”评奖设门槛并非嫌贫爱富。 刘宇
评判
设百万门槛
是次优选择
对这“中华慈善奖”而言,这次最大的质疑,来源于其设置“百万门槛”。的确,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慈善是不能货币化的,它是一种爱心的表达,一种真情的流露,一种温暖的传递。一个人捐款百万与一个人捐款百元,从本质上来看,是很难区分到底谁更爱慈善的,也很难断言,到底谁更适合在“中华慈善奖”上获得一席之位。
中国的企业家慈善是一块短板,而这,却是慈善可以挖掘的一块“肥肉”。故而,的确需要一种激励效应,让我们的企业家逐渐爱上慈善,爱上给人带去温暖的感觉,爱上享受因慈善带来的喜悦。而“中华慈善奖”,正好可弥补这样的“空缺”。
于个人慈善而言,多数人只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没有多少草根的慈善,是为了登上“中国慈善奖”而慈善的,换言之,草根是为行善而慈善,而多数企业家呢?则是为了登上“中华慈善奖”而行善,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得奖了,会带来利益,利益好了,再慈善再得奖,继续扩充影响力。在一些企业家眼中,“中华慈善奖”只是一个工具,慈善也不过是一粒棋子。
但很遗憾,我们需要更多的善款,更多的物资,去温暖那些贫困的人。此时,让“中华慈善奖”成为一些企业的工具,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一种当前逼仄氛围下的“次优选择”。毕竟,当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问题,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时,讲公平是一种奢侈的。尽管我们也承认,货币化慈善是一种亵渎,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我们的慈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仍需发扬“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精神。龙敏飞
■三言两语
●就感动而言,一个捐款百万的人,多数财力雄厚,你我不会感动,而在汶川地震时,一名乞丐捐款上百元,却让你我泪如雨下。
——杨宁
●感动归感动,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慈善行为,对个人而言,或许可以,但对具备经济头脑的企业家而言,或许很难。
——刘晓伟
●奖项的评选虽然需要设定明确的参评标准,但100万元的门槛可能会把平民慈善家和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一标准既存在爱心货币化的绝对倾向,也有违公平。
——胡嘉为
●会不会使得相关评选实际上成为一种仅有有钱人能够参选的“富人俱乐部”,而这显然还容易导致产生“只有富人才能奉献爱心”这样一种具有偏差性的舆论导向?
——郅振铎
●我们的社会,仍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对他们而言,没有比慈善带来的温暖更感动人心了。
——宁芸
●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富人鼎力相助,同时也需要普通人积极参与,富人的巨额捐献可以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巨大帮助,普通人奉献的涓涓细流同样可以汇成推动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洪流。
——许巍巍
●在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一年数千亿美元的捐款中有80%是个人捐助,而个人捐助中的70%又是来自普通人。当以为鉴。
——马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