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项兵:中国的崛起为日企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4:58 来源: 新浪财经

  蔡成平 发自东京

  2012年3月8日,日本东京,“2012中日CEO年度论坛”,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项兵正在阐述“从月球看地球”的理论,“从月球上看地球,全世界都是你的,一定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民族品牌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当年丰田、三星打着民族品牌的旗号进入中国,他们会在中国取得成功吗?”他向在座的企业家倡议,“一定要摆脱狭隘的爱国主义,超越国界整合全世界最优秀的资源,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这是一场针对中国与日本两国经济如何融合与发展的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论坛,中日企业界精英云集。

  项兵认为,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共同开拓中国及日本市场,甚至在未来联手改变全球市场的既有格局,这可能成为今天中日两国相互整合资源的重要历史性机遇。他解释说,从制造、管理方面来看,日本仍是“围棋九段高手”,这对于中国企业在未来从“组装模式”转型到“中高端制造模式”,提升产业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日本企业的重要性绝非其他亚洲国家可比。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排名第一,而中国在日本的直接投资额在2010年仅仅排名第8位。虽然从去年开始,中国凭借37起对日并购在对日并购国家排名中占据首位,但显然中国对日投资的增长趋势与空间依然巨大。

  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日企相对保守,日本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与中国企业合作等方面都不太积极,日本政府鼓励日本企业去印度等其他新兴地区发展。但在这些区域日本企业发展缓慢。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基本国策是‘只改革不开放’,能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的外企寥寥无几。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市场无论在经济整体规模、商业开放程度、文化包容性,还是整体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应该成为日本企业最佳的选择。对于长期处于萧条期的日本企业而言,携手中国企业,搭上中国快车,将可能成为日本市场的重要历史性机遇。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享有一定的共性,加之日本过去多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者,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日本不应错失中国崛起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他向在场的300多位日本商界人士强调,与中国企业合作应该成为日本中小企业寻找投资与市场机会的首选。针对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隐忧,项兵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发展至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不可能简单地归结于‘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虽然前100家中国的大企业中近90家是国企,但在中国民企却提供了80%左右的现有就业岗位,创造了90%以上的新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模式并非‘另类’,也是民企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并且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各个大国中也绝无仅有,日、德、英美等世界各种主流管理模式都被容纳其中,从这一层面上讲,中国开放与包容式的发展模式代表了未来的趋势。”

  项兵院长的演讲充满了一种无法抗拒的气场,演讲结束,他来不及吃中餐就要匆忙返回北京。在赶飞机前的一个小时,他接受了新浪财经的独家专访。他认为,“面向未来, 中国的企业家需要更多的耐心、专注和精细精神,我们在许多方面显得比较浮躁,但真正好的东西都需要是几十年才做出来的,不可能今天投入明天就立竿见影,许多真正的核心制造技术仍将被日、德掌握”。他因此主张,“中日强化合作也可能是实现亚洲与美欧并肩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核心技术、流程、精细制造等方面,中国与日本差距是很大的,中国企业的“创业精神”若能结合日本企业的“精细制造”,不仅可服务中日两国,也能服务全球市场。

  以下是项兵与新浪财经的独家对话。

  新浪财经: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目前的现状如何?

  项兵: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制造业技术领先、流程先进、研发能力强且具备品牌优势,但弱点也很多,在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上存在着不少改进空间,再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减少情况加剧使得日本国内市场日渐萎缩。

  中国可以与德国等其它制造强国寻求技术合作,但日本要想在美、欧市场有更大的作为,可能不太现实。其他新兴市场,例如印度奉行的“只改革不开放”国策,印度的GDP目前只有中国的1/4左右,贸易占GDP的比率比中国小很多,未来几年的增长率也比中国低。将来5-10年,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火车头,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新浪财经:目前中日经济合作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项兵:两国外交等政治层面起伏很大,且在历史问题上争议不断。其实,我们要尽量做到一切先向前方看、多着眼于未来,毕竟未来发展更为重要。

  日本的管理优势集中在制造系统集成方面,但文化极度封闭是其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日本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进入日本不太积极,尽管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的外资政策有所转变,而我认为开放的程度还是太低了。我希望日本政府为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以及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政策环境。同时,中国商界要对日本潜在的机会给予更高的重视。在制造业方面,日本领先全球,中国目前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组装大国”,我们离“制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吃苦耐劳、承担风险、创业冲动上,我们具有优势,但我们做“细活”的功夫和日本差距明显。

  新浪财经:针对日本国内担心的“中国风险”,您有何建议?

  项兵:意识形态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军费增长透明度不高,恐怕是外界误解中国的主要原因所在。首先,我想借用壳牌公司CFO的观点,他说“壳牌50%的全球业绩增长来自中国,不进入中国市场就没有未来了。要把握机会,如果失去这50%的增长,企业将何以为生?”

  有些误解是了解不够所致。海外对中国的理解至少不全面,于是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偏见与障碍。当然,我们需要更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的发展;日、德、美等各种模式都可以在中国市场实践,我们这种对世界各种管理模式的开放与包容在全世界是独有的。

  新浪财经:提到“技术保护”,您如何看待“山寨”现象折射出的知识产权保护欠缺呢?

  项兵: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的非常成功。如西门子、大众、丰田等业务都在中国获得了收益,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挑战与问题的呢?总有人对中国环境充满抱怨,5年以后这些只会抱怨的人几乎全部消失了。相反,那些思考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至少不一样的环境下,应怎样有效地竞争,如何使合作变得更为重要的企业成功了。态度搞错了永远不可能成功。事实上,没有开放的心态,没有面对问题努力寻找新解决方案的心态,就很难在中国成功。任何企业,包括日本企业,最难改变的是文化。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有时候也是进步最大的障碍之一。

  新浪财经:中国文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一大障碍吗?

  项兵: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富于探险、敢于担风险等是优点,但部分企业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小我”,为社区的公共利益考虑不够,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这种做法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尚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制度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基本行不通。对环境的尊重、对社区的贡献,没有发自内心的重视和认同,不可能在海外有大的发展空间。

  新浪财经:这是否也是中国企业百年基业难以长青的一大原因?日本的百年企业超过一万家。

  项兵:归根到底在于做生意的目的不一样,“如何做生意”是技术问题,“为何做生意”是价值判断问题。我接触过很多欧美的企业家,他们做生意是为了贡献社会,赚钱是次要考虑。我们把追逐财富当作是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于是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会层出不穷。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的企业才会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单纯为赚钱,或许也能产生原始的创业冲动,但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新浪财经:日本中小企业在与中国合作时,应采取怎样的方式?

  项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能有完全固定模式,需要静下心来,寻找适合自身的解决之道。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可直接对接,通过核心技术、品牌与市场的有效资源整合,以合资合作等模式谋求发展。一些台商,例如康师傅和统一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整合了日本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并融合到快速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大陆的企业家可以直接对接日本企业进行新一轮的中日资源整合;这里面,可以想象的空间巨大。

  新浪财经:日本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财团式发展”,这对中国有无借鉴意义?

  项兵:有的企业在朝这一方向发展,但不是主流。美国流行专业化经营,日本是上下游链条式整合,这与其发展历史以及国家战略有关。财团式协作在日本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很多元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中国目前没有绝对主导模式。“没有模式”或许也正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与竞争力之所在。

  至于在中国要不要建立财团?我觉得一切源于市场需求,不必去建议。有经济利益驱动的话,企业家的行动比学者快,不必先入为主地指定一个模式。在中国市场上,要采取哪种模式运营,市场会通过“无形的手”来推动。如汽车领域存在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中国吉利之类的企业也开始有自己的模式了,让他们互相PK,看什么模式胜出,不要国家通过行政方式确定什么模式。

  新浪财经:您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看?

  项兵:我是很乐观的。最根本的还是中国人口红利优势,世界银行预估还可持续20年增长,我认为10-15年不成问题。我跟美国朋友讲“Nobody can stop China,including you”。我们中国企业家的好学、吃苦耐劳,探险与拼命精神也是未来成功的一个保证。 

  中国全球化的步伐非常快,真正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均,基尼系数如此高是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而且我们过于重视发展而忽视环境,这些问题能否被解决非常关键。《经济学人》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No.1,我基本认可。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GDP跃居了世界第一,人均GDP的差距仍很大。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不过,换个角度看潜力巨大,可以从二线、三线城市慢慢来发展。

  新浪财经:全球经济不景气之下,中国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机会何在?

  项兵:中国的国企掌握诸多资源,但其内在的治理和管理问题也很多。而且,以“国有企业”的名义去整合全球资源,全世界都会以“国有企业的考虑超越了经济利益”这一理由对中国企业进行而抵制与限制。

  至于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有些上规模的中小企业大都认为,中国的发展机会比国外好,不愿意出去,所以整合的都是国内资源,加上我们做事比较短视,只考虑“小我”。实际上,我们正在丧失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的机会,这是挺可怕的事。

  新浪财经:有人主张让沿海地区破产的中小企业自生自灭以促进产业升级,您如何看?

  项兵:中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制造成本比过去高了很多,但问题是产业升级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很多企业能活下来就是因为污染成本没有被衡量进去,这样一来,虽然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中国环保成本而补贴了全球经济,发达国家能享受廉价中国商品的背后是中国企业没能充分考虑中国制造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没有其他路可走。

  新浪财经: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您怎么看?

  项兵:中小企业本身面临信贷风险大、透明度低、控制难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球通病,中国尤其显著;中国的金融管制没有放松,很多宏观调控导致的问题并不是政府本意。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中小企业众多,有些时候鞭长莫及。现在,创业板、中小板解决了部分企业的问题,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正大逐步发展,将来他们会缓解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民间资本只是杯水车薪,即使全部放松了管制,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最终还是需要政策的全面改革与大力支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