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版图重塑 成渝经济区演绎“中间崛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1:5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刘林鹏 发自四川内江
成渝经济区的内陆崛起是一场不同于沿海地区既有成功经验的全新开放进程。整合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实力,进而依托区位特点,走出西部,闯出一条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路。
巴山蜀水相连,成渝经济区将巴蜀两地再次紧密联接起来——中国西部经济版图上的“第四极”正在崛起。
11月5日,以探讨成渝经济区发展为主题的推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召开。这是川渝两地官员与国内专家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后的首次聚首,成渝经济区46个市县(区)无一缺席。此次会议地点的选择也耐人寻味——成都、重庆“双核”的“成渝之心”——内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位于成都、重庆“双核”之间,被部分学者称为成渝经济区 “中间塌陷地带”的二级城市,已抢先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嵌入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正借助成渝双核的资本溢出和带动效益加速自身发展。尤其是地处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正中间位置的内江市,正着力打造“成渝之心”。
成渝经济区获批半年有余,但两地至今未建立起有效的协作平台。这一尴尬即将被打破。在此次座谈会上,四川省副省长王宁透露,为进一步深化川渝合作,建立两省市高层联系,工作推进和区域协调互动的机制,形成双赢的发展格局,首次川渝合作高层联席会议将于今年年底召开。
从“中间塌陷”到“中间崛起”
过去十几年,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吸附了周边二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处于成渝中间地带的这些城市形成了经济上的 “塌陷带”。“成渝经济区获批,给这些城市带来了机会。”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表示,这些城市将是未来成渝经济区最为积极的力量。
李勇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节点城市能否发力。重庆、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傲视西部,但能否产生出1+1>2的效果,就要看渝西、川东、川中城市群能否发挥传动轴的功效。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也曾表示,成渝经济区现在只有两个“龙头”——成都和重庆,两地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经济塌陷带”,从成渝经济区整个地域来看,内江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向西172公里,成都;向东168公里,重庆。”目前正着力打造“成渝之心”的内江,就可视为成渝经济区“中间崛起”的典型样本。据悉,“十二五”期间,内江将在“十一五”交通建设投资57.17亿元的基础上再翻5倍,完成256.18亿元的总投资,打造四川省第二大交通综合枢纽,“打通连接18个出省大通道的道路建设”,构建一个南北贯通、东西相连、干支结合以及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全省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初步形成 “一中心两走廊三支撑一环线”的总体格局。
建设“次经济区”
在关注成渝经济区 “中间崛起”的同时,有些学者还提出了加快“次经济区”建设的观点,林凌便是其中一位。
11月5日,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首倡者,85岁高龄的林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起成渝经济区时仍精神矍铄。1997年,林凌在完成《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时,他提出成都与重庆必须合作,建立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经济圈。
“成渝经济区是国家选中的能够带动西部以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有同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大的增长极。要使成渝经济区快速成长,还需要选择和培育若干个次区域的增长极和小增长极,不但要有大增长极,还要有次区域的增长极。”林凌称。
“如果在成渝经济区20.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培育出10个以上新增长极,在这些增长极的相互作用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就不是一般的速度,而是超乎寻常的高速度。”林凌说。
“中国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开放的全方位大开放的局面形成,将不是一种臆想,而很可能是一个30年后的现实”。林凌表示,几年后,随着成都至西安、重庆至西安的高铁和高速打通,重庆、成都、西安这3座国际大都会将使现代化的南北丝绸之路重现。
随着成渝经济区 “次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是否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产业结构趋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无边界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呈加速趋势,地方经济的融合在日益加深。这种融合是两个方面的,一是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产业布局、分工和协作,都离不开跨地区合作。二是错位发展,和而不同。特色是地方经济的立足之本,各具产业特色的市县区经济促成了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繁荣。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首要是产业差别化战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11月5日在座谈会上表示。
成渝经济区如何协调发展?吕政提出5点建议:第一,双方在产品化战略上避免过度竞争和结构趋同。第二,延长产业链,进行产业链整合。核心城市注重培育龙头企业,然后细化产业链,让“两核”间的区域承担零部件的多元化分工;第三,要有完善的生活服务业体系,使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体系打通,降低生产成本。
吕政还建议,成渝经济区的打造应实施集聚和集约战略,“成渝经济区的面积有几万平方公里,但是真正的产业就应当集中在中心城市,包括地级市,县一级城市尽可能少办重化工业,应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村和镇尽量不要办工业,这样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内江在未来5到10年,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发展定位是:配套成渝、错位发展、彰显特色。”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表示,根据成渝经济区“一中心一基地三区”的战略定位,发挥内江综合比较优势,树立甘当重庆和成都发展配角的理念,借助成渝双核的资本溢出和带动效益,配套协同、错位发展、强势崛起,成为成渝经济区中部的重要增长极,从“配角经济”发展为有内江特色的“主角经济”。
“要明确各市区县在成渝经济区所处的地位,所应当扮演的角色,所要承担的任务,所需作出的贡献。虽然处在两个省市和46个有行政区边界的区域之内,但是所要建设的是一个没有行政区边界的,或者边界比较模糊的国家级经济区。”林凌表示,在贯彻落实当中,要打破风格,打破封闭,按照国家规划和市场规律的要求,实行跨区域的合作和竞争。
破除体制壁垒
中国西南两大重镇——四川与重庆一直以一种微妙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当前,摆在川渝两地政府和民间面前的共同命题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已呈于世,中国西部大开发正步入关键阶段,川渝需要创新竞争与合作关系,携手实现成渝经济区规划的蓝图。
“建设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第四极,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打破传统观念,对管理体制做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于学信表示。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综合考虑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和重庆的永川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在川东北和渝东北,为什么不可以综合考虑达州、广安、万州、开县等城市的综合发展呢?在川东和渝北,为什么不可以充分考虑南充、遂宁、合川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呢?”于学信认为,这从经济地理上看,应该更为合理,在川渝合作上更利于长远的效果。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46个城市的合作,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急需建立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互通机制以及人才交流机制等四大方面机制。
成渝经济区如何建?在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看来,应该培育一体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区域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培育、建设并开放面向本区和全国的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跨区域市场体系格局;建立完善区域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和配套产业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重大项目资金安排上,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建立区域性的资金市场,拓展引资渠道。
“为进一步完善成渝经济区合作机制,也可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的做法。”成渝经济区规划起草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机制,在推进长三角规划实施和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表四川省政府出席座谈会的四川省副省长王宁透露,今年年底,第一次川渝合作高层联席会议即将召开,两省市主要领导将齐聚一堂,商讨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深化川渝合作的重大事项并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其中,补上目前缺乏合作机制的短板,将成为联席会议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