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中国半壁江山:多省遭遇雾霾公布PM2.5遭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8:18 来源: 时代周报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北京
“悲催的我总算到家了。”12月6日凌晨2点,北京某公关公司工作的小颖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发出了这么一句话。原本12月5日就应该返京的她,由于北京再一次的大雾天气,多架航班的被迫取消,小颖只能在武汉继续停留一天。“我从网上看到北京浓雾弥漫的状况,心里有种莫名的慌乱,我太庆幸我的航班取消了。”
这场能见度极低的大雾,不仅让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再次被广泛关注,也让PM2.5再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照相机连焦都对不上”
早在12月5日,小祯和朋友出门办事,就曾遭遇大雾天气,“走在路上能见度还好,但是感觉嗓子不舒服,呼吸也不是很顺畅。”小祯说,自己后悔那天出门没有戴上口罩。那天,公交车上的人少了很多,大家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地铁站,“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了,一路上我们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话题。”
就在同一天,照片工场负责人王一坤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从11月22日到12月5日两周内拍摄的14张照片,在这一组同样角度的照片中,仅有11月23日、11月30日和12月3日能看到远处的蓝天,其余的天空都是雾蒙蒙的一片,12月5日的照片就是一片灰白,“刚开始拍的时候是有一些好玩的成分在里面,但没想到会拍出这样的效果。”王一坤说,12月5日的片子出来后,十几张片子一对比,连他都吓了一跳,“14天勉强只有3天蓝天。太夸张了。”这个90后的男孩子用夸张的语气对记者说,“你知道吗?5号那天,我的照相机连焦都对不上,这意思就是说,在我面前完全没有一个能让我对焦的参照物,就连离我仅有50米的那栋楼我甚至都看不见。”
当日,北京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公里,多条高速公路封闭,受降雪和大雾天气影响,北京首都机场部分进出港航班5日出现延误或取消,截至当日下午3点,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达到118架次,进出港共取消航班219架次。
有关资料显示,华北地区连日大雾导致京哈高速公路河北路段几度封闭,辽宁省葫芦岛市万家收费站出口大批车辆滞留,阶段性堵车最长达80公里。4日夜间到5日上午,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等地出现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大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受此影响,截至5日下午2点,山东仍有20多个高速入口暂时被封闭。
12月5日18时,中央气象台提升大雾蓝色预警为黄色预警。“最高的预警为红色,就是指浓雾或者能见度在100-200米之间的情况。”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大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最近北京频繁出现大雾天气,是由于北京这段时间下雪比较多,“现在的地表的温度还比较高,雪下来就融化了,这样空气里的水汽就多一些,湿度大一些,再加上没有风,大气活动比较稳定,所以就形成了雾。”陈大刚说,雨水多,也是容易形成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霾,陈大刚解释,雾和霾是靠湿度来控制。观测的时候,主要是看能见度以及空气中的湿度,“一般情况下,出现雾的情况下,空气湿度会达到90%或者更高,如果出现天空比较浑浊,能见度比较低,湿度却只有50%-60%的情况,那我们就会记录为霾。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是雾,空气中更多的是水分,如果是霾的话,空气中就会有很多排放不出去的一些物质。”
陈大刚说,从观象台的数据来看,截至2011年12月5日晚8点,2011年10月以后,北京的雾天有8天,比常年平均数多了两天,有霾的天数为20多天,远多于前两年的同期;2010年同期雾天为5天,霾天17天;2009年同期雾天7天,2008年同期雾天仅有1天,但出现霾的天数为19天。“出现雾或者霾的时候,空气中的流动性会比较差,所以包括汽车的尾气、锅炉烧出的烟尘等污染物不容易扩散,都会停留在大气中,就会使能见度下降。”
PM2.5在2016年执行
按照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12月6-7日北京的空气污染为轻度污染。但是显然,大家认为这个数据并不能让人信服,曾有网友根据信息公开原则,要求北京市环保局公布PM2.5的监测数据,但遭到了拒绝,北京市环保局的书面回应是,PM2.5监测数据目前只能作为研究使用,所以不予公布。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公布PM2.5数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没有关于PM2.5的官方标准,所以即使公布也没有可比性。
“原有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不科学,没有和WHO的空气质量准则接轨,没法真正显示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北京环保局的说法无法让人相信。”环境技术发明人、原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说,说不科学,是因为一没有PM2.5这一个关键参数,WHO推荐首选PM2.5;二是北京空气质量不是实时播报,编制可能出现“人为”误差,“中国指数最让国际学术界诟病是多点平均算法,这里的问题就是平均。”
对此,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0项指标中没有PM2.5,常规考核的指标只是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所以不监测不公布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说,其实有一个标准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了这个标准就要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考核,得有技术储备和能力建设去支撑这个标准,这样标准才能更好地去实施,“现在公布PM2.5,但又不能稳定连续地监测,那单个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如今PM2.5监测的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需要很多的监测点,也需要很多的技术力量。”
“此次《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加进了PM2.5,也给出了浓度限值,虽然现在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第一阶段的浓度限值,但为什么要放到2016年执行,就是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能力建设没有跟上,目前除了发达城市有了监测能力以外,大部分城市还不具备监测的能力,所以还需要完善太多的东西。”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1997年就提出要监测PM2.5,直到2007年才开始监测,十年的时间,包括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以及各方面的准备,但就是这样,美国2000多个监测站中,还有七八百个监测站也是在监测PM10。“即使是监测了PM2.5,PM10也需要监测,所以我们的主要精力,不是发布不发布PM2.5,而是抓紧时间减排。PM2.5公布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污染防治的需要。目前从全国来看,主要矛盾还是PM10,治理PM10能带动PM2.5,美国其实也是如此,先监测PM10,再监测PM2.5。”
应满足公众知情权
“这些年来中国的空气污染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PM2.5的现象凸显。能看到的就是这些城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受到霾的影响,这确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就让大家认识到,PM2.5必须是加以监测的。”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建议,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PM2.5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但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率先实施,“因为这些地区一是经济能力能够达到,二是这些地方也是受PM2.5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冯银厂说,现在有一些城市和科研院所一直在监测着PM2.5,他说自己所在实验室目前就是采取手动的方法在监测PM2.5,“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成分,所以用手动的方法比较多,就是重量法,通过称量差值来体现浓度,但是手动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自动监测数据,也不能即时给出数据,如果用手动的方法来大面积监测数据,想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那还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监测采样需要10个小时或者20个小时,样本采集回来以后,还要进行相应处理,两三天后才能出结果。”
他说,今后我国建立PM2.5监测体系后,手动方法只能用于比对,以及对数据的质量控制,对在线的设备和仪器的比对调式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监测仪器可靠稳定并且连续运行。
“虽然难度大,但是不应该不监测,应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比如监测后,可以提出来,发布警示,比如易感的人群等需要减少在户外的活动,这对公众的健康会有一个保护的作用。”马军说,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方都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这和整体上的排放,煤炭的消耗量,颗粒物没有完全控制、私家车爆炸性的增长,排放源的增加等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马军说,PM2.5来源比较复杂,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的排放,生活的污染源,农业的排放等,颗粒物都控制住,不但需要相当大的投入,还需要公众广泛地参与进来,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绿色出行,改变出行习惯。“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中间,应该更多考虑到环境污染控制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每一个人都在承受这个结果。”
马军坦承,虽然有法规政策支持节能减排,但是执行不严,违法成本低还是目前明显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社会各界的参与,加强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多地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