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国多省市出现血荒 病人要手术需自筹血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13:41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连日来,国内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血荒”真成“顽症”?记者调查发现,“血荒”既有医疗服务增长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筹集机制尚待改进等深层次问题。

  要手术先“自筹”血液

  北京市从7月就出现“季节性缺血”,有患者反映“北京各大医院闹血荒,患者要手术,亲人先献血”。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傅先生近期“为血所困”。他年届八旬的父亲跌伤,好不容易找到北京一家著名三甲医院准备手术,但万万没想到医院竟然“没血”。院方告知,病人手术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浆,患者家属需“自筹”。

  傅先生和他的一名亲属分别提供400毫升血液后,还缺400毫升。此时有“高人”指路:血不够可以“买”。一打听,这“血价”高得惊人,每100毫升竟要1500元。

  被“找血”折磨得无可奈何的傅先生说:“真没想到‘血荒’如此严重,三甲大医院尚且如此,其他基层医院可能更加紧张。”

  我国目前的血液紧缺波及面越来越大,包括历来被认为无偿献血做得很好的城市也出现紧缺。

  不信任感冲击无偿献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部分城市血液需求增量明显,血液采集“靠天吃饭”。北京90%以上的无偿献血来自街头流动采血点,采集渠道过于单一。

  公民普遍存在社会诚信下降的担忧,这种不信任感直接冲击了无偿献血等公益性事业。除了献血影响身体甚至容易感染疾病等错误观念和忧虑,在今年上海进行的一项“不献血十大原因”的千人调查中,“担心血液被牟利”名列第二,凸显出大众对于采供血环节的信任危机。

  缓解“血荒”要增进信任

  要缓解“血荒”,必须提高献血率和公众献血热情,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有效回应公众的疑虑,把本应崇高的献血事业和血液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透明。

  专家建议,血液募集是公益事业,其检验、储存的成本究竟多少,应有更精细化的核算,也应逐步向公众开放查询。同时,逐步改进现行的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的激励机制,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据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