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29日 06:34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胡萍
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的综合评价考核,将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规意味着新的政绩考核机制正在发生着“内在”变化。有专家表示,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时代即将过去,从“十二五”开始,政绩考核将重点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民生的改善。
政绩=GDP过时了?
“不单纯看GDP指标,考核内容更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表明政绩考核机制正在谋求改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秦池江告诉记者,GDP和引进外资是过去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两个硬指标,但这种考核方式有较大的片面性,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一方面,GDP测算时重复计算不可避免,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为追求GDP总量付出的代价无法衡量,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造成社会资源、环境的破坏,由此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以往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今后将向内涵式的经济增长转变。
长期以来,地方发展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是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造成地方发展唯GDP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节能环保、就业、收入增长等更能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被忽视。专家认为,绩效考核如同指挥棒,将直接决定地方发展理念以及干部政绩观的转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副主任张春敏告诉记者,以往GDP挂帅的政绩评价体系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未来无论是“两个同步”、民生优先,还是绿色发展、服务型政府,这一系列重要转变必须依靠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引领。
“十二五”考核什么?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政绩考核标准的讨论不断,新的评价机制正在建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早就提出,除全国和省级之外,省级以下各地区不要再统计GDP及增长率,也不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而是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作为主要政绩指标,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秦池江说:“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应该将环保低碳、排污消耗以及民生福祉等作为一组综合指标来考核地方政绩。”
张春敏表示,民生和民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两个关键词,为今后“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改善民生关键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还要在稳定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群众利益的方面下工夫;民主则是指加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管理。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还建议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需要量化的改革目标,因此应将居民收入提高纳入地方政绩评价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十二五"的政绩考核指标应增加一些有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单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硫和含氧化合物的排放量、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率、森林覆盖率等,以此敦促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向良性社会转变。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计划修改目前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修订后的考核体系,将按照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
政绩观如何转变?
可以肯定地说,新的政绩考核机制将弱化GDP,更加强化从民生、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来衡量政绩。从思想根源上看,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应转变观念。张春敏表示,以近期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为例,部分地区房价控制目标迟迟不肯出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仍旧不肯放弃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收益的心态。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不少省份开始降低预期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重视发展质量。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还有的地方取消了干部考评中的GDP指标,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
秦池江认为,以经济成果为主评价政府政绩有过巨大历史贡献,今后在干部考核体系中淡化GDP,并不是说它就不重要,只有经济总量做大了,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专家表示,保障干部政绩与民生福祉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结合还需相关制度的改革,如健全干部任用制度、改变激励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