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01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何悦
![]() |
![]() |
![]() |
![]() |
![]() |
![]() |
![]() |
![]() |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仅午。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
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1898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同情维新运动、认同变法主张。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国。戊戌维新和自立军起事相继失败,开始倾向革命。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抵达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的文化科学。
1903年与留日学生500多人集会声讨沙俄侵略罪行,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教授枪法。不久自认为运动员,回两湖策动反清革命。后在明德学堂任教,利用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物色同志,酝酿成立革命团体。11月与刘揆一等筹组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正式成立,被推为会长。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
1905年7月下旬经宫崎寅藏介绍,与孙中山在凤乐园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又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移交同盟会,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年底离日经香港潜入桂林,发展革命组织,策动郭人漳、蔡锷反正。1906年转赴新加坡,协助孙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分会。返日后又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湖南运动会党,策划起义。年底萍浏醴起义爆发,复派周震鳞、谭人凤回国策应。1907年2月与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审定《革命方略》,在旗式问题上与孙中山发生争执。为顾全大局,励从孙意。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4月离日赴香港。此时东京发生倒孙风潮,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闻讯,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东京倒孙风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南方起义,亲自主持或参加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起义。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孙风潮。竭力为孙中山辩解,坚决维护孙的领导地位。1910年初再赴香港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1月赴槟榔屿参加孙中山主持的秘密会议,商定集中全党力量,在广州再次起义。1911年春与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任统筹部部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署,伤右手。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赞成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武昌起义后乔装赴鄂,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汉阳失守,辞职赴沪,被光复各省代表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黄兴任理事。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7月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次日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并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9月,南京被北洋军攻陷。不久讨袁运动失败,黄兴再次逃往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计划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不赞成重新组党并且拒绝加入。他于7月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国考察,宣传反袁思想。
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建立民国后,他初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但并未接受,而是推举即将回国的孙中山。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曾自信地评比孙中山、黄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徙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
据说章太炎的外号“章疯子”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黄兴之口。章太炎很敬重黄兴,曾愿拥戴黄兴为同盟会领袖。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潘达微
1921年仲夏,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秘密成立;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即将掀起。几乎与此同时,一个中年男子却带着全家悄然来到号称中国“天堂”之一的杭州,在妩媚依旧的西子湖畔,皈依佛门,只为彻底“断送”自己长达二十余年的光荣革命历史,并且从根本上,寻求一条“从精神上入手救世界”的道路。
8年后,这个被称之为“革命弥陀”的人病逝于香港。除了再一次使这个世界显得可疑或满怀羞愧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至于别人帮他或认为他留下了什么,已与他毫不相干。
他,就是潘达微,原名潘虹,字心微,后改达微。
1881年1月15日,潘达微出生于广州沙河东圃镇的一个官宦之家。30年后,“辛亥革命”一夜间便颠覆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文明传统和社会制度。这很难说是一个巧合。30年恰好是旧中国划分一个“世代”的时间坐标,潘达微无疑是“应运而生”的。他在13岁因求医而认识孙中山并成为革命者,只是他天性对命运做出的第一个自然选择。正如当时和此后的许多革命者那样,潘达微很早就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并顺理成章地替自己颁发了一张终身有效的“身份证”,上面只有两个大字:自由。
为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为共和理想不避艰险,利用世家子弟的背景参与组党、筹款,成为孙中山“生平所最敬重而信赖的一位同志”。
为此,他自觉“要求新的生活,为争取人底初步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不仅倡立公学,组织医社,而且以笔为枪,在报纸上撰写大量针砭时弊的政论,后更创办中国首份面对下层社会、专事启蒙的面报——《时事画报》,使之成为广东舆论、思想乃至艺术界的一面旗帜。
为此,他和夫人陈伟庄一道,亲自参与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从联络、筹款到偷弹药,直至迎来其人生最具英雄色彩的一幕。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被孙中山称之为“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起义猝然爆发,经一昼夜激战,攻占两广督署的行动失败,近百烈士牺牲,而“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这时,“幸存者”潘达微冒死犯难,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关系,多方奔走,亲自觅地、筹款,张罗仵工、棺木,甚至典当祖屋,在“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的时刻,孤身一人为枕藉街头的战友殓葬、送行。“余随最后一棺,步送到红花岗,……葬至首列时已薄暮,细雨仍绵绵不止。”――在潘达微看来,这是一个民族在痛哭;而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世界为他的义举所感动?
潘达微无法容忍辛亥革命后“十年来之名为民国,实为官僚国”的黑暗现实。广东光复以后,都督胡汉民一再邀请潘达微出任重要行政职务。潘达微却表示不愿做官,他在广州花地黄大仙祠创办孤儿教养院并出任院长。政府无法解决经费,他就变卖母亲遗下房产,以自己份内所得之款作为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大革命时期,潘达微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因他不喜行政工作,任职不久便辞职了。从此专心致志于艺术工作、以诵经、摄影、写画消耗余生。
潘达微多才多艺,他曾应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美术设计主任,不久任该公司香港分厂厂长。他把烟草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潘达微画得一手好国画,擅长花鸟山水,尤喜画菊,笔力超逸。1925-192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许多诗人、名士为其题画,使这些日历成为大受欢迎的学画范本。1926年,他和黄般若等画友筹组成立广州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同年,他与李崧、刘体志等人组成广州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景社,他拍摄昏黄街灯下踯躅的黄包车夫的一幅摄影,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摄影和人体艺术摄影的先驱之一、中国早期漫画的著名开拓者,他为近代的中国美术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无论采取什么艺术形式,都不离“新民”、救世,并将开放、自由的艺术精神贯彻始终。
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香港寓所,终年48岁。1951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潘达微骇骨移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北侧。
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1887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士绅之家。因一个叔叔没有儿子,生父就把他过继过去。林家家道殷实,家学久远,这给他的少年时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林觉民自幼聪慧,14岁考进全闽大学堂,后来又进入福建高等师范学习。那是个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煎熬的时代,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少年林觉民在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和鼓吹革命的《苏报》等书报的熏陶中,走进了革命行列。他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一次,林觉民在福州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说到沉痛处,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场下听众无不动容。一学监听罢,悄对人言:“亡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不但才华横溢,擅于言词,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快被推为学生领袖,参与领导了清末福州数次反满革命斗争。并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他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并翻译了英国小说《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等宪政书籍,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907年春天,林觉民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更为日本社会明治维新以后的快速进步所震动,深感中国非变革不可。于是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人结为密友。
1910年11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马来西亚筹备武装起义,不久将指挥部移设香港。准备第二年在广州向清政府发起攻击。林觉民慨然响应,当他到达香港指挥部时,黄兴喜不自禁地说道:“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帏幄,何可一日无君。”黄兴向来对林觉民的才识、胆略至为赏识。
1911年3月,林觉民受孙中山委派回福建组织武装力量,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林觉民与堂弟林尹民一同回到福州,筹集经费,招兵买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组织了一个具有相当战斗力的“福建军团”。
临行前,林觉民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子。林觉民前妻早逝,遗一男孩名依新。后与陈意映结婚。意映是大家闺秀,熟读诗书,对丈夫的事业非常支持,原拟随林觉民参加革命活动,《与妻书》中有记:“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然而这次林觉民回家时陈意映已有身孕,行动不便,不能随行,林觉民只好忍着悲痛告别妻子,慨然南下。
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4月27日,广州总督衙门里,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主持的会审中,林觉民虽腰部中弹,血迹斑斑。但脸无惧色,由于这位革命党人听不懂粤语,于是他干脆用英语回答:余自决意革命,志在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今举事未竟,唯祈一死,幸勿多言!
由于语言不通,为获取口供,清吏送上了笔砚纸张,这位年轻的革命党挥毫疾书,一气呵成数千言的“自供状”——那是一篇腐败清廷的判决书,民主共和的宣言书,革命志士的绝命书。
主审官李准进士出身,学养、书法俱佳。他为林觉民的气宇和文采所倾倒。下令去其镣铐,并给予座位,捧上香茶,敬若上宾。回监关押三天,他滴水不进,执意绝食。处决前,张鸣岐的一位幕僚以为国家保存人才为由劝他刀下留人,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真奇男子也。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4月29日,这位革命党人在广州天字码头慷慨就义,年仅24岁。
胡汉民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879年12月9日(清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生于广东番禺县(今广州)。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17岁已在私塾教书的胡汉民肄业广州学海堂、菊坡、越华、应元等书院,认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对康有为、孙中山有自己的见解,留下“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二诗句。1901年,他中了举人,次年与陈融之妹陈淑子结婚。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1905年夏,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9月1日,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他曾说孙中山1895年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是“空前奇举”。民国成立,孙中山推荐胡汉民担任广东都督,并说:“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1909年,还是革命党人的汪精卫暗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入狱,胡汉民为营救筹资,进了澳门赌博场,结果血本无归。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考虑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胡木兰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作为总统府秘书长,仅34岁。章太炎说:“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宪法未定,内阁既不设总理,总统府秘书官长,用真宰相矣。”他与孙中山同居一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人有“第二总统”之称。是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结束,随孙中山回到17年未有踏足的广州。这次应孙中山之请,他出任了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
1931年2月26日,立法院长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到陆海空总司令部“晚餐”,甫一抵达,马上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押入会客室,南京警察厅厅长吴思雨递给他一封蒋介石的信,蒋在信中称胡汉民近来反对政府,反对介石,无论在党务政治方面,处处与他为难,并列出胡的多宗罪状,要求他辞职。
尽管不服输,但他不得不接受被软禁南京小汤山的事实。当日,写了两份东西,一是声明:“因身体衰弱,所有党部政府职务,概行辞去。”一是写给蒋介石的信说:“我平生昭然揭日月而行,你必有明白的时候……”他的被软禁,举国舆论顿时哗然。1931年5月27日,广州民国政府成立,成为第二中心,发表了反蒋宣言。同年10月14日,胡汉民终于获释。22日,与蒋介石在上海见面(这也是两人生前最后一次会面),又一次争论不休。以后,蒋介石在日记里骂胡是:“无人心至此”及“小人难养与鸟兽不可同群”,据说这是蒋骂最痛恨的人时使用的语句。胡汉民也公开表示,蒋介石祸国殃民,应“自杀以谢天下”。
1936年,正当大家以为胡汉民有机会大权重掌,获得党国巨任的时候,胡汉民却是大难临头。5月9日晚上,他到陈融在镇海路的别墅颙园吃饭,饭后与陈家的教书先生潘景夷下中国象棋,首局胡汉民赢了。第二局,本来胡占优,但一着之失,棋处劣势,胡陷入长思,执着的他不愿认输,心急之下,他突然长叹一声,说出“头很痛”三个字,便从椅子翻落在地,此时墙壁上的挂钟指着8点。家人将胡汉民扶起,当即打电话请医生前来诊治,测出右侧脑溢血。10时许,胡汉民神志尚清,似自知不起,召集有关人员及妻子家属等到病床前,口述遗嘱。延至12日下午7点40分终告不治。
胡汉民生前曾自制挽联云:“抱道独能坚,险阻半生完大命;救亡空有愿,归来万里负初心。”谁不知此联后来竟成谶语,58岁,曲折经历刚好半个人生;而1936年正值日寇大敌当前,胡汉民虽在抗战纲领上签了字,但突然死去,恰是“救亡空有愿”之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