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的今天,按需配置,合理使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成都金牛区教育局就实行了“最低碳的车改”:机关人员外出办事3公里内骑自行车。在金牛区教育局内,一个新增的单车停放处颇受欢迎。自行车一共有5辆,而且三大两小,方便男女员工使用。据说,每天都有外出办事的工作人员来借用。
车改没有固定的模式,金牛区教育局的“车改”,以里程决定是否“动车”,算是一种尝试,起码属于“次优选择”。公车改革十多年,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很多“油费”,始终未找到一条适合国情、卓有成效的道路。如有的是贴上“车贴”标签,或打上“车补”补丁,被疑为变相增加领导干部福利,基本上是在“制度创薪”的轨道上“飙车”。于是,公车改革成为公务员的新增福利,并遭到舆论的抨击。其实,这不是公车改革的“原罪”,而是改革思路“跑偏”。
公车改革走了弯路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刹车”,甚至“开倒车”。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在公车改革优化方案中涉及几个方面,包括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等等。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风向标,对地方车改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列入规范公车目标,实现公车及其费用“零增长”,并明确提出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车改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不发补贴”或“少发补贴”的车改,应该得到尊重。有人大代表建议,按“人车分离,保证公务,加强监管,不发补贴”原则来推进。这种“不发补贴”的车改思路是告别对“车贴”的依赖。
鉴于此,首先,要吸取以往车改的教训———公车坐的是“公家人”,但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在公车改革上,公众最有话语权。其次,公众的“脸色”就是车改的“红绿灯”,尤其在车改落实阶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排除一些地方的车改在行径过程中“跑偏”,让公民监督为“最后一公里”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