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水砚:千年传统技艺的现代产业探戈

2011年04月07日 10:08 来源:中国科技财富

    ——专访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夫妇

  文/本刊记者 章勇 陈晨 特约记者 陈继忠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才能称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初步积累,正在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2011年2月18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

  文化产业,一向是中国的弱势产业。然而,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创意经济、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何以突破自身局限赢取先机,乘势而上,为千秋大事,不容轻慢。而易水砚的发展或许能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造访易水砚,我们本是循着一方雄浑大气的“龙腾砚”而来,更是被它闻名遐迩的声誉所吸引。一个走近两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行业,一个实用性日渐消退的产品,它是怎样穿越时空,走活市场,走到老百姓和收藏爱好者的案头几上的呢?

  挖掘底蕴 古砚新辉 

  “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倾情表达了他对易砚和易墨的钟情与赞叹。据说,此诗是李白来到易砚产地黄龙岗后有感而作。而当我们参观易水砚展厅时,也深深地沉醉于它的美、它的雅、它的厚重、它的莹润……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首届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和公司董事长张淑芬煮茶待客,给我们讲述起延展千年文脉的易砚显赫身世和它的前世今生。

  易砚(奚砚)产于易县(古称易州)的易水河畔,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据传,易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历代宫廷贡品。《墨史》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唐代墨官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奚砚”,即现在的“易砚”。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 并赐“李”姓,由易州迁居歙中,成就了“徽墨”、“歙砚”。“至今,我们到了安徽老胡开文墨厂还能看到一副这样的对联:‘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他们默认自己是易砚的支脉,根还在易水河畔。”邹洪利介绍道。古砚研究专家认为,易州制砚技艺曾辗转传播至广东肇庆,影响带动了端砚的发展。中国北方以易砚为代表,因而行内一直流传着“南端北易”的美谈。

  易砚是中国砚之先师,更有出土文物为证。2006年南水北调易县段文物保护发掘工程中,从古墓中出土了一组东汉时期的石黛板,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易砚,表明易砚至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于其它名砚四五百年。邹洪利对易砚及其它名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编写出版《中国易砚》一书,促进易砚的发展。

  史料和出土古砚证明,易砚在中华制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影响和贡献超出了“四大名砚”。萧萧易水、巍巍狼山孕育了传世名砚,也造就了新一代制砚名师。近两千年来,易砚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天赋的优等石料享誉海内外。

  时光荏苒,如今的易砚早已不是古时的深闺少女。易砚的当家品牌和杰出代表易水砚更是名扬天下,驰名中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河北文化艺术展台上,易水砚以其完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而一位柔肩担砚道的中年女企业家更是引人注目。她头头是道、烂熟于心的讲解令围拢在易水砚展台的许多中外朋友赞叹不已,她就是易砚的领军人之一,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能够让古老的砚文化绽放新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总经理邹洪利夫妇功不可没。如今,易砚,这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砚种,与中国的文化产业一起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实现了砚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蜕变。

  名牌产品 赢得市场

  “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这是古人赞美易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艺人精心雕刻石砚的诗篇。作为当代“著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坦称:“自己传承这门历时近两千年的古老艺术,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将它发扬光大的责任。”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体之厚重均闻名遐迩。现在的砚台已渐渐远离实用性,艺术性却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易水砚深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新卖点。

  同其他的民间传统工艺一样,易砚工艺在改革开放前曾与文化市场离得较远。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易水河,背靠狼牙山的制砚人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许多人依靠生产加工易砚而发家致富。在易水砚闯市场的初期,产品粗制滥造、只顾赚钱的现象曾经出现。制砚艺人忽视了对易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制砚业误入了不顾质量追求订单的歧途。1992年,作为当时易县最大易砚企业的易县工艺美术厂因产品单一没有市场而陷入倒闭的困境。对易砚文化情有独钟的张淑芬、邹洪利夫妇,抓住企业改制的契机,并购了易水砚商标,吸纳了优秀制砚人才,用集约式发展模式打开易砚市场,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发展壮大起来。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南北方各砚种之间技术、理念和人才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

  在制砚车间,我们见到了一位广东来的制砚师傅,听工作人员介绍,他是易水砚公司高薪聘请来的名师。他原先是做端砚的,来这里是为了把易水砚和端砚巧妙地融合,创出新品。制砚大师邹洪利告诉我们,高超的制砚师除了技艺之外,文化创意是最大卖点。他们打破传统的龙砚、龟砚等固有品种,新研发出诗鼓砚、古币砚、八仙过海砚、嫦娥奔月砚、太白醉酒砚、十二生肖砚等几十个系列上百种造型,受到众多文化名流和寻常百姓的喜爱。

  近年来,“易水砚”作为一个品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产品不断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易水砚荣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2001年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20余位国家领导人和77位国家代表团团长。2006年,《二龙戏珠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邹洪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民间工艺美术家”。同年,易水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10月,易水砚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据邹洪利介绍,近年来,他设计制作的易水砚先后获国际国内50多项大奖,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成为易砚行业的龙头企业,“易水砚”也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品牌。目前,易水砚与中国名砚老大平分秋色,市场占有率很高,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文化产业已经在全县形成,行业年产值约2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

  延伸易砚  开发茶海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传播海外,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海内外不断普及发展。为满足人们对茶文化的需求,近几年来邹洪利和公司雕刻大师们延伸易水砚产业链,设计开发出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茶具——易水石质茶海(茶盘)。该产品巧妙利用易水砚石的天然纹理、明丽色彩、温润石质和奇异造型,融合雕刻、书画、诗文等多种艺术,高雅实用,美观大方,深受欢迎。目前,易水石质茶海已成为易水砚系列产品中的优质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他主持开发的天然石板画、工艺包装盒以及风景石、观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天然的纹饰造型俏销市场。

  打破瓶颈?风光无限

  在历史上,易砚是与端砚、歙砚等齐名的中国名砚之一,以历史悠久、石料优良、设计独特、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内涵丰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其制作技艺不仅在原产地河北易县发扬光大,还传播带动了歙砚、洮砚、贺兰砚、潭柘砚等名砚的发展史,为中国书写砚的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砚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易水砚已成为易砚的当家品种,以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产业链已经在当地形成,而易水砚的产销量占据易砚半壁江山。同时期,歙砚生产、销售人员有2000余人,年产值达1.5亿元左右。端砚的民营企业从2004年的60多家发展到100多家,端砚作坊从200多户发展到近400户,从业人员从1000多人发展到3000人左右,年产值从不足1亿元发展到2亿多元。可以看到,砚产业发展,民营企业是主力军。从产值和从业人数上说,易水砚与其他老牌名砚已经很接近,甚至有所超越。

  但是,现今中国各砚种的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必须突破的瓶颈。在宏观层面,行业管理仍显薄弱,人才培养、技术传承等方面还需要的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是包括易砚在内的各砚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工艺美术界老前辈、著名学者胡照华从微观层面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中国各砚种的产业化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产品单一、与现代技术结合不够、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不紧密等弊病。他指出,砚产业发展要注重市场调查,保留精品,延伸砚产品的产业链,向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产品靠拢。

  如何打破瓶颈?易水砚的发展颇具代表性。“保持特色,打破瓶颈”就是邹洪利对于砚产业发展的期望。

  从百余人的小厂到现在近千人的集团化民营企业,进而到中国制砚行业的领头羊,易水砚的发展靠的是精品名牌战略和改革创新突破。

  创意推陈出新,融汇贯通,接轨市场,易水砚将现代雕塑书画艺术融入传统的设计雕刻,为古砚注入青春活力。制砚大师邹洪利等人开拓创新,在继承易砚传统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创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走俏市场。

  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易水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制砚技艺的同时,还把现代技术完美地融入其中——用电脑设计砚台,用机械完成砚的初级切割和定型。还引进现代雕刻工具,在人工精雕细琢的同时,适当使用精细雕刻机。浮雕、透雕、阴雕、阳雕等工艺有机结合,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技术科学运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保证和提升了砚台的品质。

  创新要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在学习端砚精美玲珑的同时,易水砚如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突破,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易砚的浑朴大气,他砚望尘莫及。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艺高胆大的邹洪利首开巨砚创作之先河。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重达5吨的《归砚》问世,其大气磅礴、雕工细腻得到一致赞誉,现被收藏于人民大会堂。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年,30吨的《中华九龙巨砚》问世,现陈列于中华世纪坛。2006年,一件史无前例的《中华龙腾砚》巨砚珍品又一次在邹洪利的手下诞生,56条龙,9只神龟,14.6米长,重达60多吨,整件作品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它也凭借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体积、重量、工艺,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邹洪利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巨砚正在发挥着城市雕塑的功能,这为易砚未来新领域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下一步要继续打造“易水砚”的文化品牌,增加产品品种。现在,易水砚已经将新品种延伸到茶海、石雕、壁画、壁挂等方面,均颇受市场青睐,仅易水茶海的销量便占到公司年总销量20%-30%,成为艺术市场新宠。

  在管理上,打破“夫妻店”、“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走现代化企业之路,是每家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邹洪利说,与过去相比,易砚行业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样面临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等;再比如雕刻艺人从过去的养家糊口到脱贫致富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都难以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水平。就整个行业来说,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规范,使企业在规模和层次上很难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打破这一瓶颈,广揽贤才,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营销模式。”易水砚开始拓展销售外延,扩大品牌影响力,把易水砚的销售圈从文化圈推向各行各业。邹洪利和张淑芬夫妇俩坦言,“现代企业要求‘内外兼修’。而我们的内功,是把易水砚的艺术档次再提升一个层级;外功,则是把易水砚的悠久历史、古老文化、传统雕刻技艺宣传出去,进一步搞好营销。”

  目前,易水砚公司正在筹备投资一亿多元,建设集展览、文化研究、旅游于一体,占地一百多亩的“易水砚博览城”。邹洪利豪情满怀,他深信,博览城建成后,企业收入将会成倍增加,对企业文化的发展、产品知名度的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是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易水砚将谱写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华彩乐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