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源产出率:绿色转型重要指标

2011年04月12日 09:1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冯之浚

  据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近期提出,应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指标。这一提法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源产出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四种类型的资源来维持其运转: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源;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机器、工具和工厂在内的加工资源;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理念认为,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源储备,提高资源产出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不以是否已经被人类所认识、是否被人类开发利用为前提。自然资源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认为自然资源是无价值的,或者只重视其经济价值而不顾及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性耗竭性开发,以至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在过去,发展仅仅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要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资源产出率的提高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作为最优先考虑的追求目标,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通过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以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实现四倍跃进。

  这并不是痴人说梦,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等三位国际著名专家在《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中,列举了50个令人鼓舞的四倍跃进的效率革命的例子。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一是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二是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三是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力资源廉价、丰富,但资源和能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重视资源产出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减物质化设计、(有毒化学品)就地制造、精益制造、闭环制造等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出率。

  只有将资源产出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来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资源环境领域设置综合性

  指标的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有反映资源节约这一基本国策、反映“两型社会”建设情况、反映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目前,在我国国策中,有关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科研经费比例、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等方面的明确指标,但同为国策的“资源节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综合性的指标。

  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我国纳入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性指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与能源消耗问题类似,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中原生资源的消耗急剧增长,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耗竭,减弱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类似于节能一样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采用了一些部门性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比如单位GDP水耗等,但仍缺乏一个综合性的、能够全面反映我国主要资源产出效率的指标。

  大家都知道,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其中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减量利用,其实质是为了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一点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重大突破,示范试点形成了一批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迄今没有一个能够反映我国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国务院领导也曾多次要求建立“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因此,如何评价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成效,在制定规划时设定合理目标,为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制定一个量化的、直观的、综合性的指标十分重要和迫切。

  资源产出率是反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指标。资源产出率的提高可直接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相应减少,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是在同等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产生效益。虽然从字面上是资源的指标,但实质上是资源、环境的综合性指标,涉及到资源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水平等。

  资源产出率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产出率能很好地度量“减量化优先”的效果,同时可反映“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整体成效,资源的减少使用、再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都可以在资源产出率的提高中得到充分反映。

  资源产出率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从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它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它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它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由污染控制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它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由产能提高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

  建议将资源产出率与能源、环保、耕地等约束性指标一起,共同形成完整的我国资源、能源、环境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目标设定在12%~15%比较合适。

  资源产出率

  指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量与使用资源的实物量之比,国际上普遍基于吨理论,采用资源投入或消耗量加总求和的办法得出,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的自然资源的效率,能够间接反映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的关系,可以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特别是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

  资源产出率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

  发达国家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源产出率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和测算,90年代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并应用于实践。

  欧洲资源产出率的计算方法

  欧盟将资源产出率定义为地区生产总值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其中资源消耗总量普遍按直接物质消费计算,将不同物质质量加和计算。目前,在欧盟统计局官方网站,随时可以查询其主要成员国1993年以来的资源产出率。

  日本的资源产出率计算方法

  日本将资源产出率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与自然资源投入量的比,原生资源等投入量主要由金属矿类、生物质类、化石类和非金属矿物类四种资源,并作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2000年,日本政府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规划》的三大指标之一,并将2010年目标设置为39万日元/吨,比1990年增加一倍,比2000年提高40%。

  其他国家的资源产出率

  2008年经合组织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核算的基本框架,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还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韩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措施中,确定资源产出率为其绿色增长主要指标,并抛出了2012年的资源产出率由2005年的120万韩元/吨提高到136万韩元/吨的具体目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