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5日 05:21 来源:深圳商报
□ 刘 伟
2011胡润财富报告日前公布。报告说,截至2010年底,大陆千万富豪人数已达96万人,相比去年增长9.7%。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比去年增长9.1%。报告还说,中国千万富豪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炒房者”、“职业股民”和“金领”,其中炒房者和职业股民占逾三成。
显然,如此划分发财致富的人群相当粗糙,比如,企业主很可能同时是“炒房者”和“职业股民”。事实上,这两年,通过做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越来越多人把资金投向各类资产,主要盈利渠道已经在投资领域。
靠投资赚钱发财,本身没什么不好,不过,靠投资发财的人比例太大,而不是做产业的人更多,至少说明社会激励机制鼓励钱生钱,而不是通过创造新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显然,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一个社会总不能永远靠买卖而不是生产获得增长。
投资发财比例很高,和这些年资产泡沫横飞有关。所谓“炒房者”、“职业股民”,个人能力是发财的一方面,但没有大行情大趋势,能力再强,即使如专业投资机构,也难以获利。这些年,房子涨价不用说,只要出手时机不是太差,几百万的房子,随随便便翻个番,“千万富翁”并非难事。除了房子,一幅一线画家的大尺寸作品,如果上了拍卖行,上千万并不稀奇。不用说前些年的普洱茶什么的了。
同样的东西,几年或十几年下来,价格翻若干倍,是价值发现?显然不是,惟一靠谱的解释是需求在支撑价格飙升。需求里当然有投机因素,但所谓真实需求中,谁不是惦记着早点买下至少保值呢,所以,不用太较真是什么需求。需求旺盛的背后,是有钱人增加,有闲钱和大把闲钱的人增加。兜里有钱,存银行吃利息不甘心,飞涨的资产故事自然成了这些闲钱最佳去处。
其实,随着货币发行高歌猛进,社会总财富在“纸币化”、“证券化”演进中激情飞扬,过去人们眼中的百万富翁不再神秘,千万富翁同样不再神奇。很简单,过去,万元户和百万富翁的差距,并不比今天几十万元与千万富翁的差距小。这并不是说,随着社会总财富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在缩小,纸面意义上的财富不代表所有,财富自身在“纸币化”、“证券化”环境下,波动也更剧烈,“币值”的稳定性更不可测,不能简单类比。
玩资产或者说投资致富,应该是大趋势。一个社会,只有有了财富积累,有闲钱的人多了,才可能琢磨投资的事。但是,这和投资才能赚大钱不是一个意思,只有投资、做买卖才能赚大钱,会引导社会资源冲着投资而去,总的资源就那么多,机制和现实鼓励泡沫,实实在在促进科技进步、提升社会文明的资源总量就少,比例不匹配到一定极限,社会就会自动往回找补,找补狠了,成本很高,大家不得安宁,最好是平缓过渡。
说点题外话,胡润排行虽然当不得真,可如今有什么能特别当真呢?一个或者一组数字,赋予它们角度、意义,就有了参照的价值。意义不意义、价值不价值,往往不在数字本身,而在解读。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