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鲁锦,当是彩虹落人间

2011年04月17日 07:52 来源:经济日报

  鲁锦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它采用传统纺织工具和天然染料,通过不同颜色经纬线的规律搭配,织出花样繁复的几何图案,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今,以鲁锦为原料生产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深受顾客青睐,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老粗布”到“鲁锦”

  鲁锦俗称“老粗布”,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织物,主要产于山东济宁、菏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尤以济宁嘉祥县的织品为其典型代表。

  嘉祥县的纺织工艺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技术已经成熟。在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中,有一幅《曾母投杼图》,其中曾母使用的斜织机就是今天遍及鲁西南家家户户的立式织机的先祖。到了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鲁西南群众将传统的葛、丝、麻的织绣工艺应用于棉纺织上,形成了如今鲁锦的雏形。从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上可以看出,当时嘉祥民间的织锦技艺已十分精湛。

  鲁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从纺到染到织,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巧手的织娘们,用最基础的22种色线排列组合,可以织出1990种绚丽图案。其中流传下来的有平纹、斜纹、缎纹、方格纹、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纹样,织造技艺也从早期的2匹缯发展到现在的4匹缯、6匹缯、8匹缯。

  为了领略原汁原味的鲁锦手工织造技艺,记者不久前来到目前鲁锦惟一的传承人赵芳云家中。据当地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她有一手在鲁锦上织汉字的绝活儿,是十里八乡的鲁锦织造能手。

  面积不大的堂屋里挨挨挤挤地摆了3架织机,每架的布辊子上都缠着厚厚的已经织成的鲁锦。见到记者,坐在织机旁的赵芳云老人忙不迭地起身招呼,身着蓝布褂、包着头巾的她显得麻利而干练。听记者说明来意,老人进了里屋,拿出自己织的鲁锦来给记者看。

  赵芳云说,她从十五六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习纺线、织布。那时候,鲁锦还叫“老粗布”,当时铺的盖的、衣服鞋袜,都要自己动手纺织。“以前农村人娶亲嫁女,讲究几铺几盖,都得用自己织的鲁锦来做,女娃们没有一手织锦的好手艺,就嫁不到好婆家。所以,农家女都得从小学习织锦。”赵芳云笑着说。

  赵芳云说,年轻时生活条件不好,种的粮食不够吃,全靠她织锦卖钱补贴家用,“那时候,一天要织10多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坐在织机旁。现在日子好过了,织锦的习惯却丢不掉了,一天不织上两三米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儿。”

  在赵芳云的卧室,床单、被褥都是用鲁锦做的。老人得意地说,“都是自己织的,鲁锦贴身,软和舒服、透气吸汗。外边卖的机织布贴在身上是凉的,不如鲁锦盖着暖和。”

  接着,赵芳云给记者展示了她先前织的带字鲁锦,有“喜字锦”,有“吉祥如意”,还有一床背面,上面竟然完整地织上了一首唐诗。嘉祥县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梁海涛告诉记者,“能在鲁锦上织出笔画顺畅的汉字,要10匹缯以上,对技术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头脑清晰、记忆力强,否则稍有疏忽就出错,布面的花纹就会错乱。”从赵芳云老人不同时期织的带字鲁锦可以发现,汉字的笔画越来越顺畅,从由一个个小方块组成,到现在基本与美术字无异。她让小孙女帮她把要织的字用电脑打印出来,对照着纸样一点一点织,有时织一个字要花几天的工夫。

  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让赵芳云老人的织锦技艺炉火纯青。如今,十里八乡的妇女都来拜老人为师,学习织锦技艺。去年,赵芳云与嘉祥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签约,成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术顾问。每隔10天,她就去公司开设的鲁锦织造培训班授课,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老人最希望的就是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徒弟,把自己创造并改进的织汉字的技艺传承下去,“年龄得在三四十岁,要耐心、细心,还要真心喜欢这门技艺,有创新能力,能把技艺发扬光大。这么多苛刻条件,找到合适的真是很难!”她感叹道。

  手工技艺的传承之路

  郭文建的精力并没有仅仅投向工厂的扩大生产上,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鲁锦织造技艺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机器生产鲁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鲁锦产品,通过直观感受来了解鲁锦。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不在这里,而是在农村妇女的手摇纺车上,在‘轧轧’的织布机中。”为此,郭文建与鲁锦传承人赵芳云老人达成协议,邀请她为厂内职工定期培训,传授鲁锦的手工纺织技艺。

  郭文建说,未来的工厂扩建规划中,还包含一所能容纳500人的培训学校和一座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鲁锦文化博物馆,“不能让鲁锦这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要让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仅穿上鲁锦制作的衣服,用上鲁锦制作的日用品,还要通过他们,将鲁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是嘉祥县鲁锦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最早将鲁锦推向国外的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就将鲁锦原材料出口到日本,深得日本民众喜爱。后来,他们也陆续接了一些贴牌加工的订单。“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只能获得非常微薄的利润,更重要的是,鲁锦的知名度无法打开,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衣服、床上用品所用的面料是鲁锦,更不知道它产自哪里。”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呈瑞说。

  如今,单纯贴牌加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鲁锦企业纷纷确立自己的品牌,并努力改进技术、创新工艺、翻新花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目前,张呈瑞的公司已开始向日本出口贴有自己品牌的10多个大类的产品。记者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区看到,犹如“样板间”的装饰方式,他们将鲁锦产品一一展示出来供顾客体验:床品、窗帘、睡衣、浴衣、毛巾、拖鞋、桌布……甚至床上摆放的布艺玩具,无不是用鲁锦制成。展示区另一侧是一座小型的鲁锦博物馆,展出讲述鲁锦历史的文字图片资料,还有纺车、织布机的复制模型等。

  近年来,鲁锦产业化生产的势头不减。除了古精纺、鲁锦实业这样专门生产经营鲁锦产品的企业外,一些家纺企业也纷纷将鲁锦纳入自己的经营项目。成立于2000年的山东圣润纺织有限公司,就将鲁锦系列产品列为公司生产的8大系列家纺产品之一,成为公司的特色产品。“融入地方特色的‘鲁锦’系列床上用品,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种类,为产品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公司销售非常好的产品。”山东圣润纺织有限公司圣润家纺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张来群介绍说。

  嘉祥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鲁锦产业目前正处于上升期,发展势头强劲。政府将促使鲁锦相关的行业协会尽快建立,对鲁锦的产业化投入更多关注,希望规范其发展路径,使鲁锦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古老技艺的现代之光

  与赵芳云老人签约的嘉祥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是嘉祥县较有规模的鲁锦经营企业之一。梁海涛告诉记者,像古精纺这样经营鲁锦的企业,在嘉祥县已有四五家,可以称之为推动嘉祥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将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通过现代化工业生产发扬光大,而又不失其传统特色和独特韵味,是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遇到的难题。对于鲁锦来说,在让产品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质地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是工业化生产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我们聘请了专门的设计人员,对鲁锦的花样进行改进,让传统的鲁锦纹样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嘉祥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建告诉记者。

  古精纺鲁锦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郭福生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都希望贴身用品能够用绿色、纯天然的材料制作,鲁锦就恰恰符合人们的这个要求。但是,传统的纹样已经不为人们所喜欢,所以我们就开发新花样,选取能让年轻人接受的好听的名称,以便让我们的产品更有吸引力。”

  在古精纺公司生产车间参观时,记者向郭福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了降低成本,并保证织物的品质稳定,古精纺公司主要依靠机器生产,但如何能使鲁锦与一般机器生产的普通棉织物区别开来?又如何将鲁锦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呢?

  郭福生说,在开始用机器生产鲁锦之前,他曾仔细地研究过鲁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鲁锦的染料都取材于天然植物和中药材,如艾叶、芊草、柿子等等;二是织鲁锦所用的棉纱,要求有不同于普通棉纱的纺制技巧。为保证鲁锦的特色不丢失,他们一方面改进纺纱机械,使其所纺出的棉纱与人手工纺出的棉纱无异;另一方面,他们坚持自己染制棉纱,保证所用的染料全部是从植物中提取的。

  “引入机器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能与鲁锦‘亲密接触’。通过技术改造,我们还克服了传统鲁锦太厚、太沉的缺点。这是我们新研发出的最薄的衬衫面料,用它做衬衫夏天穿,又透气又吸汗,非常舒服;这也是新研发出的双层面料,用来做床品,平整又耐磨。”郭福生一边翻着手上厚厚的一摞布样,一边向记者介绍着。

  这个占地面积11亩的鲁锦生产厂区,几乎集中了鲁锦生产的全部工序:纺纱、染色、织布、裁剪缝纫……郭文建说,目前工厂的设备都是老式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他正筹划着进一步扩大生产,引进成衣整理、色织设备,未来5年内,古精纺将达到年生产面料50万米、成品服装8万件、床品1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