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郑州图书城:“坚守者”的无奈抉择

2011年04月21日 00:09 来源: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史远征 实习生 刘向明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而建立这样一个专门的图书市场,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买到好书,以此规范河南的文化市场。”这是郑州图书城总经理张健开业之初的想法。

  2002年年底,坐落于郑州市陇海西路的郑州图书城隆重开业,此举打破了河南省图书市场长期散乱的局面,成为全省唯一一家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的文化市场。

  相比其他专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忙定位、忙转型、忙升级、忙创新有所不同,在2006年以前,郑州图书城一直都在安稳地发展着。2006年后,随着网络及电脑的广泛应用,电子图书成为文化市场的“宠儿”,传统图书受到冲击,销量开始下滑,不少商户只能靠增加图书品种和折扣来吸引购买者。

  然而,作为文化市场的坚守者,郑州图书城还将面临另一困境。“由于郑州图书城是租来的市场,产权并不在我们手里,随着合同快要到期,何去何从,我们也很困惑。”张健无奈地表示。

  

  市场兴起

  “毫无疑问,郑州图书市场的兴起,不仅代表了河南文化大省的崛起,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追求。”张健表示。

  张健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郑州市的图书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存在,只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些图书商户都处于一个散乱的状态,大大小小的书店林立分布,无序经营,这给图书专业批发市场创造了契机。

  于是在2001年底,张健有个大胆想法,在郑州建一个图书批发市场。经过2002年一年的准备,到年底郑州图书城便正式开业。“在当时,由于急于建市场,我们和小岗刘村签下租地合同,使用期限是十年。”张健说。

  郑州图书城正式建成后,为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散乱的商户们都自发地搬迁至书城内。2003年初,郑州图书城刚刚开业一个月就稳定了下来。“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就是看准了文化行业的商机。”张健解释。

  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一个省只能有一个图书类批发市场。郑州图书城肩负着向全省输送图书的重任,无疑,正是这种特殊的市场地位保证了郑州图书城顺利招商。

  “可以说,郑州图书城从建成到稳定发展,几乎是‘瞬时’的,再加上它所处的市场地位,使它几乎不存在其他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中招商、引资等问题,也正是这个一步到位的成长模式,让郑州图书城在2006年之前还算顺利。”郑州图书城办公室工作人员许磊说。

  “但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郑州图书城从开业到2006年,一直处于一个很平稳的发展状态,与其他类型的商品专业市场相比,图书城不存在大红大紫的年代。”张健表示。

  当然,与其他专业型的商品交易市场相比,图书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受行业限制,文化部门和工商部门把控、注册相当严格,所以商户的流动性非常小。“这样的稳定,使得郑州图书城与别的专业市场截然不同,因为它本身不需要什么变革就能安稳地发展下去。”张健介绍到。

  

  发展受困

  在陇海西路,虽然来来往往的人群给郑州图书城增添了不少人气。但与昔日的车水马龙相比,如今的郑州图书城多少有些落寞。

  “尤其是2006年以来,传统图书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每况愈下,mp3、mp4、手机等常用电子设备都支持电子书后,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放弃阅读价格相对较高、携带又不方便的传统图书,电子书逐渐成了主流,这对传统的图书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磊介绍。

  从2002年底开业之初到2006年,郑州图书城已经在河南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定批发、零售份额。然而,受大环境影响,国内传统产业图书市场举步维艰,郑州图书城销量在萎缩成为行业内不争的事实。

  “生意比以前差多了,前几年人最多的时候,顾客都是推着走的,但现在不可能再出现最繁华时候的局面了,毕竟现在买书的人少了。”谈起昔日的辉煌,再看看现在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已在郑州图书城经营7年的张亮苦笑着直摇头。

  据业内人士介绍,郑州图书城繁荣一时是有其历史背景。刚开业时正逢河南文化市场改造,河南图书市场处于成长期,而郑州图书城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而且,那时的河南还没有这么多大型书店,而大学生的数量又在大幅度增加,于是郑州图书城在郑州,尤其是在高校中名噪一时。

  “没办法,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阻挡这种情况的发生。”许磊无奈地说,毕竟相对于网络、电子书等,传统图书占尽了劣势,不方便携带、价格高、传播信息速度慢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传统图书市场的发展。

  “由于购买力的直接下降,目前的郑州图书城有三分之一的商户在赔钱,三分之一的商户在保本,只有另外的三分之一商户在赚钱。”张健说。

  如何维持市场的稳定性,让更多的商户赚钱并在陇海西路图书城扎根发展,成为张健考虑最多的问题。

  

  前景堪忧

  租来的市场,产权问题无疑成为发展掣肘,不确定的限制因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有毁灭的危险。

  “在当时,由于考虑不周,我们和小岗刘村签下租地合同,使用期限是十年。

   然而,2007年,郑州市政府启动城中村改造计划,郑州图书城的现址已纳入‘小岗刘城中村’改造范围,这对我们来说,打击太大了。”张健表示。

  郑州图书城的商户直接从出版社、大书商那里批货,不仅供货快,而且价格便宜,因为图书批发量大可以直接和出版社洽谈,一般的个体民营零售书店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他们的经营离不开图书城。

  “虽然现在生意不是很好,但至少可以挣个每月的房贷和日常开销,一旦市场关门,这些就都成问题了。”张亮苦笑着告诉记者。

  “郑州图书城不但应该存在,而且还应该上档次上规模。”

  郑州图书城何去何从,成了不少经营户私下议论最多的话题。“而这些,对于当前的商户算是影响比较大的,不仅没有合适的去处,更要失去自己的客户。”张亮表示。

  “市场是否要拆迁,这也不是我们能做得了主的,但对于给商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好多商户书店破旧了不敢装修,能运转一天是一天,书也不敢多进,就怕搬迁起来麻烦,不敢上规模。”许磊语气平和地说。

  据张健介绍,至于郑州图书城是否拆迁,何时拆迁,他并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政府部门也没有明确的方案。

  “而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说郑州图书城要拆迁,已为市场带来不小的骚动,商户每天来询问,不仅影响了商户的情绪,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张健说。

  然而,郑州图书城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图书批发市场,也是图书出版、销售的唯一中间环节,以其强大而灵活的批发集散功能在图书发行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功能还能坚持多久,无疑成为张健的无奈抉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