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1日 11:03 来源:南方周末
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贸易品不容易涨价。因为贸易品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定的,而不是国内市场。在通胀中涨价的往往是非贸易品。
这两年来,剃头服务遍地开花,每一个小区附近都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在竞争。房地产中介也是类似的情况。似乎在小区门口除了剃头的和中介,以及零散的几个超市,或小卖部,就没有其他啥服务了。
这现象让我困惑了很久,究竟是什么让剃头和中介如此的如鱼得水?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是个汇率问题。
经济学中对实际汇率的定义可以粗略地简化为本国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比价。
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高了,就说明本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的鸡蛋灌饼就可以换更多的外国鸡蛋灌饼。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区别在于看它们是否可以用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前者不能参与国际贸易,而后者可以用于国际贸易。剃头匠和房地产及中介就是典型的非贸易品,而家用电器、汽车等就是典型的贸易品。
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贸易品不容易涨价。因为贸易品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定的,而不是国内市场。比如说,如果国内流动性高了,国产的彩电变得贵了,大家就去买进口品,反正现在国产的海尔和进口的LG质量也不是差很多。这样一来,民众对国内彩电的需求就变小了,从而压低国内彩电的价格,国产彩电的价格就回到和国际彩电的价格趋同了。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在贸易品行业,国际间的品质区别不是特别大,所以价格趋同,一价定律是相对成立的。
在通胀中涨价的往往是非贸易品。由于非贸易品不可贸易,其供给必须由国内市场来提供,所以价格就是由国内的资金面来决定。当国内的流动性高了,非贸易品的价格就随之看涨,我们没办法进口美国的房子,来替代中国的房子,我们也不能随意就住到美国去。美国的剃头匠也不能轻易地跑到中国来赚钱。
看看我们前一段涨价的商品,大部分都具有非贸易品的性质,例如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它们虽然理论上可以贸易,但是,为了食品安全,这些农产品行业往往是每个国家保护最严厉的行业,或者直接禁止进口,或者征收惩罚性关税,使得民众没法用外国的农产品来替代本国的农产品。所以炒家们会盯着这些农产品来炒作。
再比如像蔬菜水果等商品,因为储存期很短,我们要是想买漂洋过海来的蔬菜水果,可能得冒着吃坏肚子的风险。所以,这种商品也属于非贸易品的范畴。
我们再来看看,由非贸易品的涨价带来的通胀有啥不好?
首先,这些非贸易品都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不可替代。房子,大家得住吧?要不,丈母娘不让你结婚!蔬菜水果大家得吃吧?要不饿肚子,丈母娘还是不让你结婚!头得剃吧?要不形象不好,丈母娘的面你都见不到!所以,非贸易品的涨价直接带来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下降。
像彩电、汽车这样的贸易品的涨价,可能让我们对它们的消费减少。我们可以选择消费其他没涨价的商品,实际购买力可能还不会怎么下降。
其次,长期来看,非贸易品的涨价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能产生产业空心化。贸易品行业往往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可以给社会其他部门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比如说,我们汽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对电脑技术需求的提高,而电脑技术的进步,可以为其他行业所利用,从而更快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反过来,我们看看非贸易品部门的技术含量:我实在看不出来剃头匠的千百年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技术创新。他们的服务本质上就是把头发给剃短了。即使现在他们把头型搞成千奇百怪,五颜六色,我也看不出这些爆炸头技术、染色技术如何能被其他行业所利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当非贸易品价格持续上涨,大家在贸易品行业赚不到钱,就会转到非贸易品行业中来。资源总是追逐价格的,哪赚钱,跑哪去。看看我们的现实,进出口贸易因为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赚不到钱,大家有些资本,都去炒楼了。
所以,江浙一带的老板们就关了自己的厂子,变成专门的炒家了(再高深一点,就变私募基金了)。而以前在工厂里头打工的工人们都跑去当剃头匠了。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来看很危险的产业空心化。
我讲了半天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只是为了我真正想说的实际汇率问题做了概念上的铺垫,而实际汇率问题只能留待下周继续了。
(待续)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