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消失的“人口红利”?

2011年04月22日 03:26 来源:中国企业报

  见习记者 原金/文

   2030年,印度人口超过中国。而因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红利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转变,将会提前十几年开始转移。

   近期,印度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初步结果,印度人口在最近10年增加了1.81亿,总人口已达12.1亿,比10年前增加18%。联合国预计, 2030年印度人口就将超过中国。花旗银行的分析师就指出,在未来的2010年至2015年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8%,超过中国的8.7%。

   相比之下,我国每年春节期间总会有“民工荒”的出现,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也都集中在用工短缺上。于是,便有这样一种观点,“民工荒”的背后,隐藏的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远去的事实。

  “人口红利”与“民工荒”

   跟之前的年份相比,今年“民工荒”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用工荒”的范围已经不局限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向内陆蔓延,甚至在中西部的一些输出劳动力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紧缺的现象。

   局部性的缺工现象逐渐演变成全局性的用工荒,劳动力充足的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以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为例,近几年河南省的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明显降低,2007年新增劳动力200多万,2008年为180万,2009年不到110万。到2009年底,河南省劳动转移就业总量超过2200万人,据河南省有关部门预计,大约在2013年或2014年,河南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达到峰值,而后将逐步下降。

   但充足的劳动力确实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达到30%以上,一直以来人口红利也是被国人看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变化,劳动力供应总量的不断减少,人口红利还能够持续多久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民工荒”的出现是不是人口红利消失的一种表现,也已引起争论。

   而“民工荒”是否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远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对本报记者坦言,“我国的人口红利不会消失,古今中外,有人口就有红利,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只有大小和早晚的差别。”

   “民工荒与人口红利不同,民工荒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劳动力供给不足是相对的关系,这造成了结构性失业,民工荒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的跟人口红利相等同。”穆光宗教授不赞同将“民工荒”等完全等同于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

  老龄化后的经济转型

   根据瑞士银行研究,中国劳动人口增速将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通道,直接的“人口红利”由此出现下降。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够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会迫使我国必须寻求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到其他形式。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人口总抚养比在200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下,而在1982年,这个数据是62.6%。有研究表明,我国总抚养比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就会相应提高0.11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养老压力的不断增加,这是否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已经成为舆论的焦点。但是穆光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人口抚养看做是人口红利是不对的。”

   “对人口红利的持续性有信心,但的确随着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人口红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能有所弱化,这是需要引起政府警惕的。”穆光宗教授对记者说。

   我国的人口红利在向经济增长转化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劳动力的增长和流动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出更廉价的产品。

   正是长期以来我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才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取得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所以,我国依靠这种优势促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单一,严重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我国面临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正在迎接着挑战,如何利用人口红利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实现发展的转变迫在眉睫。

   在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刚要》。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穆光宗教授从人口学角度解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与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短缺发生冲突,这势必要进行经济的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也曾经撰文指出,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时候,反而能够迫使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

   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学者早已经提出了挖掘“二次人口红利”的说法,也就是利用变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在老龄化条件下,创造新的制度环境来抵消因为“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而产生的不良效果,从而促使经济的长期发展。虽然此时提及“二次人口红利”为时过早,毕竟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的问题依然是当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如何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但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正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必须要把握好。

  资源跨区域转移?

   印度人口红利的来临会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依托于其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当日本已经不具备人口红利优势,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不存在的时候,劳动密集型产业便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

   随后,等这些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同样将一些产业向东盟国家和中国的沿海地区转移。于是便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连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会在中国继续上演。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再具备一定的优势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资金等资源将会向印度等还具备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家转移。

   目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褪去是否会引来地区产业的又一次转移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由于我国经济体较大,劳动力人口众多,我国国内区域之间的发展有很大差异,因此,产业转移会发生在我国内部,目前劳动力短缺不仅发生在沿海发达地区,连中西部内部也出现这种情况,就足以说明产业转移正在国家经济体内部进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