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拓展海外“自主草根”初长成

2011年04月22日 23:07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翟亚男 上海报道

   如果说几年前的车展还是合资品牌唱主角,那么如今的车展,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日渐取代其地位。

   本届上海车展,作为自主品牌中的一线企业,吉利和长城无论从车型数量还是参展规模,都足以让合资品牌咋舌。除了几十款车型和现场的时装秀及魔幻表演,吉利和长城此次上海车展的另一大看点,即是从世界各地聚之而来的人气。

   4月19日,来自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300余人的海外经销商团队齐聚上海,共商长城汽车海外发展战略;而在吉利展台内,也出现了更多的异国面孔。“我们的规划是在六大经济区域内的10个国家内,大致用3年左右逐渐建成自己的整车厂或者组装工厂。”吉利集团总裁杨健透露说。

   不难看出,面对来自“自主国家队”和合资自主品牌的双重“围剿”,“国际化”已成为自主“草根”企业最现实也是最给力的一步棋。

  寻找突破口

   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必须用高品质车塑造品牌形象,这已经成为一直在海外摸索的自主品牌企业的共识。

   本届上海车展,吉利汽车打出了“品质吉利”口号。“在技术、产品质量上不提升是不行的,这个关我们现在已经过来了,质量都提升了,服务也优秀了。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改变十年前消费者对吉利的认识。”吉利汽车高层对记者说。

   长城汽车在“世界的长城”参展主题下,更是发布了针对国际化路线制定的产品“三高”战略,即高科技、高性能、高品质。“尽管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出口到了欧盟和泛欧市场的很多区域,但长城有更宏大的国际化目标,这就需要在产品品质国际化方面制定更为具体的研发保障措施。‘三高’战略不是一句空的口号,我们在技术研发等各个模块都有详细的目标规划。”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已经构建了美、日、欧三大法规管理体系,收集了179个国家及目标出口市场的法规标准,与VCA、TUV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并与30多个国家的官方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据悉,未来5年长城将采取“技术资源过剩投入策略”,产品和技术研发预计再投入50亿元,同时也将与里卡多、博格华纳、博世、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继续深化技术合作。

   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认为,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企业在欧盟等高端市场实现了高质量地走出去,在一些国家产品价格已经与欧美品牌不相上下,这种“走出去”对于行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海外破局

   从整合澳大利亚DSI到收购沃尔沃,吉利汽车在过去的一年中,不仅成为了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中的明星,也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头角。对此,吉利集团总裁杨健认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上自主品牌遭遇的种种压力,现在已经到了做出战略调整的关键时刻。据悉,在去年底召开的吉利年度经营工作会议上,吉利在2007年战略转型的基础上,果断提出2011年“两转两调”发展战略目标,即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转变,深化“技术吉利”,努力向“品质吉利”转变;从“快速发展”调整到“稳健发展”,从“产品线管理”调整到“品牌线管理”。

   与吉利高调发展的策略不同,长城汽车的国际化进程一直显得很低调。其实,从1998年到现在的14年中,长城在国际市场已经有了很深的历史积淀,目前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在全球80多个国家建立了营销网络。2010年,长城在国际市场销售5.5万辆,出口金额达到30多亿元,增幅双双超过六成,在出口销量上仅次于奇瑞汽车的9.2万辆。近年来,长城在俄罗斯、印尼、伊朗、越南、埃及、乌克兰等国家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了KD组装厂,目前海外KD组装厂已达到12家。同时与巴西、保加利亚等国家达成了合作建厂意向。

   而长城下一步目标是,2015年前进入北美。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更是向记者披露了“正在履行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据了解,首款登陆美国市场的长城启辰车型将是哈弗品牌SUV。虽然长城汽车并没透露有关其美国合作经销商的信息,但王凤英表示,目前已有数十家公司与长城汽车就在美国组建汽车经销网络的事宜进行了商讨。

   据悉,长城汽车2015年海外KD工厂数量将达到24家,综合年产能达到50万辆。这24家组装厂中,有一家就将建在北美,不过目前这只是一个计划,具体的建厂地点尚未决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