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费里:美联储没有充足理由改变政策方向

2011年04月24日 23:39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 让-皮萨尼-费里 | 文

  各国似乎都在抱怨美国的货币政策。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 II)并不高兴。欧洲对此也并不乐观。这些抱怨是否合理?

  无疑,对美国的合作伙伴而言,QE II并非最有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在世界经济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存在重大区别,前者在努力解决经济低迷和高额外债问题,后者发展势头良好,却要努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美国低利率对新兴市场国家有诸多不利影响。首先,那些与美元挂钩、执行固定汇率的国家要么保持较低利率,要么加强资本管制,以免受美国的影响。这两个办法都难如人意。其次,这给浮动汇率国家带来了升值压力,可能引致大规模的干预,或寻求资本管制。第三,逐利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抬高了商品价格,加大了通胀压力。

  欧元也经历了升值。4月初,欧洲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这象征着欧洲开始偏离美联储的战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年初的1.30上涨到当前的1.44。那些深陷债务和竞争力危机的南欧国家的出口恢复平衡更困难。这些国家更愿意看到美联储带头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

  但是,美联储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改变政策方向。

  首先,美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失业危机中,失业率仍接近二战后的最高水平。此外,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公司大规模裁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美国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有资源去投资和扩大生产。但是,楼市泡沫的阴影仍然给家庭消费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美联储尽其所能去刺激内需。

  欧洲的形势有所不同。在经济衰退中,欧洲公司总体上保住了就业。欧洲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比美国少很多。总体而言,欧元区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低0.5个百分点,美国失业率则比那时高3个百分点。德国的失业率甚至比2007年还低。迄今为止,欧洲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就业紧缩。但是,自2007年起,其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提升。欧洲的公司,特别是小公司,比美国差很多。欧洲央行力求谨慎而不出错,尤其在大多数国家,家庭无需调整其资产负债表。

  分析这种局势,有两个角度。一种观点是由于形势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他国家应调整自身政策,比如让本国货币与美元脱钩、升值,而非抱怨美国。这包含了相当多的真理。有些安排在危机前是合适的、互利的,但到了经济差异甚大的时代就失效了。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现实。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在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太大,不应忽视。由此,央行应当把国内使命放在首位,但是主要的大国或地区央行也应警惕其政策对别国的影响。例如,他们应更多地自我约束,而非单纯解决国内商品市场的供应紧张。或者反过来,当世界经济总需求过低时,采取更多刺激措施。

  第一种观点的优势在于它切实可行。即使有人坚持这种看法,政策改革也不应仅限于个别国家。政策改革涉及集体行动问题。面对主要竞争者,任一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会让其货币升值。因此,政策改革将使新兴市场国家有意愿相互协商乃至协调合作。

  第二种观点号召加快主要央行的合作,以便就可能的政策框架调整而进行明确的对话。具体来说,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还有少数几家央行应当扩展政策的目标,以便估计其政策的国际影响。这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且仅仅是一种渐变,但是,现在到了讨论这个方向是否正确的时候了。

  作者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Ferry)为欧洲智库布勒哲尔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