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首善陈光标之谜

2011年04月26日 02:03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事件回顾

  近日,媒体一篇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的报道,将“中国首善”、皖籍企业家陈光标推向风口浪尖。对于报道中陈光标企业经营不善、捐款来源不明、数额账目不清,甚至利用慈善之名、行谋利之实的指责,陈光标在当天下午开始不断更新微博(http://weibo.com)澄清,称自己握有捐款的全部证据。随后,陈光标回应称报道98%不实,自己每笔捐款均有相应票据可以查验。此外,他否认了旗下企业经营不善的说法。不仅指责相关报道对其“严重歪曲”,更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

  反方

  “善良”没有监督豁免权

  邓海建/文

  早前,坊间就流传“首善”传奇种种,奈何人心向善,尤其在这个道德滑坡已为共识的年代,陈光标砸下的真金白银,不啻于医治道德断裂与慈善伤疤的“云南白药”。有一些最朴素的逻辑,让好奇的民众止住了疑问的心:比如面对“暴力慈善”的自辩,陈光标一直坚称“人在做,天在看”。在信仰几近崩塌的年代,谁还敢怀疑抽象正义的“天”?比如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认为,陈光标好名行善,那些没有行善的人,不够资格批评陈光标。放眼全国,又有几个人捐款赶上陈光标之一二,这样一想,也闭上了提问的嘴。

  于是,所有质疑陈光标者,被扣上“居心不良”的帽子,所有有理有利有节的质疑,都成了与公共利益为敌的洪水猛兽。在“首善”面前,我们最好做禅宗里的那只小猴子———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只是,“善良”是否享有监督豁免权呢?有两个逻辑还是值得警惕的:一者,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显然是个宿命论的说法,道德操守可以借此抒情,但是非真相却不可能因“天”而澄明,比如“天”不会让房价退烧,也不会让强拆立地成佛;二者,“那些没有行善的人,不够资格批评陈光标”这话看似铿锵,其实也经不起推敲,比如社会的话语权不能用你付出的金钱来称量,如果掏钱多的就可以多说话、掏钱少的就要闭上嘴巴,正义和金钱究竟是什么关系?再说,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设若陈光标没有值得批评之处,就算小人舌灿莲花,又怎会折损“首善”的公信?

  善良是善良者的通行证。但这张“通行证”也是有界限的,比如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等。我们对“首善”的追问,其实并不是对其慈善心的吹毛求疵,而是警惕于“慈善”对法令秩序的逾越、对程序正义的傲慢。在公共监督面前,慈善家也没有特权———只要这样的监督是有理有据的发问,只要这样的监督是出于捍卫公共利益的考量。说得再直白一点,即便陈光标在慈善问题上有一些吹牛式的“演绎”,只要没有据此获得投资等个人权利与自由上的便利,那么,就算其自称“银河系首善”,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夸张的慈善行为,为其主动牟取或顺便获得一些“搭便车”的特权与福利,那么,公众就有权利要求其将慈善细节交代清楚———这是权责对等的基本逻辑。

  我们欲求善良,但真正的善良永远是经得起拷问,甚至不惧误解的。在有限的金钱与无价的程序正义面前,社会当有更远见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安全与幸福。质疑陈光标,以慈善之名,这何尝不是一次善良的对话呢。

  正方

  是否“诈捐”须以事实为据

  江德斌/文

  陈光标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公众人物,无论是“高调慈善”的行动,还是“裸捐”的承诺,均引起舆论的热议之声。而这次对于陈光标是否“诈捐”一事,亦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在微博里“挺陈派”与“批陈派”之间发生口水大战,理性思辨者有之,肆意乱骂者也不少。依笔者看,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拿出确凿证据说服人,才能最终拨开陈光标“诈捐门”的迷雾。

  此前,有两家媒体在同一时间报道了陈光标“诈捐”事件,但角度各有不同。《中国经营报》的角度侧重于质疑陈光标是利用慈善名义搞投资、拉项目做生意,并且质疑其公司经营状况有问题。而《华夏时报》的角度则是质疑陈光标存在“少捐多报”的现象,怀疑其“首善”的头衔掺了太多水分。如果把两篇报道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从质疑陈光标的慈善目的,到他的经营手段、企业效益,均有完整的脉络,非常有杀伤力。

  在陈光标的回应视频里,虽也拿出部分证据,比如奖状、收据、证书等等,但并不是全部证据,还无法完全洗清。而且他将两篇报道提出的质疑给混在一起回应,并且不够清晰明确,也进而引发了媒体的再次反击,媒体在微博上提出新的理由,并声称有采访录音为证。其实,“诈捐”事件发生时间尚短,目前双方处于混战状态,还有不少问题存疑,也有很多细节需要加以厘清。而要彻底把事情搞明白,就需要双方拿出更为可靠确凿的证据来。

  围绕陈光标“诈捐”事件的诸多争议,乃是时下社会信用普遍匮乏的一面“照妖镜”,从中可以看到各方的观点和立场,对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有好处。俗话说“缺啥补啥”,我们现在最稀奇的就是诚信,质疑陈光标“诈捐”也就是为了追寻事实真相,不希望被弄虚作假蒙蔽,不希望他是一座被包装出来的“首善”神像。公众不需要造出来的“神”,只需要一个真实的陈光标,不管他捐了多少款,也不管他赚了多少钱,只要真实就好!

  无论陈光标“诈捐”事件的走向如何,都不会造成慈善事业的倒退,还会有更多富人加入慈善行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因为这是一个大趋势,能力越大责任亦越大。当然了,一起起“诈捐门”事件,都在提醒着社会,要规范慈善行为,要诚信慈善。同时,对于以慈善为荣的名人来讲,更得注意信守诺言,保留好证据,切勿信口开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