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6日 06:57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专访苏州市副市长黄钦
文 本刊记者 周夫荣(发自苏州)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由于外资撤资,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一度受挫。而今,苏州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苏州的服务外包产业又将如何和传统产业相互促进?新的历史课题前,政府应该做什么?
在第一届中国(苏州)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投资促进年会的欢迎酒会上,苏州市副市长黄钦俨然变成了一个大Sales。他一边敬酒,一边向老外做广告:“非常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您能发包到我们这里,希望我们以后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我们会努力为您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希望以后能在苏州看到你们发包。希望苏州能满足你的要求,我相信苏州能做到。”
与黄钦相熟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成为苏州市副市长之前,黄钦就一直以“敢拼”著称。
1992年,黄钦任兵希镇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为学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当时兵希镇党委书记胡寿萱牵头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在兵希建立了类似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兵希开发区,并委派黄钦做负责人。起初,在兵希的小开发区,黄钦没有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但他整日风风火火,很快就引进了珠海一家企业,赚了15万元。
时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宣炳龙看在眼里:这个年轻人有股拼劲,于是把黄钦收做“关门弟子”。
黄钦也以宣炳龙为榜样,模仿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自费开发模式,把赚来的第一笔钱拿来修路。可修路过程中又偏偏遇上大雨,冲毁了路基,黄钦就带着一帮人彻夜在大雨里抢修路基。稳健实干的黄钦不乏幽默:“‘昆山之路’的成功就在于有路,有路才能带来黄金。”黄钦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能把黄钦变成黄金,是我的梦。”他笑言。
30多年来,黄钦已经从兵希镇有机化工厂工人成长为苏州市副市长,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潮起潮落、跌宕起伏,基层工作经验也给了他敏锐感和丰富的经验。
苏州市商务局的一位领导告诉本刊记者:“黄副市长非常亲民,没有架子,是典型的服务型政府官员。”因为太忙,很多领导的名片上可能只印着办公电话,“黄副市长的名片上印着他的手机号,还有邮箱地址,就差家庭地址了。”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中高举新产业大旗,而外向型经济发达、高科技产业密集、海归高层次人才众多的苏州,面临着怎样的产业转型?苏州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什么?苏州在经济发展中将如何协调优质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梯队”的评价,苏州是否认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政府的职能又将如何体现?
喜新不厌旧
CEI:目前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普遍而热门的话题,但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苏州引进了大量科技企业,也在培育新兴产业,但土生土长的传统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苏州如何协调优质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如何让引进的新技术企业通过合理配置,带动已有企业共同实现产业升级?
黄钦:2010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已高达28000多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在工业用电这一单项指标上,苏州更是已经超过上海。
苏州需要产业转型升级,但苏州“喜新”不“厌旧”。我们仍在推动苏州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制造业发展规模基础下,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向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土地、能源、环境等诸多制约因素,也倒逼着苏州加快转型升级。
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保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把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总部放在苏州。苏州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苏州在培养、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州全市ITO、BPO和KPO比例约为5:3:2,初步形成软件设计、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六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主要是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尤其是软件的服务外包。
CEI: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一度受挫。苏州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什么?
黄钦:仅仅依靠出口导向有一定的风险性,未来的动力将是创新的战略,应该加大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苏州的外资力量仍然比较雄厚,占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苏州政府很重视外资企业的发展。比如这次日本地震,苏州政府努力帮助在苏州的日企渡过难关。各地与企业建立沟通渠道,及时解决问题;相关部门成立应急机制,为在苏日企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通关、商检等便捷服务;针对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一事一议”,及时帮助解决。对于地震造成的原料采购困难,我也建议他们考虑从苏州或周边地区采购原材料或零部件,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苏州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各有优势。有的本土企业在人力资源和成本管理方面,与知名世界500强企业相比缺少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更多。
进军第一梯队
CEI:两年前发布的《2009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认为,北京、上海和深圳是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而苏州则处于“第二梯队”,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黄钦:第二是相对而言的。可能在人才上,苏州是第二,但在产业培育、政府服务、载体建设上,我们始终在瞄准第一来做。国家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苏州已从第八九位进入到第五位。我们的目标是,再有三到五年,我们要竞争到名列前三。我相信,苏州未来一定能够很快地在包括人才的各个方面走到第一梯队。
CEI:苏州周边强邻环绕,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要实现这个愿景,苏州有什么规划措施?苏州的经济总量早已超过省会南京,谁是苏州的竞争目标?
黄钦:苏州不会刻意去跟谁竞争,苏州的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自己上。
目前苏州的基础不是很好,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成长性非常好。苏州的产业转型和国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非常吻合。有很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把外包的IPO、BPO、KPO流程放到中国来做。苏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要紧跟国际发展潮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推进。
苏州出台了三年外包跨越计划,提出以三年翻两番的速度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服务。未来三年,每年这个时间我们都会办外包投资促进年会,来宣传推出苏州。更多地用市场化手段鼓励本土企业和国际化的公司、服务外包百强千强企业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我们还将扶持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具体措施有实施服务外包小巨人工程、扶持中小规模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希望苏州出现更多千人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
人才是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苏州市服务外包产业新三年跨越发展计划》中也明确了人才发展目标。苏州将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力争到2013年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3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培训实用人才7万人、吸收大学生就业7万人。
我希望这些目标和措施能够得到企业的呼应,能够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CEI:苏州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的职能需要做哪些调整?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这一产业转型过程中,市长和市场又需要如何来平衡和发挥作用?
黄钦: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上,苏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三位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推进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举办这次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投资促进年会,也是为推进苏州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重要平台。
我相信苏州是个开放的城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备的城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苏州政府秉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观念,让市场起主要引导作用,政府起配合作用。
在苏州,我们把市长和市场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比如这次活动,我们请的政府官员很少,更多的请的是企业的人,大多数是世界五百强、千强外包企业,国内百强外包企业。这次年会上,我们请的CEO、CIO人数占到总数的50%以上。
政府搭起了这个台子,目的是让更多的企业来对接、合作。政府更多的是用市场手段引导产业,用政府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CEI:近五年,苏州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有什么目标?
黄钦:苏州制定了《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全市实现接包合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70亿美元,聚集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累计数达到近90家,从业人员累计达到30万人的目标。
为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苏州配套出台了《苏州市服务外包产业新三年跨越发展计划》和《关于促进服务外包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一个三年计划,就是到2013年,实现接包合同额达到80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45亿美元,千人以上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累计数达到近6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3万人的奋斗目标。
CEI:这次年会能给苏州的服务外包产业带来什么效果?你又有哪些预期?
黄钦:苏州这次举办“中国(苏州)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投资促进年会”活动,就是为了向海内外充分展示苏州的决心和力度,苏州要构建“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创新体系”和打造“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强市”,精心打造“中国服务苏州创新”的服务外包品牌,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未来三年,每年的4月15日到4月17日,苏州都将如期举行这样一个年会。我非常希望这次活动能加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对苏州发展服务外包情况的了解,也期待能听到一些宝贵意见,我们很愿意就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海内外客商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我们对进一步提升苏州的服务外包形象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年会上看到,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已经与苏州企业展开了对接交流,这为推动苏州服务外包产业输入了新的动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