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6日 16:36 来源:财新网
既要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投入,也要尊重当地人的价值观,提供内在激励
【背景】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在此交汇。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国重点保护的生态区域之一,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尖锐冲突。
4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三江源的新希望”论坛上,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吴晓松披露,2005年至2010年底,国家在该地区累计投资37.79亿元,完成退牧还草4380万亩,沙漠化治理47.08万亩,湿地保护28万亩,黑土滩治理75.1万亩,生态移民37808人。
官方信息显示,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已得到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退化趋势得以初步遏制。三江源主要湖泊面积净增245平方公里,甚至连曾干涸的黄河源头也再现生机。
但是,环保学者对上述成效态度谨慎。他们认为,上述变化不能排除近年来该地区降雨量显著增长的自然因素。始于2005年、投资数十亿元的三江源保护工程,到底成效如何,尚待科学评估。
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自2003年起,九三学社中央多次组织专家赴三江源地区考察生态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韩启德曾多次就此问题向中央决策者建言。
自2005年中国实施三江源保护总体规划至今,已有五年多。三江源生态保护方面有何经验教训?该地区要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韩启德认为,从总体上看,由于各方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草原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对此只能抱以“审慎乐观”。从长远看,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以三江源核心区——青海省玉树州为例,截至2010年底,该地区退化草场面积达54%,草场水土流失面积达46%,鼠害面积近20%,荒漠化面积增至20%,沙化面积每年新增7.8万亩,生活区的一些湖泊明显萎缩,部分珍稀物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在锐减。
另一方面,随着三江源保护工程的推进,限制了当地一些产业的发展,当地牧民与周边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在拉大。事实上,经过大规模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后,当地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逐年下降。
韩启德引述10多天前在玉树地震灾区的见闻指出,玉树地区的灾后重建,在住房和交通等硬件建设方面,改善非常显著。但是,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条件较之发达地区依然差距明显。未来这个差距会不会继续扩大?
因此,下一步必须厘清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到底是什么关系?
韩启德指出,从长远看,生态保护是最大的民生保障。但在具体操作中,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会出现某些矛盾,因此如何细化相关政策、权衡利弊非常重要。在此次论坛上,就有牧民代表指出,“一刀切式的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政策值得商榷”。
此次论坛上,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书记嘎玛就认为,草场一旦失去了主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进来,反而会加剧生态破坏。而政府只要给老百姓充分赋权,他们自会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事实上,目前当前已有一些政府与居民“协议保护”的成功案例。
韩启德认为,由于人口规模已超过生态负荷,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移民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底要移民多少,哪些人必须移民,是整体迁徙还是分批移民,都必须认真调查,科学论证。对不同的地区,相关政策也要有所区别。
谈及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问题,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不能再用搞工程项目的方式把生态补偿资金分散使用,反而应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的整体补偿,并同步完善生态补偿后的管理、监测和考核机制。
在韩启德看来,三江源地区未来应建立一种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为基础的,兼顾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新发展模式。这既需要外部的支持,更需激发内生的动力。既要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也要弘扬当地藏族文化中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生态保护提供内在激励。■
(财新见习记者 蒋昕捷 改写)
分享到: |